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连挥三拳“收兵”,两架专机悄悄飞北京,特朗普担忧的事发生

郭嘉聊健康 2025-04-17 11:42:49

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如有新动态,望提醒博主。

在中美关税战白热化的2025年4月,全球贸易舞台堪称“魔幻”,美国总统特朗普连续将对华关税从34%一口气提升到了145%,引发全球投资者对美国经济前景的深度担忧。

正当外界都在揣测中方如何应对时,中方连挥三拳“收兵”,两架专机悄悄飞北京,特朗普担忧的事发生。

一、中美关税战“三连击”

自2025年4月2日起,特朗普政府针对中国出台了“火箭式”关税升级:先是34%,再到84%,接着又突袭到125%,最终目标推向145%,这让全球市场的神经彻底紧绷。

在贸易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猛烈且频繁的加征关税举措。

特朗普的“数字游戏”背后的逻辑,其实就是想让中国感受到巨大压力,迫使其在谈判桌上让步。

可问题在于,这些税率早已突破WTO所能容忍的最大限度,也违背了大多数经济学家对自由贸易的普遍共识。

中方很快也祭出了三记对等反制,分别在4月4日、9日、11日对美方出口到中国的所有商品实施包括34%、84%、125%在内的轮番加税,涵盖农产品、能源、飞机等美国经济核心领域。

每一轮升级都精准打击到美国最敏感的产业链节点。

美国大豆协会甚至直接哀叹,“对华出口归零”的噩梦已然降临。

与此同时,中国半导体企业亦迅速做出供应链再造,更多转向欧洲和东盟市场,聪明地将美国的技术封锁视为倒逼国产突破的契机。

值得关注的是,当中方宣告“收兵”,表示不再继续跟进上调关税时,外媒惊呼这是一次高明的“转身”。

这种“不再理睬”的做法无疑将反制重心从简单的关税报复转向了更深层次的结构性对抗,例如“一带一路”倡议加速推进,稀土出口管制等。

官方的表态意在告诉美国:关税数字再怎么飙,也到达了一个形同“无效”的滑稽地步,中国已经无需陪着美国继续此轮“数字拉锯”。

这时,然而真正让美国政界寒意渐生的是,美债收益率在这场硝烟中居然开始飙升,资本出逃迹象日益明显,美股也在经历前所未见的大跌。

当一个国家的债券市场与股市同时出现冰火两重天的极端现象,也就意味着特朗普那套“火箭式极限施压”的策略,逐渐演变成了回旋镖效应。

中美双方都在承受代价,美国对华出口额从2024年的1530亿美元暴跌到2025年4月的不到200亿美元,中国对美出口也下降了62%。

双方经贸关系接近冷冻,大豆、科技、汽车等众多产业链都出现断裂,显然这是一场双输的困局。

只是美国国内在吵闹着要不要继续提升关税,中方却已从当初的对等报复,找到更具战略性的反制思路。

二、英国“双专机”秘密访华

谁都没想到在4月10日,英国政府知情人士透露,本周英国贸易政策国务大臣亚历山大与国防参谋长拉达金同时对中国进行了未公开访问。

英方原本对外宣称,亚历山大此行不过是“一次普通的促销活动”,带队前往海南消博会推广英国商品。

中国国防部方面却干脆向外界披露:英国国防参谋长拉达金也同时抵华,并将与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进行深入会谈。

显然这并非一场随意的访问,根据后续媒体挖掘,亚历山大重点就芯片及稀土供应链同中国商务部副部长凌激展开商谈,并有意推动英国在电动车电池、半导体等方面对华依赖模式的转型。

毕竟英国约45%的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依靠中国供应,一旦中美博弈进一步恶化,英国现有产业将遭到严重冲击。

此时,工党政府需要摆脱保守党时期那种对美国高度依附的外交经济政策,为了缓解国内通胀,也在寻求更多可靠且价格合理的供应渠道。

拉达金则是英国十年来首位访问中国的军方最高层。

如此高度,在过去几年几乎难以想象。

外界普遍猜测,这次访问不仅谈及台海局势和印太安全,也在探讨高层军事交流对接,甚至包括在红海、印度洋等海域的合作。

公开信息显示,拉达金甚至提出了“中英联合护航红海”等议题,这一举动多少暗示英国可能在中东地区与中国有更多的军事协调,令美国在该区域的主导地位出现某种松动。

英国的这次“双专机”外交,被视为欧洲集体转向的一个风向标。

对美国来说,这当然是个扎心的消息。

《纽约时报》直言称,“拜登时期的盟友协调机制正在出现裂缝”,显然各国都想从经济利益考量出发,不愿轻易被美国的“极限施压”牵着鼻子走。

三、关税战的“回旋镖效应”

关税战的冲击,最直观地体现在资本市场上。

根据最新数字,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在4月第二周内飙升了50个基点,创下20年来最大单周涨幅。

