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越CEO夏一平被员工围堵,公司微波炉不翼而飞,最惨的还是车主

平松说社会趣事 2024-12-13 15:22:38

前言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最近,新能源车企极越汽车的崩盘风波闹得沸沸扬扬。从销量下滑到裁员风暴,再到员工围堵CEO夏一平讨要说法,极越用一种戏剧化的方式拉开了倒闭的序幕。

真正受伤的不是高层管理者或股东,而是那些被欠薪的员工和无助的车主。这家号称由“吉利+百度”双巨头撑腰的新势力造车企业,用一种难以置信的方式宣告了自己的失败。

极越的疯狂与崩塌

极越汽车,这个曾被誉为新能源车界的“黑马”,从成立之初便是顶着光环出场。

背靠吉利的技术支持和百度的资金加持,极越一度被外界认为是挑战“蔚小理”的后起之秀。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非常骨感。

从销量数据来看,极越今年前11个月的总销量仅为1.4万台,月均销量1300台左右。这个成绩虽然看似不算太差,但放在庞大的企业运营成本面前,显然难以支撑。

尤其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极越的产品既没形成差异化优势,也没有在技术或服务上打出自己的招牌。

雪上加霜的是,极越的资金链问题比外界想象中更为严重。一位接近极越的知情人士透露,百度作为主要出资方,因对其盈利前景失去信心,选择及时抽身止损。

而吉利则因极越拖欠代工费用,不愿再投入更多资源。这无异于直接切断了极越的“生命线”。

员工“自费上班”?荒诞的困局

极越崩盘的消息传出后,裁员方案也随之曝光。公司提出了两个选项供员工选择:

1. 选择离职,明年2月底拿到“N+1”补偿。

2. 选择留下,但从12月起薪资暂停发放,进入“自费上班”模式。

对于许多员工来说,这个选择实在是荒唐至极。一位网友调侃道:“真有人脑壳有病,选择自费上班吗?”

事实上,极越的裁员力度堪称“釜底抽薪”。据内部人士透露,研发部门被全部裁撤,售后部门则从300多人砍至仅剩80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极越的员工们终于失去了耐心。社交媒体上曝出的现场画面显示,CEO夏一平在办公区被愤怒的员工围堵讨要说法。

围堵现场:夏一平与员工的对话

在被围堵的过程中,现场气氛一度十分紧张。愤怒的员工当场质问道:“公司账户已经没钱了,你为什么不拿出自己的存款来补上社保?”

夏一平面对围堵情绪显得有些疲惫,但还是努力安抚员工。他当场回应道:“我不会跑路,我就在这里。大家的社保问题我一定会想办法解决。现在公司确实很困难,但我保证不会逃避责任。给我一些时间,我会给大家一个交代。”

视频被传出后迅速引发网络热议。有人对夏一平的态度表示理解,但很多人对他的应对策略感到失望。

而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公司内的微波炉居然“不翼而飞”。有人戏谑:“老板工资都发不起了,微波炉也算员工的补偿品吧。”

车主组团退车,维权声四起

员工尚且如此,作为消费者的车主又该如何自处?极越汽车的崩盘,无疑让那些购车用户陷入了巨大的不安。

首先是售后服务的瘫痪。裁员后仅剩的少量售后人员,根本无法覆盖全国范围内的维修和保养需求。一些车主已经开始在社交平台上发起“组团退车”的活动,要求极越退还购车款或提供赔偿。

其次是产品本身的问题。新能源车主们最关心的充电桩和配件供应,如今也因公司内部运营的停滞而受到影响。

部分车主甚至表示,“连基本的技术支持都找不到,车辆坏了只能停在家里当摆设。”

更可怕的是,极越崩盘可能带来的二手车贬值问题。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极越汽车的倒闭,旗下车型在二手市场的保值率将迅速下跌。

车主不仅面临售后无门的困境,还可能因此蒙受经济损失。

新能源车企的教训:野心大于实力

极越的崩盘事件,不禁让人联想到近几年兴起的其他新势力车企。在新能源车市场“风口”效应的推动下,许多初创企业在短时间内疯狂扩张,却忽略了自身能力与市场现实的匹配性。

业内人士分析,极越的失败有三大根本原因:

1. 盈利模式不清晰:过于依赖资本输血,没有形成稳定的资金链。

2. 产品竞争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和明确的品牌定位,难以在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

3. 管理不善:供应商回款难、内部成本高企,最终拖垮了整个体系。

极越的经历其实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新能源车的赛道虽然广阔,但并不是“有资本、有平台”就能成功。扎根研发、精细化管理,才是车企在激烈竞争中突围的关键。

结语:最惨的还是消费者

从员工讨薪到车主维权,极越的崩盘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失败,更是整个产业浮躁风气的一个缩影。在资本逐利的背后,最终受害的,永远是那些普通员工和消费者。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极越的故事还未完全落幕,但它留给市场的教训已经足够深刻。新能源车的未来属于谁?或许只有那些真正把技术和服务放在首位的企业,才能最终笑到最后。

0 阅读:0

平松说社会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