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来杯银耳羹
引言有一个人,他总是过度关注别人的需求,努力取悦他人,以期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喜爱。
在工作中,为了满足上司和同事的期望,他总是加班、主动承担额外的工作任务,即使这已经超出了能力范围。他不敢说"不",也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他害怕和他人发生冲突,所以总是选择保持沉默,即使他对某些决策或做法持有不同的看法。
在生活中,他总是尽力取悦朋友和家人,不断迁就他们的要求和期望。为了满足他人的期望,经常放弃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害怕被拒绝或批评,所以总是避免和他人发生冲突,甚至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会因为给他人发微信斟酌很久,会因他人不回复而自责懊恼哪里没做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经常感到疲惫和不满。
他总是过度关注他人的需求,牺牲自己的需求和欲望。
他总是过度迁就他人,很难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忽略了自己的真实需求和感受。
这种行为模式叫做:讨好型人格。
什么是讨好型人格很多人都倾向于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出讨好的行为,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喜爱。
例如在社交交往中表现出以下行为:
1.讨好型人格的人往往会过度顺从他人的意愿和决定,放弃自己的意见和需求,以满足他人的期望。他们可能会经常说"是",即使他们并不真正同意或愿意。
2.讨好型人格的人通常会避免与他人发生冲突,因为他们害怕对方的不满或批评。他们常常选择保持沉默,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以免引起不快或争议。
3.讨好型人格的人倾向于过度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情绪,他们会主动关心他人,并尽力满足他人的要求。他们可能会放弃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为他人提供支持和帮助。
4.讨好型人格的人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喜爱,常常通过取悦他人来获得这种认可。他们对自己的价值感到怀疑,需要通过取悦他人来弥补这种缺乏。将他人的认可作为衡量自己价值的标准,因此努力满足他人的期望,以获得自我肯定感。
讨好型人格是怎么形成的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多与童年经历有关。
如果一个人在家庭中接受到过度的要求和期望,或者经历了缺乏认可和爱的情况,他们可能会发展出讨好型的行为模式,希望通过取悦他人来获得爱和认可。
很多讨好型人格童年时期都有过如下体验:
看见喜欢的玩具,父母当面质疑:“你都多大了还玩这个?”“这有啥可玩的?”,经常否定孩子,导致孩子看见喜欢的物件也不敢开口要,以获得父母的爱。
父母总是过度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爱和邻居家的孩子比较,对孩子说:“你看xxx怎么就这么优秀,你怎么就跟不上,爸爸妈妈不喜欢你了。”导致孩子认为不好好学习,不表现得比xxx优秀就得不到父母的爱,等等。
当然,也与社会压力有关。在某些社会环境中,讨好他人被视为一种美德或期望的行为。个体可能受到社会期望的影响,感到需要取悦他人以获得社会认可和接纳。
如同引言中提到的例子,讨好性格人不会拒绝,总是做老好人,总是考虑他人感受,为了他人开心,不惜牺牲自己的情感需求。
如何处理讨好型人格第一步是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和倾向。通过反思和观察自己的行为,认识自己是否倾向于忽略自己的需求,过度讨好他人。意识到自己的讨好型行为是关键,以便能够有意识地进行改变。
第二步是探索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花时间思考和了解自己的需求、目标和价值观,并意识到它们的重要性。学会给自己设定边界,坚持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第三步是建立自信和自尊。寻找自己的优点和成就,并给予自己积极的肯定。尝试新的挑战和取得小的成功,逐渐建立自信心。
第四步是学会说"不"。学会委婉地拒绝他人的请求,并表达自己的界限和限制。可以采用ABA的形式,例如:朋友叫你打赏他的文章,你可以说:“你的文章写得真好啊(A),但我现在比较缺钱(B),以后会补打赏给你(A)。"先赞扬后拒绝再赞扬,可以委婉的表达拒绝。学会说“不“,保护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确保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
第五步是学会坦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感受和意见。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学会坦率地表达自己的立场,而不是一味迎合他人的期望。
结语改变讨好型人格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和努力。通过自我认知、探索需求和价值、建立自信和自尊等策略,可以逐步建立更健康、平衡的人际关系,并提升个人幸福感和满足感。
每个人的需求和观点都同样重要,学会在关系中保持平衡与尊重,将带来更积极、有意义的人际交往。
——END——
雪莲
仔细阅读,感觉我也是讨好型人格[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