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岁的张大娘(化名)没事就喜欢往人堆里去,听别人讲“张家长、李家短”,这天倒是让她听到了一些不一样的内容,村里热闹的小卖部里,一群大娘大叔正围坐在一起聊天。一个穿着红色棉衣的大婶兴致勃勃地分享着听来的“新鲜事”:“你们知道吗?人活到70岁是个大坎儿!这个岁数可是寿命的关键期,过不去的人多了去了!”
有的人点头表示赞同,有的人开始讲身边的例子:“我家邻居老李,不就是69岁的时候看着好好的,突然就去了嘛。”
“还有我叔,也是70岁刚过没多久,就被查出一身的毛病。”
......
张大娘站在一旁,默默听着这些话,手里提着刚买的两斤萝卜,脸色却越来越沉。
她想起前几天自己早起时感到的膝盖酸痛和时常有的胸口发闷,那些原本以为“年纪大了正常”的小毛病,此刻似乎成了70岁这个“坎儿”的前兆。
自从这天之后,张大娘开始变得格外注意自己的身体。早晨,她比往常起得更早,试着伸展身体时,发现腰背有些僵硬,双膝隐隐作痛。她蹲下去扫院子时,不自觉地用了一根木棍撑着,心里暗暗叹了口气。
她的动作变得比以往更小心,连走路都害怕稍快一点会扭到脚。村里偶尔有人喊她一起去公园走走,她也推辞了,总觉得“安安静静在家待着更安全”。
张大娘的孙子从城里回来,活泼地跑进院子里,一边喊着“奶奶,奶奶!”一边将手中的画递给她。张大娘笑着接过画,画上是一个大大的太阳,还有一个笑眯眯的老人牵着孩子的手。
孙子天真地说:“奶奶,这就是我画的你!你一直会陪着我玩,对吧?”
张大娘的手顿了顿,随即摸了摸孙子的头,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当然啦,奶奶还得看着你长大娶媳妇呢!”然而,晚上躺在床上时,张大娘又忍不住想起村里人说的“70岁是关键期”的话。
她辗转反侧,总觉得自己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刘大爷察觉到她的失眠,递过来一杯热牛奶,说:“你别瞎琢磨,人活着得看心态,咱俩不是平时都好好的吗?”张大娘点了点头,虽然嘴上应了,但心里的阴霾却并未散去......
70岁,真是寿命关键期吗?这究竟从何说起其实,关于“寿命关键期”,或者“衰老的关键转折点”等之类的说法,代指的年龄并不完全统一。
就像是南洋理工大学李光前医学院助理教授申小涛与斯坦福大学Michael P. Snyder教授团队合作,通过对108名参与者进行长达6.8年的观察发现:40岁和60岁是衰老的关键转折点;还有学者认为34岁、60岁、78岁是3个断崖式衰老时间节点。
当然,还有不少人认为70岁是寿命的关键点,这是因为,进入70岁后,人体的健康状况会发生一些显著变化,不少潜在的问题可能开始浮出水面。
这些说法不同,更多的是出发角度不同,今天我们主要看看为什么大家会认为70岁,这个年龄是寿命的关键期。其实,与其说70岁是“生命的坎”,倒不如说它是一次健康的“大考”,是否能够平稳度过,取决于之前的生活习惯和此刻的应对方式。
根据研究,70岁左右的年龄阶段,身体的多个系统都会出现一定的退化迹象。比如:随着年龄增长,动脉壁逐渐硬化,血液流动不如年轻时那样通畅,心脏的泵血能力可能有所下降。
尤其是高血压、高血脂等问题在这一阶段表现得更加明显。许多医学研究指出,70岁之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显著提高,因此“70岁是寿命关键期”的说法常与此相关。
此外,免疫系统的退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免疫功能就像一支保家卫国的军队,年轻时战斗力强大,而随着年龄增大,它开始“老化”,不能像从前一样迅速识别和对抗外来病菌。这也是为何70岁以上的人群感染疾病后,恢复时间往往较长,甚至可能发展成危及生命的问题。
其他方面的因素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点,像是骨骼和肌肉健康程度,以及心理健康问题等等。说到心理方面的问题,我们还真不能忽视:有数据显示,老年人群体中,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较其他年龄段有所上升,而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干预,也会影响身体健康。
然而,70岁真的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坎”吗?
