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2型糖尿病(T2DM)治疗越来越卷了!随着新型药物和技术不断发展,研究证据日渐积累,T2DM治疗理念也随之更新,对血糖控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T2DM最新管理理念提倡全面优化考量因素,既要重视早期联合策略,又要及时强化血糖控制,还要简化治疗方案,从而使患者获益最大化。
在如此高标准、严要求的治疗理念下,基础胰岛素/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创新联合制剂因兼具高效性和简便性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25年3月30日,在2025中国糖尿病&肥胖先进技术和治疗大会(CATTD&O)“创新联合制剂专题”上,内分泌领域专家们围绕糖尿病早期联合、及时强化、适时简化的治疗理念,对创新联合制剂的获益与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从理念到应用:早期联合治疗的临床获益及联合制剂的研发与应用
01
早期联合治疗的理念及实施
早期联合治疗是指T2DM早期应用多种机制互补的降糖药物,其临床获益已得到VERIFY等多项研究验证,有助于实现早期且持久的良好血糖控制。早期联合的形式多样,既包括口服降糖药(OAD)联合,也包括OAD与注射降糖药(基础胰岛素或GLP-1RA)联合,以及注射制剂联合(基础胰岛素+GLP-1RA)。
基于循证获益,近年来早期联合治疗理念在国内外指南中日益凸显(图1)。在2024版CDS指南和2025版ADA指南中,早期联合均获“A级推荐”,成为T2DM的重要降糖策略[1,2]。

图1. 早期联合治疗理念在国内外指南中日益凸显
然而,如何将理念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呢?联合制剂的创新研发为实施早期联合治疗理念提供了优化选择。相较于口服联合制剂,注射联合制剂的研发更为困难,需考虑所联合组分之间的兼容性与稳定性。全球首个基础胰岛素/GLP-1RA制剂——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创新研发,两种组分在制剂中保持稳定,维持各自PK/PD特征,发挥相应降糖作用[3]。
创新联合制剂合二为一,为早期联合降糖提供简便方案,已得到我国指南高度认可。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首次写入2024版CDS指南治疗路径,可作为T2DM患者单药治疗未达标的选择之一,也是OAD治疗不达标、胰岛素起始治疗方案的首选之一[1]。
02
创新联合制剂的循证与应用
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具有完善的证据体系,涵盖随机对照试验(RCT)、Meta分析和真实世界研究(RWS),一致证实其有效降糖,低血糖风险低,具有体重获益。首先,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在包括中国人群在内的11项3期临床研究DUAL系列研究中验证了有效性和安全性[4-14]。随后,Meta分析纳入多项RCT再次证实其获益[15],RWS则在真实世界中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图2)。

图2. 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通过完善的证据体系验证疗效和安全性
在我国目前的临床应用中,基础胰岛素/GLP-1RA制剂原研产品包括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和甘精胰岛素利司那肽注射液。在使用方法上,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每日一次给药,可在全天任意时间给药,不受进餐影响,进行剂量调整时也无需换笔,注射灵活方便[16,17]。在疗效上,头对头直接比较研究显示,相较于甘精胰岛素利司那肽,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治疗HbA1c<7%达标率显著更高(22% vs. 18.2%),体重降低显著更多(-1.8 kg vs. -0.7 kg,P<0.001)[18]。
二、及时强化,适时简化:创新联合制剂在强化血糖控制与简化治疗方案中的应用
01
强化血糖控制和简化治疗方案的获益及未满足需求
强化血糖控制与简化治疗方案均是T2DM管理中的重要考量因素,可为T2DM患者带来多重获益。UKPDS研究证实,强化血糖控制有助于降低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风险,降低全因死亡率[19];SIMPLE研究显示,简化治疗方案可提高T2DM患者依从性,从而改善血糖控制,同时提高生活质量[20]。
胰岛素作为血糖控制的重要手段,在T2DM管理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然而,目前胰岛素治疗在强化血糖控制和简化治疗方案方面存在尚未满足的需求,包括胰岛素起始不及时、剂量调整不充分、方案调整不积极、以及未能适时评估和简化治疗方案等。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害怕注射、担心低血糖和体重增加等是重要因素。基础胰岛素/GLP-1RA制剂两组分机制互补、“增效减副”且简化治疗方案,为满足强化控糖和简化治疗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02
创新联合制剂在强化血糖控制与简化治疗方案中的应用
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在强化血糖控制和简化治疗方案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循证证据。
强化血糖控制:DUAL Ⅸ研究和DUAL Ⅴ研究分别证实,在OAD和基础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中,相较于甘精胰岛素U100,应用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进行强化治疗,HbA1c降幅更大、低血糖更少、体重未增加或降低、胰岛素剂量减少[8,12]。
简化治疗方案:DUAL Ⅱ Japan研究显示,预混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转换使用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可改善血糖控制,体重减轻且低血糖风险低[21]。Simplify研究证实,在真实世界中,基础-餐时胰岛素治疗方案转换为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HbA1c、7点自我血糖监测、低血糖发生率、体重、胰岛素剂量均显著改善[22]。
长期安全有效:一项回顾性观察性研究4年随访结果显示,长期应用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兼具有效性和安全性[23]。
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在强化血糖控制和简化治疗方案方面的获益总结见图3[24]。

