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炮兵在近现代战争中的作用很大,火炮的数量、质量以及炮兵水平的高低,对于作战胜负的影响是很大的。
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军队的火力水平比较弱,尤其在炮兵方面的实力不强。
当时国民党中央军有一部分独立炮兵团,甚至还装备了部分比较先进的火炮,但数量实在是太少了。
除了独立炮兵部队之外,中央军的军、师级所配炮兵一般也比较寒酸,甚至于干脆没有山野炮,只有迫击炮。
而当时我军的情况,即便是迫击炮的数量都很少。
如1937年刚改编的八路军,全军只有1个山炮连4门炮,下属三个步兵师总计才有16门迫击炮;后来编成的新四军,全军更是只有1门炮。
在国民党军的地方军中,大部分军系的炮兵状况也不好,山野炮之类的炮兵往往就是营团级,基本上主要的炮火支援就是迫击炮。
但有一支地方军比较例外,那就是阎锡山的晋绥军。
1937年时,晋绥军有5个步兵军、1个骑兵军的编制,此外还有若干独立旅、炮兵团,全军总计有10多万人。
相较于当时全国的200万军队,晋绥军的规模并不算太大。
但这10万多人的地方军却编有9个炮兵团,以及1个炮垒大队;炮垒大队顶着第30团的番号,所以也有晋绥军有10个炮兵团之说。
按照当时晋绥军的炮兵编制,每个团有30多门炮,总计装备量就是300多门。
以火炮的整体水平综合而计,晋绥军炮兵当时仅次于中央军;但中央军的规模比晋绥军大几倍,所以单论火炮的配备程度,晋绥军恐怕是当时的全国第一了。
按照晋绥军的实有炮兵状况,它的炮兵营可以配备到旅级,基本上每个步兵旅都能有一个炮兵营提供火力支援。
晋绥军的一个步兵旅有2个或3个步兵团,而一个炮兵营也有2个或3个炮兵连,所以在需要集中使用的时候,可以以整个炮兵营支援步兵旅级;在需要分散使用的时候,则可以将炮兵连分别支援到各步兵团。
试想一个步兵团就能得到4门山野炮的支援,这个配属程度在当时的国内部队中可以说是天花板级的存在了。
而且晋绥军在1937年的忻口战役中,还将大部分炮兵集中使用,200多门大炮打出了至少几万发炮弹,重创了当面日军。
当时的晋绥军大致装备三种口径的火炮,其中主要是75毫米口径的山炮,另外还有88毫米口径的野炮和105毫米口径的重山炮。
其中88毫米口径野炮的射程超过了10000米,是当时国内为数不多的远射程炮;而105毫米口径的炮也是为数不多的大口径炮。
另外山西还试制了150毫米口径榴弹炮,不过只有2门,没能实际列编参战。
晋绥军之所以有如此体量的炮兵,主要是因为太原兵工厂可以生产上述火炮,炮弹也能造。
虽然晋造武器的质量不太稳定,火炮的寿命和性能都不算太好,但毕竟有得用就不错了。
可惜的是太原失守后,太原兵工厂也沦于敌手,虽然内迁了部分设备重新生产军火,但造炮能力却丧失了。
再加上从忻口到太原的作战中,也损失了大量火炮,所以1938年后晋绥军的火炮阵容就大为缩水了。
不过尽管是缩水,却依然还有上百门山野炮,在地方军中依旧是顶尖的水平;但晋绥军此时的抗战态度已经跟全面抗战初期不同,所以出彩的火炮作战也就不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