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现在买新能源车的人越来越多,毕竟省油省钱,还配置高。
但理想和现实总有差距,有些人买了车之后会发现,这车咋就和预想的不一样呢?
续航焦虑、软件问题、用起来各种不便……
这些糟心的体验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呢?
我和业内的朋友聊了聊,才明白了:
原来很多“糟糕的新能源车”都有这么几个共性特征,很多人还不知道!
首先,就是能耗过高
很多可能有所不知道:
能耗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甚至某种程度上,能耗直接决定了电车的好坏。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满足能耗低并不容易,一方面,得轻量化做得好。
要知道,电车的电池本身就很重,想要实现轻量化并不简单…
以特斯拉为例,它采用了一体化铝压铸技术,将多个零件压铸成一个整体,这才有效降低了车重。
这种技术放在实力一般、投入不足的车企上,根本做不到。
再说,要想做到低能耗,能量管理也必须很优秀。
说白了,新能源车并不是只靠电池容量来取胜,还得看“聪不聪明”。
所谓“聪明”,就是能量管理系统是否优化到位,能不能合理分配电量的使用。
比如,有些车在高速巡航时,能有效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浪费,让电动机输出更线性,减少电池负担。
而有些车,电控调校不到位,电动机在不同速度下的能量利用率不高,结果就是——电用得飞快!
总的来看,能耗表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技术支撑。
如果你看的车这方面不行,最好慎重购买——因为它不止是耗电高而已,其他方面也不太行。
其次,则是充电口在车头
充电口在车头看起来只是个设计选择,但其实,这背后可能隐藏了不少问题。
说起来,很多人还没意识到!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充电口在车头的电车,往往是油改电车型的典型特征。
简单来说,这种车原本是基于燃油车平台开发的,后来才改装成了电动版。
在这样的情况,因为事先没考虑到电池、电动机和充电接口的位置……
所以在改装成电动车时,充电口的位置通常只能放在车头。
这样一来,问题就来了……
一方面,就是安全性会较差。
因为电池的布局和摆放不合理,不出现车祸还好,但凡事故严重些,大概率起火甚至爆炸。
此外,如果充电口在车头,意味着充电线缆,必须从“车头延伸至车身中部或后部”…
这样的电气走向会非常不合理。
说白了,相比于直接在车尾布置充电口,这种布线方式会增加线缆长度,导致能量传输中的损耗增加。
这不仅让充电效率变低,还会因为额外的电阻损耗,导致能耗的上升。
所以,从安全和能耗的角度,看到这么设计的电车,千万别买!
最后,就是智能化不行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这点并不重要——车这玩意,好开能开就行。
但这个逻辑放在电车身上,可能就大错特错了。
因为智能化不行的潜在台词是“软件调教不行”,整车控制存在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呢?
说白了就是,现在的新能源车里有数亿行代码,控制着动力输出、能量回收、驾驶辅助和电池管理…
一旦软件调校不到位,驾驶体验和安全性都会大打折扣。
举个例子,能量回收系统完全靠软件控制。
调校不到位,就会导致回收过多或过少,既影响平顺性,也浪费能量。
动力输出也是如此,调校不好,你会发现,加速踏板踩下去,车辆的反应总是慢半拍。
或者感觉输出不够均匀,有时候一下子“窜”出去,有时候又反应迟钝!
此外,智能化还涉及OTA(空中升级)。
头部车企能通过OTA ,持续优化车辆性能和用户体验。
而一些智能化不行的车,虽然有OTA功能,但更新内容有限,仅仅修复小问题,没法根据需求做功能优化。
这种情况下,车主本来期待“越用越智能”,结果可能却是“越来越卡”,体验落差非常明显。
所以,智能化绝不仅仅是“酷”不“酷”的问题,而是直接影响车辆的使用体验。
如果你选择了一辆在智能化上投入不足的车,后续的用车体验可能会让你连连叹气。
总而言之就是,买来后糟糕的新能源车,往往有这3个特征,大家一定要慎重购买。
否则,等到后悔以后,就来不及了!
修心
智能化是一个重大安全隐患,没什么人重视,电脑死机黑屏可以重装系统更换硬件,智能车辆死机,全村吃席。
和雨听风 回复 12-05 06:11
目前所有的活动是为人类服务的,没人类了,就不需要更换保险丝了。
海虾扯淡 回复 和雨听风 12-05 09:59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吸尘器替代了人类工作,也有可能是它与它的使用者一起服务于它的拥有者。而处理它的集尘袋,以及养护维修都离不开人类。专项功能上它是主体,社会功能上它只是辅助的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