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绍翁(南宋)
萧萧①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
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作者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今浙江省龙泉市)人。南宋诗人。曾任朝廷小官。长期隐居在钱塘西湖边。他的诗清新质朴,擅长七言绝句。
【注释】
①萧萧:风声。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③挑:挑弄,捉。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⑤篱落:篱笆。
【译文】
一阵阵飒飒的梧桐叶响,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漂泊在外的旅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在这深夜时分,篱笆下闪动着一盏明灯,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秋夜里草木凋零,百花残败,江上秋风阵阵,梧叶萧萧作响。诗人见到儿童挑灯捉蟋蟀,牵动了自己无边的乡愁。
第一句将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并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一个"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使景象流动起来,使人倍感凄清。
第二句方点出"秋风"。"月寒江风起",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此思念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这里借用这个典故表达自己欲归不能、孤身作客的寂寥与凄伤。这两句中"梧叶""寒声""秋风",何以如此撼动诗人的心,都在"动客情"三字上得到了落实,一个"动"字,入木三分地写出了诗人因景而引起的情感波动。
三、四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想要排遣萦绕心头的愁绪,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增添了更多乡愁。儿童在夜里挑灯捉蟋蟀。这件事,看上去与上文秋声引起的乡思无关,但放到一起,恰是通过儿童的无忧无虑、天真烂漫,与诗人自己无以排遣的低回伤感作对比。诗人见到种种秋天的物候,已足以愁绪满怀,再看到儿童捉蟋蟀的场面,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的儿女,他们此刻是否也在捉蟋蟀呢?或者,诗人忆起自己幼年时在家捉蟋蟀的情景,倍增怀乡之情。
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全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看似语淡意远,实则耐人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