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元宵,转眼这年味就到了年的终点。过完元宵节,生活的一切都开始慢慢恢复正常。
而元宵节自然成了年味的最后一站。说起年味,除了烟花民俗灯一定是年里最具年味的风景。要说民俗灯,在徽州就不得不提鱼灯,这个传承了几百年的民俗,尽管在皖南的深山,也依然散发着诱人的魅力,全世界的热爱年味和鱼灯的人,不远千万里奔赴,一睹鱼灯的魅力。说到鱼灯,那就不得不提起歙县这三个村,汪满田,瞻淇,渔梁坝。
尽管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在不同时期传承到今天,但都具有百年的历史。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鱼化龙,龙变鱼,黄龙变”,表明在西汉时期,鱼灯已经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并且与龙灯等表演形式一同盛行。
此外,《西京赋》中也有鱼化龙、龙化鱼的记载,说明在东汉时期,鱼灯表演已经非常流行。而安徽歙县瞻淇村的鱼灯文化可追溯至宋代,当时瞻淇人带着家乡的鱼灯技艺到京城表演,此后这一习俗传承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而汪满田的鱼灯起源,据说是附近山上有一块大石壁,太阳照见时如同一面大火镜反射到村庄,容易引发火灾。
而“有鱼就有水,水能克火”,因此村民们开始嬉鱼灯,以祈求平安,这项民俗也传承至今也有600多年的历史。
渔梁坝的鱼灯文化也可以追溯到宋朝。其起源与当地的渔业文化和水利文化紧密相连。渔梁坝作为徽州地区的重要水利工程,自古以来就是徽商的重要码头,也是当地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鱼灯作为一种传统的民俗活动,寓意着“年年有鱼”,象征着富贵和吉祥。
来自徽州歙县的这三盏鱼灯,汪满田鱼灯、瞻淇鱼灯、渔梁鱼灯,也分别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们就像三盏明灯一样,在徽州的深山里闪耀着独特的光芒,照亮了这片古老土地的文化传承之路。
鱼灯,不仅仅是一项民俗,也是一项手工艺,鱼灯制作非常讲究,鱼骨一般采用竹子,以绵纸糊身,手工绘色,一条栩栩如生、温暖的鱼灯,鱼肚内部还需要光源,传统的光源是蜡烛。在现代的鱼灯制作和表演中,也有部分鱼灯会采用更安全、更持久的LED灯来替代。
有些鱼灯为了丰富表演,甚至还有喷火装置,这种独特的设计不仅增加了鱼灯表演的观赏性和戏剧性,还为传统民俗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鱼灯的表演不仅氛围感很好,且兼具美学,而徽州的古镇里这些民居更是锦上添花,当鱼灯从古朴的徽州建筑群中穿梭,仿佛穿越了时空,将古老的民俗与现代的热闹完美融合。有夜空闪耀的烟花,有白墙灰瓦,还有拱桥流水,鱼灯在岸边游动,鱼灯的影子就在水里穿行,仿佛鱼儿在水中嬉戏,灵动而富有诗意。这种独特的场景,不仅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氛围,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水墨画中。
每年的正月十五左右,都是鱼灯表演的最火爆的时期,尤其是鱼灯圆灯。这是鱼灯表演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象征着团圆和圆满,寓意着新的一年里家庭和睦、生活美满。在徽州的古村落和古镇中,圆灯的表演更是将节日的氛围推向了高潮,也预示着今年的灯会的结束,有一种压轴表演的意味。
有人说,徽州的鱼灯是年味的天花板,从芜湖出发,花4个小时的车程,去看一场精彩绝伦的表演,感受鱼灯在古朴的徽派建筑间穿梭,光影在白墙灰瓦上跳跃,别有一番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