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唯一葬在皇陵的太监,凭一己之力扭转宦官风评,后朝皇帝两次为他竖碑撰文,多次祭拜

南兮的人文游记 2024-12-19 09:41:35

以太监之身葬入皇陵,中国历史上唯有他一人。

(北京|十三陵|王承恩墓)

崇祯十七年(1644年),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深感大势已去的崇祯皇帝,在悲愤中留下“……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的绝命信后,上吊殉国,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大明王朝就此终结。

如果说崇祯给了汉人最后的体面,那么王承恩便给了崇祯最后的体面。在北京沦陷之前,崇祯早已众叛亲离。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陪在他身边的,只有太监王承恩,而在崇祯自缢后,王承恩也陪着他的主子去了。

(北京景山|崇祯皇帝殉国处)

王承恩这一陪,直接把自己陪进了史书里。《明史》记载:“帝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

短短的十一个字,将王承恩的名字列入了忠烈良臣之列。清顺治帝入关以后,按照帝王规格厚葬了崇祯帝,并在思陵旁边单独留了60亩地安葬王承恩,让他永远陪伴在崇祯身边,他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能够葬入皇陵的太监。你好哇!我是南兮。昨天我们一起逛了大明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的思陵,今天我们继续逛思陵旁边的王承恩墓,讲讲这位比武将还爷们的太监的故事。

(明十三陵——思陵)

(上期链接:明朝最憋屈的皇陵,一代帝王挤在妃子墓中,北京首次开放的思陵有何看头?)

在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有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陵墓群——明十三陵。这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帝后陵寝最多的皇陵建筑群之一。

十三陵里除了皇帝陵外,还有七座妃子墓和一座太监墓。这里一共埋葬了13位皇帝、23位皇后、两位太子、30多名妃嫔,以及一位太监。而这位太监,就是陪着崇祯皇帝一起殉国的王承恩。

(长陵明楼上俯瞰视角)

在思陵大门的右前方不过百米,有一片用铁丝围起来的地方,这就是王承恩的墓地。

王承恩,生年不详,河北邢台人。他从小父母双亡,为了能够活下来,便净身入宫,成为曹化淳手下的一名小太监。在朱由检还是信王的时候,王承恩就侍奉在他身边。

朱由检虽生在皇家,却也过得凄苦,他生母早逝,父亲不爱,爷爷也不待见他,唯一能让他感受到温暖的,也就只有他身旁的太监王承恩了。

(崇祯皇帝朱由检画像)

1627年,明熹宗朱由校去世,由于他没有子嗣,他的弟弟朱由检被推上了皇位,人称崇祯皇帝,王承恩的身份也一路水涨船高。

彼时的大明王朝已经走过了250多年的岁月,对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对外有皇太极的后金政权虎视眈眈,加上连年的天灾……大明的气数所剩无几。

虽然崇祯皇帝兢兢业业,勤劳节俭,一心想着重振大明,可他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作为继承者的培养,他也有他的局限性,大厦将倾这是怎么也挽救不了的。

(崇祯皇帝长眠之地)

在崇祯帝上位那些年坐立不安、心力交瘁的日子里,哪怕曾经遭受过崇祯帝的猜忌和冷落,王承恩也始终陪在皇帝身边。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当时文武百官早已逃散,王承恩带兵抵抗,拼死一搏,他亲自指挥炮手开炮,接连击毙数名敌兵,可惜还是没法阻止北京城破的命运。

城破之前,崇祯帝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议事,却无一人前来。崇祯帝深感绝望,自知大势已去,为避免妻妾子女受辱,在下令周皇后自杀、将其他妃子一律赐死后,最后他在王承恩的搀扶下走上了煤山(今天的景山),在一棵歪脖子树上自缢殉国。

(王承恩就葬在崇祯的思陵旁边)

崇祯帝临死前,曾吩咐让王承恩逃命去,但王承恩并没有接受这样的安排,他亲自恭送他的主子上路,成为了大明王朝终结的见证者。

而在崇祯殉国后,王承恩对着天子三叩九拜,随即也在旁边的海棠树上自缢。

王承恩虽然只是个太监,于国于民也没有多大的功绩,但他能在国破家亡,文武百官只顾着逃命的时候,能够做到忠心护主,生死相随,这份气节不是所有人都有。

(王承恩墓地)

王承恩死后,南明弘光帝追谥他“忠愍”,这是对忠臣良将高度评价的谥号。清兵入关后,顺治帝在安葬崇祯皇帝的同时,将王承恩随葬思陵,并在此后多次下令褒奖他,后来康熙帝也数次来此祭拜。

王承恩的墓是一个直径6米的土堆,坐西朝东,目前完整地保留了三通石碑。

第一座是1912年立的,上面刻着“王承恩墓”(已封存),第二座和第三座石碑是都是顺治年间立的,顺治皇帝两次给王承恩竖碑撰文,合计1200多字。“御制旌忠”、“贞臣为主,捐躯以从”这些都是顺治帝褒奖他的御笔亲书。

赞扬王承恩,就是在赞扬忠诚。

王承恩这一生到底做了多少好事和多少坏事,没人记得,人们记住的,只有他的忠心。在一个王朝覆灭之际,几十万人私下逃命之时,他依然陪在天子身边。他给了崇祯最后的安慰和体面,他的死也充满着悲壮的意义。

正如那句评价:他不是普通的好人,他是个做着坏事的好人,他的一切都给了他的君主和他的国家。

0 阅读:1
南兮的人文游记

南兮的人文游记

少时读书,而今行路,以书带路,圆少时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