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的英武、忠义、谋略、眼界在民间可谓完美武将的代表,但是《三国演义》中蜀汉股肱之臣的赵云,在刘备阵营中的政治待遇却有些令人难以理解的不公。
《三国演义》里,赵云是和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等人一样的勇将,最能表现他的才干的故事,是当阳单骑救主、智取桂阳和截江夺阿斗等。
当曹操虎豹骑来势汹汹把刘备军冲得七零八落、四下逃散时,赵云只率三四十骑,冲入曹军重围。先救了甘夫人和糜竺,又夺了曹操的青釭剑,然后一个人一匹马,一枝枪、一口剑,在长板坡纵横驰骋,无人可挡,最终怀抱阿斗,杀出重围。智取桂阳,是随刘备军攻打江南三郡时,他先识破桂阳太守赵范的美人计、后又识破赵范的诈降计,并将计就计,夺了桂阳。还有截江夺阿斗、取汉中时“空营计”以寡敌众胜曹军、随诸葛亮北伐时力斩韩家五将,都是《三国演义》着力描写的关于赵云的故事。一讲到赵云,人们总要想起他单枪匹马、往来冲突,如入无人之境的形象。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6187770931d6d7954bf707c1688c8fff.jpg)
《三国演义》里,赵云在蜀汉的地位也和关羽等人没有什么不同。第七十三回,刘备进位汉中王,依功定爵,大行封赏,赵云和关、张、马、黄一道被封为"五虎将"。当时关羽对黄忠与他同列很不服气,但对赵云却没有异议,以为"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第九十七回,赵云年迈病逝,刘禅也马上下诏追赠大将军,谥顺平侯,并敕葬成都锦屏山之东,建立庙堂,四时享祭。
小说这样描写大体是与史实相符的,特别是写他的勇猛。历史上的赵云确是以勇将著称。《三国演义》写他的几件智勇故事,虽然有的属虚构,如北伐时力斩五将,有的多有增饰,如单骑救主、计取桂阳等等,但基本上反映了他本人的本来风貌。
三国时期的赵云不仅仅是一个会打仗的勇将,他还有很多其他值得称许的东西。比如,他严于法度,刘备的小娇妻孙夫人自以为是孙权的妹妹,十分骄豪,她身边那些从吴国带来的吏兵更是有恃无恐,纵横不法。刘备见赵云严正有威重,便让他执掌内事,对这些人严加管束。又比如,他大度谦让,不像关羽那样骄傲自负,他不太计较名利得失。街亭之役,各路军都有不少损失,只有赵云退军时亲自断后,既没有丢失军资什物,也没有损折兵将,虽失利而不至大败。这次赵云被贬受重责是不太公正的,但他也未计较。诸葛亮要他把多余的军资绢物分赐给将士,他不同意,说:"军事无利,怎么反而行赏赐呢?"他建议把这些资物全部捐入公家府库,作为冬天的军需用品。在当时蜀汉将领中,能这样秉心大度谦让的不多见。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处事有自己的主见,有一定的政治眼光。他刚聚兵起事时,袁绍为冀州牧,地广势众,本州人不但都附从袁绍,还嘲笑赵云迷而不返,不肯随从众人。赵云回答:"天下纷乱汹汹,还不知道谁是谁非,老百姓都有倒悬之厄,因此我只看仁政在哪里,不管他是袁绍还是什么人。"从仁政而不从权势,见识非同常人。被《三国演义》称为"五虎将"的几个人中,关、张与刘备是结拜兄弟,黄忠、马超是在刘备已形成势力时降服刘备的,只有赵云既非刘备结拜兄弟,却又是在刘备势单力薄时投靠了他,这虽然有感其德义的因素,但也反映他在选择君主时有一定眼光。
刘备占领益州后,很多人提出要把成都比较好的屋舍及城外的园地桑田都分赐给诸位将领,只有赵云坚决反对,他说:霍去病当年曾提出匈奴未灭,不治家业,现在我们的国贼还不仅是一个匈奴,并不是求安逸的时候。要等天下都安定了,老百姓都各返桑梓,归耕本土,我们才可以谈享受的事。现在益州人民刚刚经历兵乱战祸,田宅应该归还他们,让他们安居复业,然后才可以向百姓征赋税、服劳役。这番话,以古鉴今,着眼未来,很有点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味道,在当时蜀汉君臣中,恐怕只有刘备、诸葛亮等少数有识之士想得到。
孙权袭荆州,刘备大怒,要兴兵讨伐东吴。这次劝谏刘备的人倒不少,但从现有史料看,人们反对征东吴的出发点却不一样,比如秦宓,只是笼统地说天时必无其利。诸葛亮在如此重大事情上没有向刘备进行有力的谏诤,人们只知道他事后说过,要是法正尚在世就好了,就能劝阻住刘备。只有赵云着眼全局,看得比较远。他当时说,现在我们的敌人是曹操,而不是孙权。我们消灭了魏,那么东吴自然会归服。现在曹操虽死,但曹丕还在,他们很有力量,一直在打我们关中的主意。不应放下魏去和东吴交战,兵势一交,就将不能自拔。时局的发展完全证明了赵云的预见。从这些事可以看出,在一些重大政治问题上,赵云确有自己的见识,眼光比较远大。这是很难得的,作为一员武将,尤为可贵。
至于赵云在蜀汉的地位、境遇,却恐怕不能与被演义家列为"五虎将"的另外几位平起平坐。平益州时,刘备大赏功臣,赐诸葛亮、法正、关羽及张飞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但赵云不在这个等次,他属下一个等次。刘备为汉中王时又一次封官行赏,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张飞为右将军,假节;马超为左将军,假节;甚至黄忠,他的名望不能与关羽他们相比,但刘备还是执意任他为后将军,并赐爵关内侯,与关羽齐名。只有赵云,还是原来的翊军将军,没有新的加封。
《三国演义》写刘备进位汉中王后,赵云和关、张、马、黄一同被封为"五虎将",只是小说家的虚构,其实当时并没有封什么"五虎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42b00f3e88e3f3b511284c3e26ab518c.jpg)
刘禅即皇帝位,曾追谥一批已故功臣老将,赵云不论从他为蜀汉立下的汗马功劳还是对刘禅的救命之恩,都完全可以和关、张、马、黄一起受谥号的,但开始刘禅却只追谥了关、张等人,至于赵云,经姜维等人力争,才准予追谥。
为什么会这样?有各种猜测。有说因为赵云自己谦让,有说蜀汉有两派,赵云属诸葛亮一派。不管什么原因,都说明了一个情况,即蜀汉内部和其他政权内部一样,也是有严格的封建等级的。
这些情况,有的在《三国演义》里未予表现,如赵云在蜀汉的地位。有的明显是避讳,如刘禅对追谥赵云的态度。有的虽有涉及,但未着力表现,因此给人印像不深,比如他的政治眼光。
《三国演义》这样写,当然有其考虑。《三国演义》着力表现蜀汉内部情同兄弟手足的平等关系,淡化甚至掩饰实际存在的矛盾和等级关系,这既是拥刘尊蜀的需要,同时也包含着民间对理想的君臣关系、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的理想追求。
至于不着力表现赵云的政治眼光,则与《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方法有关。《三国演义》主要采用类型化的塑造人物的方法,抓住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加以典型概括,突出集中地予以表现,而忽略人物性格的许多复杂方面。大体说来,《三国演义》中的人物,除曹操等少数人物的性格有一些复杂之外,其余人物的性格都比较单一。赵云是勇将的典型,作者着力表现的是其勇,他的性格的其他方面笔墨就很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