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韫•九州:中国早期文明间的碰撞与聚合

关中拍客 2023-03-13 19:29:11

2023年1月18日,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内,以“玉韫•九州”为主题的中国早期文明间的碰撞与聚合展举行。这个展览集结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48家文博单位的450件(组)展品,以玉为载体探讨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中国形成的进程——

2023年2月4日,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我参观了这个展览。2002年春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全称是“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经过20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丰硕成果,对于我们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促进民族复兴有深远意义。

本次展览分为“技术·流变”“区域·文明”“玉礼·中国”三个单元,通过对玉器制作、艺术、时代与功能等内涵的解读,对玉文化区域分布和传播进行深入的分析,诠释中华文明不拘一格兼收并包的深刻内涵。

1.技术·流变

第一单元分为“美玉良工”和“玉华四方”两个篇章。其中,第一章分为“何以为玉”和“切磋琢磨”两个部分,介绍玉器的概念和加工技术;第二章分为“玉出东北”“瑾瑜东南”“琼林海岱”“玥凝江汉”“玉璨陇右”“玉润三秦”六个部分,大体概括出玉器在不同区域的分布和传承,以及这些玉器在不同时空下的交流与互动。

在“玉润三秦”的展柜之中,第一次向大家展示了西安市太平庄遗址出土的几件玉料和玉器,包括玉璧、玉璧芯、玉柄形器、玉璜、玉刀、玉饰残件等。

太平遗址位于西安市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斗门街道太平村东侧,由东西并列的两个环壕构成,面积不小于100万平方米。根据考古勘探和发掘判断,这里是一座大型的客省庄二期文化聚落遗址,距今约4150-3700年,进入夏代的纪年范围,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2.区域·文明

第二单元分为“辽西圣地——红山”“水乡泽国——良渚”“中土之国——陶寺”“河曲石城——石峁”四个篇章。其中,第一章分为“祭祀中心”“唯玉为葬”两个部分,第二章分为“聚落繁荣”“权力信仰”两个部分,第三章分为“王城气象”“王权至上”两个部分,第四章分为“聚落城防”“藏玉于墙”两个部分。

大约距今5500年,社会分化开始加剧,在西辽河、黄河、长江流域出现了早期国家。大约距今4300年,盛极一时的区域文明相继衰变,新出现的区域文明中心呈现更加强烈的多元文化融合的特征。

这里通过对红山遗址、良渚遗址、陶寺遗址、石峁遗址进行对比展示,分别从遗址所体现的社会复杂化和玉器在这个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阐释不同的文明发展道路和模式,基本勾勒出中华文明早期的形态。

3.玉礼·中国

第三单元分为“恭祀天地”“龙飞凤舞”“礼仪万邦”三个篇章,展示了史前玉器所蕴含的祭天、崇祖、尊王的深厚文化基础,被誉为“礼之三本”。

第一章分为“璧象天道”“琮贯方圆”两个部分,展示古人按照“天圆地方”理念制作的圆璧和方琮。第二章分为“龙行天下”“凤舞九州”两个部分,展示古人根据不同自然界动物元素拼合的龙凤形象,被赋予了超乎一般的神性,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腾。第三章分为“斧钺王权”“玉刀皇皇”两个部分,原本作为生产工具的斧钺和石刀,伴随着社会分化的日益明显,变成了象征军权和王权的符号。

在中国漫长的玉文化发展过程中,华夏民族爱玉崇玉,中华文明玉汝于成。玉器古朴的形制流露出人们对宇宙自然的体察,玉器表面的纹饰寄托着先祖们的精神信仰,玉器自然的属性叠加天地人神的思想理念,使得玉器成为古代最高等级的手工制品。以玉为贵,以玉比德,藏礼于玉,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信仰。

玉璧

玉琮

玉龙凤佩

玉刀

据说,从2018年起,基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陕西历史博物馆开始策划早期中国系列原创大展。2020年,这一系列展的第一部曲“彩陶·中华——中国五千年前的融合与统一”举行,集中展示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新石器时代彩陶器。不久之后,第三部曲“吉金•中国——中国礼乐文明的先生与定型”也将呈现在我们眼前。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