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纯如在车内饮弹自尽,丈夫亲吻额头告别,满脸凄然

张守小科普 2024-12-05 16:15:57
前言

2004年11月,在美国加州的一个隐秘角落里,一位路人在路边停靠的汽车里发现了一名失去生命迹象的女性。

报案后警方立刻赶到现场进行侦查,最终确定该女子的身份是势头正盛的亚裔女作家张纯如。

排除他杀的可能后,确定她的死因是饮弹自尽,消息一出,震惊了国内外的各界人士。

毕竟她的作品一直是大受好评,本来前途大好的她为何会选择这种离开的方式,在36岁这样的大好年华饮弹自尽?

一、走进这个传奇女子的一生

1968年,张纯如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医院,她的祖父张迺藩曾任蒋介石侍从室处长。

她的外祖父张铁君是一位学者,大学毕业后进入国民党官僚系统,担任文职干部,同时也是重要的官方理论学者。

父亲张绍进和母亲张盈盈都是哈佛大学的博士,毕业后在伊利诺大学任教。

父亲张绍进还是台大物理系甲组的状元,她的大姨张菱舲是台湾知名的小说家。

张纯如出生在这样的高知家庭,从小就接收着浓厚的文化氛围熏陶,这也让她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她12岁时便在青年作家大会上获奖,17岁就考上了伊利诺伊大学。

大学期间,张纯如从计算机专业转到新闻系,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也自此开始了她的文学生涯。

毕业以后,张纯如顺利进入了芝加哥论坛报成为了一名记者,开始用笔触记录世界。

1991年她结实了在硅谷工作的工程师布雷特后,两个人在这一年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后来育有一子。

这样来看,张纯如人生的剧本可以说是完美的,如果一直这样,或许生活会继续幸福但又平静地走下去。

但有的人注定就是要轰轰烈烈的,张纯如或许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1994年,她在偶然的一次展览中看到了南京大屠杀的史料,这次展览让她陷入了巨大的震惊之中。

虽然自小就有听父母讲南京大屠杀的故事,但当这些照片和记录真的出现在她眼前的时候,她才真正意识到这场灾难带给中国人民的伤害是多么的沉重。

然而始作俑者却一直摆出一副受害者的面孔,“除非有人促使世界记住这段历史,否则悲剧随时可能重演。如果不是我,会是谁呢?”

于是张纯如决定要让世界知道这段历史真相,要揭露日本人的真面目。

二、挺身而出、揭露真相

怀揣着这样的决心,张纯如展开了南京大屠杀资料的收集,她在耶鲁大学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有关约翰・拉贝的一些资料。

约翰・拉贝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组建了“国际安全区”,挽救了很多中国百姓的生命。

张纯如通过他人的帮助,辗转联系到拉贝的外甥女,对方将拉贝的日记交给了她,日记里记载的日军暴行触目惊心。

还有一封拉贝写给希特勒的信,上面表达了对日军暴行的不满,读完这些,她更加坚定自己的决心。

张纯如来到了南京,开始走访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听他们亲口讲述那血淋淋的真相。

由于听不懂方言,她请杨夏鸣教授帮自己进行翻译,用录像记录这些幸存者的经历。

那段时间南京正值酷暑,张纯如每天顶着大太阳工作十几个小时,从南京回来之后,张纯如继续寻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其他人证。

收集到大量的史料事实之后,张纯如开始进行创作,从1994年到1997年整整三年,张纯如将自己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这本书里面。

1997年,《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英文版面世。

从南京大屠杀的起因到日本人在南京的各种罪行,从幸存者们的实录到南京安全区的建立,全面揭露了日本人的真面目。

这本书一经出版就引发轩然大波,震惊、悲痛、愤怒,迅速登上了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这不仅是让更多人看到了当年南京的真相,更打破了日本人过去掩盖历史的企图。

然而这本书的创作却是经历了艰难险阻的,在创作过程中,每一次走进这段历史,张纯如都要面临巨大的压力。

二战期间,日本人对待俘虏的手段极其残忍,南京城沦陷之后,日军对国人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男女老少无一幸免。

烧杀抢掠的伤害已不足为题,这些万恶的日本人竟然大规模虐待妇女,对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进行非人的折磨,甚至侮辱已经被屠杀的尸体。

这样的遭遇让我们如何能忘记,如何不憎恨,然而日本人为了掩盖这段历史,竟然篡改历史教科书,简直是厚颜无耻!

