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人的好书记!1999年原书记胡富国履新,数万群众含泪送行

香之观看过去 2024-12-15 07:18:49

1999年6月的一个上午,山西太原火车站沸腾了。

天空灰蒙蒙的,似乎也在为即将发生的场景酝酿情绪。

人群从四面八方涌来,把站台和周边街道挤得水泄不通。

尽管是工作日,但街道上的行人寥寥,几乎所有人都停下了手头的工作,自发走上街头,奔向火车站。

他们中有刚放下锄头的农民,有穿着朴素的矿工,还有抱着孩子的母亲。

男女老少,无一例外,都怀着复杂的心情来送别他们敬爱的省委书记胡富国。

火车站的广场上,人群摩肩接踵,许多人手里捧着鲜花,还有人举着手写的牌子:“胡书记,山西人民不会忘记您!”“感谢您为三晋百姓流下的汗水!”四周的空气中弥漫着离别的哀伤。

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的胡富国,即将告别这片他深爱的土地,调任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

送行的人群中,有的抹着眼泪,有的低声抽泣,有人甚至忍不住号啕大哭。

目送胡富国走向火车的那一刻,人群的情绪瞬间沸腾,甚至有人跪在地上,举着双手喊:“胡书记,别走啊!”这不是演戏,这是发自内心的挽留,代表着千千万万山西人民的心声。

胡富国穿着一件朴素的中山装,胸前别着一枚党徽,脸上依然挂着一如既往的坚毅表情。

当他面对自发赶来的群众时,那份平静被打破了。

他的脚步逐渐放慢,眼神变得湿润,最终停在原地,抬手向百姓们挥别。

泪水无声地从他的眼眶滑落,他试图开口说点什么,却哽咽到无法成句。

最后,胡富国只说了一句话:“我死后,请把我送回山西……”简单的几字,却如千钧重锤,深深敲进每个人的心里。

一时间,人群失控了,哭声此起彼伏,有人高喊:“胡书记,我们等您回来!”“山西永远是您的家!”火车汽笛长鸣,渐渐启动,胡富国站在车窗前,目光不舍地注视着人群。

他的身影随着火车的远去逐渐模糊,而人们却久久伫立不动,目送列车消失在视线尽头。

那一天的太原,静得出奇,没有往日的喧嚣。

很多人带着红肿的眼睛回到家中,却迟迟无法平复情绪。

他们心中明白,胡富国虽然离开了山西,但他的名字和他为这片土地倾注的心血,永远刻在了三晋大地的历史深处。

破窑育学,燃教育之灯

1992年,胡富国刚担任山西省代省长时,吕梁山西的乔峁村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次偶然的调研,让他发现了这座位于黄土高坡上的贫困村庄,以及这里孩子们的求学环境——破败的窑洞、残缺的课桌、寒风肆虐的教室。

这一幕,深深刺痛了他的内心,也点燃了他对教育问题的关注。

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冬日,胡富国在结束了一天的考察后,准备返回太原。

然而途中,他的目光被山坡上的几处土窑吸引。

他让车队停下,提出要去看看那些土窑的情况。

随行的工作人员感到疑惑,这些土窑早已无人居住,何必多此一举?但胡富国坚持要亲自下去看看。

走近后,他发现,这些破旧的窑洞竟是一所小学。

校舍门窗破败不堪,窗户的玻璃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用塑料布胡乱遮挡。

透过塑料布,胡富国看到几十名孩子正在寒风中学习,课桌是用石块和泥土拼凑成的,孩子们写字用的是早已磨秃了的铅笔,有些甚至直接用木炭在泛黄的纸上涂画。“这是学校吗?”胡富国的心猛然一沉。

他推开教室门,凛冽的寒风伴着尘土扑面而来,孩子们的脸上尽是冻疮。

教室里唯一的老师站在讲台前,穿着破旧的棉衣,用沙哑的声音讲课。

看到胡富国,老师略显慌张,赶忙迎了上来。

胡富国拉着老师的手,沉声问道:“孩子们一直在这样的地方学习吗?”老师点了点头,艰难地说道:“乔峁村穷,没条件修学校,我们也没办法。”

