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如何对待讲普通话?原8341部队尹月林透露:接受建议但不改

执笔读春秋 2024-07-22 00:08:07

尹月林曾是原8341部队一中队的队长,他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进入8341部队工作,一共在毛主席身边待了十一年。

前些年尹月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毛主席在生活中喜欢讲湖南方言,在工作时,他是将普通话和湖南方言“混用”。

许多人刚进中南海的时候,都听不懂湖南普通话。于是有工作人员悄悄地建议毛主席——在工作场合还是讲普通话为好。

结果毛主席“接受建议,但不修改”,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依然坚持使用夹杂着乡音的普通话与大家谈工作。

这件事让听不懂方言的人觉得非常头疼,比如一九七二年尼克松访华时,担任毛主席翻译的唐闻生就说过,自己刚被调进中南海的时候,最紧张的就是“听不懂毛主席的湖南话”。

那么,毛主席当年为什么不愿意学习“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呢?我们都知道,中国普通话的推广,最早可以追溯到一九三五年。

当时民国政府成立了一个“国语推行委员会”,旨在向全国民众推广普及“国语”。可是由于后面爆发了战争,这项工作并没有顺利进行下去。

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国家才正式推广了一种以北方的方言为基础形成的“普通话”。

我们现在使用的“普通话”正式问世的时候,已经是一九五六年了,而那时的毛主席,是一位63岁的花甲老人,他早就错过了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

毛主席“乡音难改”,与他正式接触“普通话”的时间太晚有关。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当时他一直在学习英语。

谈及语言学习,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前,正是中苏关系较好的时期。那时国人学习外语,首选是“俄语”,但是毛主席却独具前瞻性地选择学习英语。

为什么毛主席不学俄语,而要学习英语呢?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中国并不缺乏俄语人才,另一方面是主席本人非常重视对国际政治形势的研究。

《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时中国最大的敌人是来自“讲英语”的几个西方国家,所以毛主席想学好英语,以便直接阅读英文书籍与报刊,研究敌人的政策动向。

有研究表明说,人一旦过了三十岁,记忆力就开始衰退了。花甲老人的记忆力远远不如年轻人,所以毛主席想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是非常困难的。

记得国内成人教育自考曾经有过规定,当考生的年龄超过四十岁时,主考部门就不再强求他一定要通过英语测试,而是允许他另选两门课程来代替了。

毛主席平时政务繁忙,学习英语的时间非常有限。因为平时有很多重要会议要参加,回到家后,还要看大量的文件,所以他只能在旅途之中和三餐之间的休息空档,见缝插针地学习。

当毛主席乘专列到外地考察时,他总是随身带着一个檀木书箱。不过他的英文书总是直接放在衣服口袋里面,方便随时拿出来学习。

一九五七年毛主席南巡的时候,曾经在专机上拍过一张非常出名的工作照。当时大家看到照片,以为毛主席是在飞机上办公。其实据机组人员说,他那个时候就是在学英语。

从一九五六年下决心学习英文起,到一九七四年患重病前后,毛主席身边出现了三位英语老师。第一位是新华社的林克,他在毛主席身边担任英语老师长达十二年。

第二位,其实不能算传统意义上的老师,因为她是毛主席的护士长吴旭君。六十年代中期的时候,她曾陪同毛主席一起自学英文。第三位是章含之,她担任了毛主席两年的英文老师。

由于学习时间有限,毛主席学习英文的方式也和如今的学生大不一样。如今我们学英语,一般是从基础开始,先学习音标、学语法,再背一些日常用得到的短语。

但是毛主席通常是直接背诵大量与政治相关的英文单词,随后直接阅读外国新闻报道和政论文章。这样,他就能够准确地了解并分析西方的政治动向。

一九六八年,尼克松在美国竞选总统。毛主席正是通过阅读当时的英文报纸,才捕捉到了对方向中国释放出的政治信号。

后来尼克松来华访问的时候,毛主席高兴地亲自接见了他。在两人的对话中,毛主席还不时地“展示”了自己的英文。

一九七〇年斯诺访华时,某天早上,毛主席请他共进早餐。当时斯诺一坐下来,就开心地说了一句“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就笑着用英语回应道:“Long Iive Snow(斯诺万岁)!”

当毛主席和对方提起尼克松总统时,就说:“你们尼克松总统不是喜欢Law and order吗?他是喜欢哪个Law,哪个order?我们现在的宪法要有‘罢工’这一条。四大自由之外,还要加上‘罢工’自由。这产可以整官僚主义,整官僚主义要这一条。”

后来斯诺问毛主席,中美有没有机会建交,毛主席回答他说:“总要建交的,我们又没有占领你们那个Long Island(长岛)。”

毛主席讲普通话时带有家乡口音,讲英语也同样带有浓重的乡音。但是他在学习英语时,有一个优于常人的特点,那就是“自信”。

毛主席从不会担心自己的口音会遭旁人的嘲笑,每一次都大声朗读,读错了,就立即改正过来。对于毛主席的英文水平,周总理曾评价:“毛主席所掌握的英语单词,要比我多得多。”

尽管毛主席曾对基辛格表示,自己并未系统学习过英语语法,但是他却为英语贡献了一个词汇,即“Paper Tiger”(纸老虎)。他认为一切帝国主义和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并不可怕。

尹月林提到,毛主席对于旁人建议他在工作中讲“普通话”的态度是“接受建议,但不修改”。其实,毛主席并非故意不讲普通话,而是难以做到“字正腔圆”。

讲普通话时带有的浓重乡音,确实给工作带来了一些不便。但是幸运的是,当时领导层中许多首长都来自湖南、四川等地,他们对于毛主席的家乡方言较为熟悉,经过适应后也能大致理解。

更重要的是,毛主席喜欢动笔写文章。他每一次有重要意见或发言,都会形成文字记录下来,因此不必担心因普通话不标准而传达出错误的信息。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与语言规范上做出了很多努力。尽管他个人由于历史与时代的原因,难以讲出“标准”的普通话,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位伟大的领袖和思想家。

毛主席“乡音难改”的问题,让人们意识到,语言的规范与普及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他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与持续推动,推广普通话最好的办法是从娃娃抓起。

不过,我们也应看到,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情感。因此我们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还应当思考一下,该如何保护和传承方言,让多元文化实现共存。

参考资料:

《毛泽东年逾花甲攻读英语》——《今日国土》,2011.10.25;

《毛泽东喜欢向美国人“秀”英语》——《党建》,2009.09.01;

《纪念毛泽东诞辰130周年特别节目》——《北京广播电视台纪实科教频道<记忆>》,2023.12.25;

2 阅读:314

执笔读春秋

简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