日本的领导人更是公开宣称,没有文件依据能证明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的存在。

日本人依靠这样的手段让他国人民对南京大屠杀的手段一无所知,历史的遭遇如何不让我们心痛,日本的罪行又如何不让我们憎恨?

国人这样的悲惨遭遇让张纯如时常做噩梦,再加上为了尽快赶出这本书,张纯如每天近乎工作10小时,精神和身体的双重压力让她患上了抑郁症。

这本书出版之后,张纯如在1年半的时间里走访了美国65个城市,举办签售会进行演讲,在她的影响下,这段历史的真相彻底被揭露。

三、压力之下选择自尽

书籍的出版是十分不容易的,张纯如初稿撰写完之后,她就有收到恐吓信息,禁止她出版这本书。

书籍出版后,张纯如果不其然受到了日本右翼势力的威胁和骚扰,他们对张纯如进行辱骂,还不断给她寄威胁信件,甚至有信件中还附有子弹。

在这样的精神压力下,张纯如的生活陷入了无尽的恐惧之中,她不得不频繁地搬家,更换电话号码,试图躲避这些威胁。

然而这些日本的右翼势力就像影子一样跟着她,怎么甩都甩不掉。

而且《南京大屠杀》出版在引起广泛的关注的同时,随之而来的还有需要担起的责任和挑战。

她需要不断地参加各种活动,进行演讲和宣传,才能将这段历史更深的刻在众人的记忆中。

再加上当时她的儿子有患自闭症的可能,这让她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认为自己忽略了儿子的成长。

在多重压力之下,张纯如的抑郁症更加严重,除了经常做噩梦,体重也是骤降,头发大把地掉。

2004年11月9日,张纯如将自己的白色轿车停在一段荒僻的公路旁,然后掏出手枪,结束了自己年仅36岁的生命。

当时官方给出的死因是自杀,但自杀的背后凶手其实是这些日本的右翼势力。

在多年之后张纯如被曝光的遗书中有写到:“自己曾多次感到崩溃,甚至觉得无法再继续生活下去,让她感到抑郁的就是因为日本右翼势力的逼迫。”

她用生命揭开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却也被这段历史的沉重和日本右翼的恶意所压垮。

在她的遗体告别仪式上,丈夫布雷特强忍悲痛,俯下身子亲吻着爱妻,满脸凄然,不舍告别。

张纯如用她的一生和死亡提醒着我们:别忘记今天的和平是浸润着同胞们的鲜血,别忘记同胞的遭遇,别忘记日本人的作为。

结尾

每每读到这本书这段历史这个故事,我都不禁留下眼泪,跟着张纯如走进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是一次次目睹当年南京人民身陷炼狱的遭遇。

我们敬佩张纯如的勇气,更应该感谢她的坚持,正如臧克家说过的“有些人死了,但他还活着”。

她还活在《南京大屠杀》这本书厚重书页间,活在无数后来者捍卫历史真相的热血里,活在不止我们还有往后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记忆里。

她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这段暗无天日、惨绝人寰的历史,从故纸堆与幸存者零散记忆里打捞出来,赤裸裸地展现在全球目光之下。

曾经被刻意忽视、歪曲的史实,因为她才有了不容辩驳的真相之力,书页开合间,30万冤魂才有了申诉的出口。

今年是张纯如离开的第二十年,二十年的时间里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当年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我们应该致敬伟大的张纯如,但同样应该牢记这段历史,即使真相无比沉重,都应该被世人所记住。

忘记大屠杀,才是第二次屠杀。

0 阅读:11
张守小科普

张守小科普

民生实事追踪,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