胡富国环视四周,眼神里满是复杂的情绪。

他走到孩子们中间,轻轻抚摸着他们的小脑袋,问道:“孩子们,你们冷不冷?”一个小女孩稚嫩的声音响起:“冷,可是我们要学习。”听到这话,胡富国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眼眶渐渐湿润。

他蹲下身,直视孩子们的眼睛,郑重承诺:“明年,我一定让你们搬进新的教室。”

回到太原后,胡富国立即召开紧急会议。

他在会上对相关部门发出指示:“像乔峁村这样的学校还有多少?我要全省范围内彻查农村学校的危房情况。”短短几天内,山西省各地的调研数据汇总到省政府。

数据显示,山西省大部分贫困地区的中小学存在不同程度的危房问题,乔峁村的情况只是冰山一角。

面对如此触目惊心的数据,胡富国拍案而起:“孩子们是国家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我们再穷,也不能穷教育!”

随后,他亲自主持召开会议,提出了全省范围内的中小学危房改造计划,并明确表示:“两年之内,一定要让每个孩子都有安全的教室可以读书。”

他不仅要求各部门动员起来,还通过多种途径筹措资金,将教育改造纳入省级财政的优先事项。

1993年秋天,乔峁村小学的新校舍正式落成。

这是一栋砖混结构的教学楼,窗户装上了崭新的玻璃,教室里摆放着齐整的课桌椅,甚至还配备了暖气。

这一切,对于乔峁村的孩子们来说,仿佛进入了梦境。

落成当天,胡富国亲自赶赴乔峁村参加启用仪式。

看到崭新的教室和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笑容,他感到无比欣慰。

他坐在教室的课桌旁,与孩子们聊了许久,还带来了许多课本和学习用品作为礼物。

村民们自发为他送来千层底的布鞋,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颤抖着双手,将一双亲手缝制的鞋垫交给胡富国,上面绣着“奔小康”三个字。

这双鞋垫,胡富国一直珍藏在身边。

“再穷不能穷教育”:掷地有声的信念

乔峁村小学的改造只是胡富国教育事业的一部分。

在他的主导下,山西省政府在全省范围内拨款1.4亿元,用于改善贫困地区中小学的办学条件。

他不仅大力推动危房改造,还关注乡村教师的待遇问题,提出增加民办教师转公办的名额,提高公办教师的薪资津贴。

胡富国坚信,教育是改变贫困的根本。

每到一处检查工作,他都坚持去学校实地考察,并常对下属强调:“抓教育是功在千秋的事业,绝不能急功近利。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他的努力不仅改善了山西教育的硬件设施,还为未来的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修路引水,破资源枷锁

胡富国初到山西时,这片土地虽以丰富的煤炭和钢铁资源著称,但却被基础设施的落后深深束缚着。

大量优质资源难以顺利输出,交通不畅、干旱缺水等问题长期困扰着这片黄土地。

胡富国看得明白,要让山西真正脱贫致富,必须从最根本的基础设施入手。

这是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路。在一次深入基层的调研中,他特意走访了省内的主要交通干线307国道。

这条蜿蜒在山西东部的主通道,是全省的经济动脉,但由于长期超负荷运转,这条仅为四级山区公路的干道,早已不堪重负,交通事故频发。

有时候,一次堵车便能持续三四天之久。

看着沿路堆积如山、因运输困难而自燃的煤炭,胡富国的眉头紧锁。

这不仅是交通问题,更是经济问题。

因为资源运不出去,外地的投资也迟迟无法进入。

“山西就像是被绑住手脚的大汉,尽管体格强健,却无法施展力量!”胡富国在调研总结会上直言道。

他清晰地意识到,修路刻不容缓,必须优先解决交通瓶颈。

太旧高速,背水一战

提到修路,山西各级政府早有想法,但资金和技术的匮乏让计划一次次搁浅。

面对僵局,胡富国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修建一条横贯东西的高速公路,从省会太原连接到旧关口,并以此为起点,逐步构建起山西的高速公路网络。

这条太旧高速将成为山西发展的生命线。

计划一经提出,便遭遇重重反对。

当时,山西的经济情况捉襟见肘,全省财政捉襟见肘,仅靠微薄的资源收入支撑着庞大的支出。

有人劝胡富国暂时放弃,但他却坚定地说:“修路是山西百姓的希望!就是卖掉省委大楼,也要把路修成!”