图3. 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在强化控糖和简化治疗方面的获益
三、结语
T2DM最新治疗理念提倡早期联合、及时强化、适时简化,基础胰岛素/GLP-1RA创新联合制剂兼具有效性、安全性和简便性,在T2DM管理中的治疗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被2024版CDS指南推荐为单药治疗未达标的二联选择及胰岛素治疗的起始优选。其中,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临床应用更简便,证据体系完善,强效控糖同时具有体重获益和减少低血糖风险,为早期联合降糖、强化血糖控制和简化治疗方案提供优选方案。T2DM治疗越来越卷?不妨试试创新联合制剂!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5; 17(1): 16-139.
2.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Diabetes Care. 2025; 48(Suppl 1): S1-S352.
3. Kapitza C, et al. J Clin Pharmacol. 2015; 55(12): 1369-1377.
4. Gough SC,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5; 17(10): 965-973. DUAL I ext
5. Buse JB, et al. Diabetes Care. 2014; 37(11): 2926-2933. DUAL II
6. Linjawi S, et al. Diabetes Ther. 2017; 8(1): 101-114. DUAL III
7. Rodbard HW, et al. Diabet Med. 2017; 34(2): 189-196. DUAL IV
8. Lingvay I, et al. JAMA. 2016; 315(9): 898-907. DUAL V
9. Harris SB, et al. Diabetes ObesMetab. 2017; 19(6): 858-865. DUAL VI
10. Billings LK, et al. Diabetes Care. 2018; 41(5): 1009-1016. DUAL VII
11. Aroda VR,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9; 7(8): 596-605. DUAL VIII
12. Philis-Tsimikas A,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9; 21(6): 1399-1408. DUAL IX
13. Wang W, et al. J Diabetes. 2022; 14(6): 401-413. DUAL I China
14. Pei Y,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21; 23(12): 2687-2696. DUAL II China
15. Wang R, et al. Diabetes Metab Res Rev. 2024; 40(3): e3752.
16. 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临床应用专家指导建议.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3; 15(3): 209-215.
17. 甘精胰岛素利司那肽注射液说明书 (2023年02月15日).
18. Risovic I, et al. BMC Endocr Disord. 2023; 23(1): 28.
19. Adler AI, et al. Lancet. 2024; 404(10448):145-155.
20. Patel S, et al. BMJ Open Diabetes Res Care. 2019; 7(1): e000761.
21. Watada H, et al. Diabetes Ther. 2020; 11(1): 331-339.
22. Martinka E, et al. Diabetes Ther. 2023; 14(9): 1503-1515.
23. Di Loreto C, et al. Diabetes Ther. 2024; 15(6): 1313-1331.
24. Martin Haluzik, et al. Diabetes Ther. 2024; 15(8): 1673-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