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惊讶的“防社死”产品,不该只是一个黑色幽默

三易生活 2025-02-16 20:01:01

对于如今的消费者而言,为了防止自己的“社死”,会愿意掏出多少真金白银?日前一家名为Zugu的公司给出了一份别样的答案:1500美元(约合人民币10930.95元)。同时,这也是他们刚刚发布的“数字遗产守护者”套装价格。

平心而论,这份“套装”并没有它乍看起来的那么昂贵。因为它包含了一台搭载M4芯片的iPad Pro 11英寸平板,一款定制、带有旋转式磁吸支架的翻盖保护套(可将平板支撑起来并且旋转屏幕、此外还能再吸附一台手机),一个专门设计的智能戒指,以及最为核心、名为“In Case of Death(万一我死了)”的APP。

根据Zugu方面的说法,这个套装里的智能戒指将全天候监控用户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戒指依然被佩戴在手上,但心率又突然停止、血氧和体温也“急剧下降”时,那么软件就会判断用户“正在步入死亡”(虽然Zugu说他们的戒指可以区分被主动摘下的情况,虽然我们对此表示怀疑)。

此时,这个智能戒指就将向那台iPad Pro发送信号,触发用户设置在“In Case of Death”App的一系列“身后处置”服务。其中包括销毁浏览器历史记录、清除iPad Pro里的全部应用数据、自动在社交平台发布一条“告别推文”,甚至是在iPad屏幕上反复播放特定视频,以嘲讽看到这台平板的其他人等等。

不得不说,Zugu这套产品可能确实是因为其“黑色幽默”式的产品创意,才得到了大量的关注。但纵观整个行业就会发现,这种对于用户数字资产的“死后处置”,或者说“防社死”服务,其实并不是现在才开始出现。

比如2023年,知名浏览器Oprea的GX分支(一个专为游戏玩家优化的版本)就推出了名为“伪造我的历史”功能。开启这个功能后,如果用户连续两周没有再打开浏览器,那么浏览器将自动删除全部的原有历史记录,并且用一些诸如志愿者活动、在线学习课程、研究巧克力或养护花草之类的“正能量”网址,生成一份虚假的浏览记录。

如此一来,自然就有利于维护用户的“死后哀荣”。即便实际上用户或许并没死亡,但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个人隐私(和形象)被他人窥探。

2016年权威网站刊载了对于“被遗忘权”的研究文章,肯定了该权利理应受到保护

当然,这其中更有名的案例自然是自2012年欧盟制定《一般数据保护条例草案》后,在全球掀起的“被遗忘权”讨论。根据国内相关报道中的看法,“被遗忘权”虽然在我国到底归属于哪一类个人权利尚有待讨论,但其理应得到保护这件事却早已形成共识,并无争议。

某国内大厂员工此前刊发的文章里,关于被遗忘权的看法是这样表述的……

话虽如此,但回过头来再去审视前文中Zugu、Opera GX的案例,以及搜索目前相关企业对于用户“被遗忘权”的公开讨论就会发现,尽管大家都承认法规的有效性,但在具体实施方面,几乎只有各种公益组织或行业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小厂”,才会将用户的“被遗忘权”、或者说用户的“防社死”需求摆在很显眼的位置,甚至是作为产品的宣传重点。

相比之下,几乎所有的头部企业反而都在讨论如何能合法地“规避”用户删除自身信息的需求,因为这将“对服务经营者造成较大的压力,也不利于发挥数据的价值”。

此前关于被遗忘权的报道,网友的看法也是出奇地一致

更不要说对于如今这个大数据时代而言,每一位用户既是数据的消费者、同时也是数据的生产者。就拿那些令人叫绝的AI“金句”为例,大家往往是一边称赞如今技术的进步,一边也会调侃背后的大模型是不是从某些论坛、社交平台“学习”了太多暴躁老哥的言论风格和思想。

仔细想想,如果他们都要求社交平台、搜索引擎不得保留自己的发言记录和用户数据,那今天大家所见到的大模型还会如此“聪明”吗?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2
三易生活

三易生活

专注IT,最快最专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