黉门街的故事

文化愿补不足 2024-09-12 02:17:33

黉门街位于成都市武侯区玉林街道辖区黉门街社区,与浆洗街、国学巷等相邻。

在古代,黉门是指学宫的大门,所有考中秀才的士子就被称为身入黄门,即天子门生,但黉门街的命名并不是因为皇家学宫得来的。

清朝时期,有一武举人名为杨遇春,四川崇庆人,字时斋,乃分经榄隆、嘉庆、道光三代名将。他在乾隆年间前往贵州镇压苗民;嘉年间转成川陕,镇压白莲教,而后镇压林清、李文成起义;道光年间平定张格布。因为他每次出征之时都会树黑旗,所以被称为杨家黑旗军。之后这位有功于清廷的三代名将告老还乡回到四川,朝廷赐予他一座庄子,这个庄子就在黉门街。

清光绪初年(1875年),此时的黉门街还被称为东巷。当时,张之洞在四川学政任职,在他任职期间对尊经书院的管理下了很大功夫。光绪二年,张之洞被调回京城,但是成都的尊经之风依然盛行。直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杨家子孙将别墅捐出。四川当时遵守张之洞“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的观点,在这里建立了学堂。因为学堂所招的学生大多都是秀才,所以门前的这条街便被命名为了黉门街。

说起这条黄门街,还有着一段趣闻。由于这段趣闻,曾经还被引出这么一段话:四川人,生得奸,认字认半边。

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开始,“门街”在成都地图上就被正式标注了,它的历史已经超过百年。对于成都市民来说,“黉门街”或读或写肯定是不会出错的。

可是2004年2月,在这条街正式命名后的百年之际,靠近南桥商场一侧的街口,却有一个大型指路牌上将它写成了“簧门街”,拼音也写成了“Huang Men Jie”。这件事情被发现之后,立即由《成都晚报》组织的“纠错别动队”予以曝光,很快有关部门及时做了更正。然而,在2008年8月,浆西街高架桥的一侧,市民发现一块应该是“门后街”的悬空路牌又变成了“簧门后街”,拼音也从"hongmenhoujie"变成“huangmenhoujie”。随即,《成都日报》再次曝光这件事。次日,字被改了回来,但是“黉门”的拼音却还是“huangmen”,最终,在市民以及媒体的坚持之下,拼音又在次日被改正回来。在这件事情发生的时间里,许多长期居住在这里的居民表示很不习惯,本来是“羹门街”,现在却变成了弹簧似的“簧门街”,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2009年1月,成都的媒体针对“羹门”和“簧门”做了一次回访,证明“”不再是“簧”了。但是搞笑的是又有市民发现从石羊场到火车北站的28路公交车的路线图上都是“簧门后街站“,媒体只能再次予以曝光进行更正。

这就是关于簧门街的趣闻了,果真是一波三折。

0 阅读:0
文化愿补不足

文化愿补不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