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的评委名单一公布,网上就热闹开了。
上一届的评委阵容刚被网友讨论过一轮,这次的新名单更是让人有话要说。
从国际大导演到国内明星,这份名单里既有大家公认的实力派,也有几位让人挠头的名字。
有人觉得这是电影节在平衡专业性和流量,也有人直接质疑某些评委的资历够不够格。

先看看这次公布的评委阵容。
七位内娱评委中,姜文和陈冲算是公认的“大咖”。
姜文当导演拍过《让子弹飞》《阳光灿烂的日子》,拿过国内外不少奖,去年还成了奥斯卡评委,专业地位摆在那儿。
陈冲更不用多说,早在三十多年前就演过奥斯卡最佳影片《末代皇帝》,后来当导演拍的电影《天浴》也拿过金马奖。

这两位坐镇评委席,多数人都觉得实至名归。
不过其他几位就没这么太平了。
倪妮的名字挂在评委名单里,立刻引来讨论。
当年她靠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出道,起点确实高,但之后十几年再没拿出过同等分量的作品。

最近几年拍的《消失的她》《漫长的告白》反响平平,倒是经常因为红毯造型上热搜。
有观众直言不讳:“当评委至少得有几个硬核奖项撑腰吧?”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金晨身上。
去年她参演的《孤注一掷》票房不错,但观众记住的更多是她在综艺里的表现。
有人翻出她最近的新剧《南来北往》,觉得演技还是老样子,这样的资历当电影节评委难免让人犯嘀咕。

争议最大的要数宋洋。
这位演员虽然演过《暴裂无声》《回西藏》这些口碑作品,但知名度始终没上去。
有网友翻出他最近在电视剧《如果奔跑是我的人生》里的表演,觉得中规中矩。
不少人都在问:“电影节选评委的标准到底是什么?”不过也有观众替他说话,觉得他在小众文艺片里确实有闪光点,可能评委团需要这样的视角。

年轻一辈里,张子枫的入选倒是没太多反对声。
童星出道的她这些年稳扎稳打,从《唐山大地震》里的小女孩到《我的姐姐》里独挑大梁,去年刚拿下华表奖优秀女演员。
大家普遍觉得,虽然她才二十出头,但选剧本的眼光和表演功底在同龄人里确实突出。
再加上她这两年转型尝试不同角色,当评委也算说得过去。

陈思诚的名字出现在评委名单里,倒是引发另一层讨论。
作为“唐探宇宙”的缔造者,他主导的《唐人街探案》系列、《误杀》系列都是票房大户。
这次他主要负责项目创投单元的评审,有业内人士分析,这可能是看中他对商业片的把控能力。
毕竟现在电影节除了艺术性,也要考虑市场价值。

不过也有观众不买账,觉得他拍的片子娱乐性太强,和电影节强调的艺术追求不太搭调。
翻看网友评论,基本分成两派。
一派觉得电影节评委就该请姜文、陈冲这样的国际大腕,才能提升专业度;另一派则认为,加入年轻演员和商业片导演能带来新鲜视角,只要别太离谱就行。
有意思的是,这次名单里没有完全的新人,基本都是有过代表作的中生代。

像是金晨虽然被质疑,但至少去年有部票房17亿的《孤注一掷》;倪妮再怎么被说“没奖项”,好歹也是谋女郎出身。
说到电影节评委的选拔标准,其实每个电影节都有自己的考量。
北京国际电影节这些年一直在强调“国际化”,所以评委里必须要有外国电影人。
但内娱评委的选择明显在平衡不同维度,既要有姜文这种创作型导演,也要有陈冲这样横跨中西的影人,再加上能代表市场热度的演员。

这种组合或许不够纯粹,但确实反映了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的复杂性。
不过观众的质疑也不是没道理。
电影节评委的身份,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行业标杆。
像倪妮、金晨这样的演员,如果长期没有重量级作品支撑,单靠流量和曝光度坐在评委席上,确实会削弱公信力。

反观张子枫,虽然年轻,但这些年积累的实绩摆在那里,大家反而更愿意接受。
这说明观众心里有杆秤,业务能力才是硬通货。
这次评委阵容引发的讨论,其实折射出中国电影市场的现状。
一方面需要姜文、陈冲这样的“门面”撑场子,另一方面又要给中生代、新生代机会。

不过如何把握这个平衡点,确实是门学问。
太偏重流量会让人觉得不专业,太强调资历又可能脱离市场。
从网友反应来看,大家最在意的还是“专业度”这个核心要素。
回看天坛奖这些年选出的获奖影片,既有《流浪地球》这样的商业大片,也有《妈妈!》这样的文艺片。

评委团多元化的构成,或许正是为了覆盖不同类型的作品。
这次名单里有商业片导演陈思诚,有文艺片演员宋洋,有国际影人陈冲,这种组合说不定能给不同类型的电影更公平的展示机会。
当然,最终效果还得看评选结果。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电影节评委是谁可能没那么重要,大家更关心最后哪些电影能获奖。

但评委阵容引发的讨论,其实反映了大家对电影行业健康发展的期待。
希望这些坐在评委席上的人,真能选出既有艺术价值又接地气的好作品,别让奖项成了自说自话的摆设。
毕竟电影节的公信力,是靠一年年的好片子累积起来的。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 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