而道琼斯指数却在同一周狂跌8.7%,美股几大科技公司市值瞬间蒸发数百亿美元。

美国国内一片恐慌:投资者正在逃离风险资产,转投国债等相对安全的避风港,然而这也意味着股票市场失血严重,企业融资难度加大,对就业与消费都可能形成连环冲击。

特朗普政府的“政治算盘”本来是想借着关税高筑,为即将到来的选举捞取政治资本,在选民面前彰显其“对华强硬”的形象。

谁知随着物价飞涨、产业链断裂,选民反而怨声载道。

有民调显示,62%的人认为对华关税让他们生活成本加重,摇摆州的工厂工人和农户更是苦不堪言。

面对党内议员的警告,特朗普依旧一意孤行,宣称要将关税继续作为遏制中国的“王牌”。

但《华尔街日报》却发出了严厉警告:过度的单边主义将摧毁美元信用,美债收益率倒挂意味着经济衰退风险正逼近,外资4月对美债的减持规模也达到了历史峰值。

无论美国政界如何喧闹,外界对美元资产的信心已开始动摇。

与之相对的,是中国央行持续增持黄金,人民币跨境支付所占比重也升至6.8%。

当美方“极限施压”刺破外界对美元的信心时,中国则通过巩固多元化的外汇储备和扩大人民币应用场景,进一步冲击美元独大局面。

可以说,关税战不仅影响了眼前的经济数据,还成为对全球金融秩序的一次重新洗牌。

四、全球贸易秩序重构

在中美互征高额关税的背景下,最能体现中国“反制工具箱”升级的,莫过于针对稀土资源和高科技供应链的管控。

稀土是制造美国F-35战机、智能手机和电动汽车等产品的关键原料。

一旦中国对美出口管制,中断的产线并非短期内能由其他产地取代。

对于美国来说,这就是软肋所在。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中欧之间的贸易量增长明显。

中欧班列4月货运量同比增40%,东盟也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这种“去美国化”或者说“去美元化”的供应链布局,让更多新兴市场国家看到了机遇。

印度和巴西等金砖国家呼吁WTO改革,试图推动去美元化的结算机制,一时间得到58个国家的响应。

与其在美方的高关税重压下苦苦支撑,还不如另寻一条互利共赢的生存之路,英国也意识到了这一逻辑。

工党政府虽秉持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但现实摆在眼前:动力电池、高铁零部件、甚至部分芯片,都离不开中国。

英国现在更愿意回到“经贸利益优先”的原则,用更灵活的对华政策换来中国投资。

4月英国国内通胀率飙到7.2%,制造业、服务业均出现明显萎缩,若不寻求新的合作伙伴,日后的日子恐怕更加艰难。

此次亚历山大与拉达金双双来华,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美国“极限关税”战略可能造成的溢出效应进行提早应对。

欧洲国家的反转也给其他发展中国家带来启示:别把宝全压在美国一方,多留几条出路才是明智之举。

作为新兴市场的龙头,印度、巴西都在联合更多国家推动贸易多元化,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毕竟,如果美国为了自身利益而频繁在关税与金融手段上“动刀”,其他国家就要承受不确定性的风险。

一旦全球贸易环境不断朝着割裂的方向发展,重新洗牌的节奏会加快,话语权也会重新分配。

从2025年的这一轮关税战中,我们或许可以看到:美国试图继续扮演“发号施令”的世界警察,但不少盟友已经开始抱怨,这样的单边主义让那些紧跟美国脚步的国家也损失惨重。

英国这次的“双专机”外交恰恰说明了,一边维持与美国的传统伙伴关系,一边悄悄来华寻求更现实、更收益的合作通道,成为了欧洲近年来的普遍策略。

有人形容,这就是“脚踩两条船”的折中主义,但也许从务实角度考虑,英国这步棋还是走得相对聪明。

在更宏大的层面,这场中美对抗已衍生出全球贸易秩序的重构。

中方升维到技术管制、稀土供应、全球基建布局等多个层面,美国则即使加征再多的关税,也依旧难以撼动中国的产业链地位。

而欧洲、日本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则被迫在大国博弈中左右逢源,谋求最符合自身发展的选项。

当所有人都在各自打算时,中国相对保持了难得的“定力”。

不再纠缠于重复加税的短期仇恨,而转向规则与布局的长远准备,这可能才是最大启示。

结语

回望这场关税战,数字不断攀升、言辞愈发尖锐,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却是中国在面对极限施压时,看似迅猛的反击,却又在关键时刻转向深层次的战略布局。

与此同时,英国“双专机”秘密访华让世人看到,哪怕是美国最亲密的盟友,也会在利益面前走出自己的路。

在这个全球化撕裂的时代,没有哪个国家能单打独斗。

所谓“大国兴衰”,归根结底还是要看谁能够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可持续的合作渠道。

就如同商务部在白皮书中所写:“保护主义没有出路,开放合作才是正途。”接下来,或许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参考信息:

0 阅读:33
郭嘉聊健康

郭嘉聊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