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可以把70岁比作生命旅途中一条陡峭的山路,它确实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走得平稳,但只要掌握正确的行走技巧,做好准备,是完全可以安然度过的。
而且,有学者表示:如今的70岁不输于往日的60岁!这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分析过万名英国老年人和中国老年人的相关数据之后发现的结果。
和之前的几代人相比,同一年龄段的老年人内在能力水平更高,而且,出生较晚的中联人群内在能力随着年龄增长的幅度更换和,认知能力和活力能力的提升也更明显。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与其说70岁是寿命的关键期,不如说是对以往生活方式的“验收期”。如果我们在年轻时注重健康管理,到了70岁,身体便会给出一个满意的“成绩单”。
当然,即使过去疏忽了健康,在这个阶段采取行动也为时不晚。就像一块田地,只要精心耕耘,即使到了秋季也能收获饱满的果实。所以,不要把70岁看作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而应将其视为一个契机。与其忧虑未来,不如从现在开始采取行动,为自己的健康投资。
无论身体是否已经有些“老化”,只要认真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70岁这一节点完全可以平稳度过,甚至成为长寿生活的一个新起点。
那么,问题来了,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让我们自行“评估”一下离长寿的远近呢?
不论男女,走路有这4个表现,或离长寿更近想要评估我们的寿命长短,有不少方式,比如说:有没有疾病史?有没有异常表现?生活方式是否健康?从这些方面我们都能在一定程度帮助我们评估寿命的长短。
还有人说:从走路的表现,也能看出离长寿的远近,这是不是真的呢?
医生想告诉大家的是:走路的一些细节表现确实可以反映身体的状态,有些表现甚至是健康长寿的标志,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这仅仅是帮助我们评估寿命长短的一个小细节”!
如果,真对“从走路的表现,看出离长寿的远近”这点感兴趣的话,大家不放在生活中多注意一下,有没有以下6个特点。
1、步幅自然有弹性
步幅自然有弹性是长寿的重要信号之一,这不仅表明肌肉的弹性和力量较强,也意味着关节的灵活性尚好。
一项发表于《衰老与运动科学杂志》的研究指出,步幅的变化是预测老年人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步幅较短且缺乏弹性,可能暗示下肢肌肉力量下降或关节退化。相反,步幅自然、有弹性的人,通常肌肉力量充足,关节润滑良好,能有效缓冲身体运动带来的冲击力。
2、脚跟轻触地面,没有沉重的“砸脚”声
脚跟先轻轻触地,再过渡到脚掌,这样的步伐看似平凡,却是健康的信号。
走路时“砸脚”或用力过猛,不仅消耗体力,还可能对关节和骨骼造成冲击。而脚步轻盈则说明腿部肌肉和脚部关节运作协调,负担较小,身体的步行效率更高。这种轻快的步伐,如同踩在鼓面上的细腻鼓槌,不仅让人舒适,还能保护膝关节、踝关节的长期健康。
3、手臂摆动自然有力,幅度与步伐协调
手臂摆动不仅能保持身体的平衡,还能通过带动肩膀和核心肌肉群,让全身参与到运动中。
步行时,健康的人手臂摆动幅度自然,与步伐节奏协调,说明身体的运动系统整体功能良好。如果手臂摆动幅度太小或完全僵硬不动,可能提示肩关节或神经系统存在问题。
手臂摆动就像钟摆,它的规律性直接影响全身的运动节奏。
摆动幅度与步伐协调的人,步行更轻松、更省力。而如果手臂摆动过于僵硬或幅度过小,就像钟摆被卡住,不仅影响效率,还可能增加摔倒的风险。
4、能应对复杂地形,没有“惯性停顿”
健康的步行不仅表现在平坦路面上,还表现在面对复杂地形时的适应能力。
比如在爬坡、下楼梯或踩到凹凸不平的地面时,身体能够灵活调整重心,快速反应并保持平稳。这种适应能力说明神经系统和下肢力量状态良好。相反,如果在复杂地形上走路出现犹豫、停顿甚至摔倒,可能是平衡能力下降的信号。
如果你发现自己在走路时能够符合这些特点,恭喜你,说明你的身体状态已经处于较好的水平。当然,即便目前没有完全具备这些表现,也不要灰心。
正如我们前文中提到的那样,走路的一些细节表现确实可以反映身体的状态,有些表现甚至是健康长寿的标志,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这仅仅是帮助我们评估寿命长短的一个小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