为了筹集资金,胡富国亲自出面,动员省内外资源。

他不仅向国家申请专项拨款,还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与此同时,他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带头捐出自己的工资支援修路。

他的举动深深感染了其他干部,许多人纷纷响应,拿出个人积蓄投入到修路的行动中。

五万人历经三年的日夜奋战,终于在1996年6月,太旧高速正式通车。

这条全长138公里的高速公路,不仅是山西历史上的第一条高速公路,更是全省通向现代化的一扇大门。

通车当天,胡富国亲自到现场为建设者们颁奖,并即兴唱了一出山西上党梆子,将庆祝气氛推向高潮。

黄河引水,生命之源

如果说修路为山西带来了经济的曙光,那么“引黄入晋”工程则是给这片土地注入了生命的血液。

作为一个长期饱受干旱困扰的省份,山西的缺水问题已成顽疾,尤其是西北部的黄土高原地区,旱情严重,农业几乎难以维持。

一次偶然的调研中,胡富国站在吕梁山脚下的干涸土地上,看着龟裂的田地,久久不语。

当地农民告诉他,种一亩地只能收五斗粮,不少人已经被迫外出谋生。

胡富国听罢,心中酸楚,“黄河水从我们山西流过,可老百姓却喝不上水,这不是笑话吗?”

“引黄入晋”的想法并非首次提出,但因为工程浩大、投资巨大,过去几十年里一直停留在纸面上。

胡富国上任后,将这项工程列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他召集专家反复论证,并最终拍板决定从三门峡库区引水,修建灌溉渠网,让黄河水流入晋中、晋西北等缺水地区。

工程施工期间,胡富国多次亲临现场,冒着酷暑和严寒与工人一起查勘进度。

一位负责施工的工程师回忆道:“胡书记下基层时,经常穿着他那件补了又补的老棉袄,看着都让人心疼。他不只关心工程的进展,还时常问我们伙食怎么样、家里有没有困难。”

经过数年的努力,“引黄入晋”工程终于圆满完成。

黄河水流进了吕梁山下的村庄,浇灌了干裂的田地,也滋润了老百姓的心田。

多年以后,提到胡富国,当地村民依然感慨:“没有胡书记,就没有今天的好日子!”

三通一畅,未来可期

修路、引水的成功,为山西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胡富国在任期间,主导实施了一系列重要工程,包括阳城发电厂的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全省的能源利用效率。

山西百姓亲切地将这些工程称为“地上、地下、空中三条大通道”。

正如胡富国所言:“只有把基础设施搞好了,山西的资源才能真正发挥价值,百姓才能看到希望。”

而他用行动证明,他的决心与担当,为山西开辟了一条充满生机的未来之路。

廉政为本,举家甘清苦

胡富国的廉政作风,体现在他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更体现在他的家庭中。

在他的人生辞典里,“为官清廉”不仅是政治原则,更是家庭信条。

无论在普通干部时期,还是在身居高位后,胡富国始终坚持:公权力是老百姓给的,绝不能用来为自己或家人谋私利。

这份信念,他不仅身体力行,还传递给了家人,使他们成为他廉政作风的最好注脚。

常根秀,胡富国的妻子,出身于山西农村,质朴而坚韧。

她的人生因丈夫的仕途经历而不断迁徙,但无论身处何地,她始终默默无闻地支持着丈夫的事业。

1980年,胡富国被任命为山西省煤炭管理局局长时,有关部门几次提议给常根秀安排一个正式工作,让她能够有更稳定的收入和更体面的生活。

胡富国却每次都婉言谢绝。

他对妻子说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那是封建社会的陈规,我们不能搞这一套。如果我自己都做不好,又有什么资格去管别人?”

理解丈夫的常根秀,没有抱怨,而是选择到煤管局的招待所做了一名临时工。

每天,她负责一整层楼的清洁工作,回到家还要料理四个孩子的生活起居。

山西冬季的严寒,令胡富国常年出差时都要穿上她亲手缝制的厚棉衣。

这件棉衣不仅是寒冬中的暖衣,更是夫妻二人甘苦与共的见证。

胡富国调任北京后,常根秀被安排到机关澡堂烧锅炉。

她原以为,丈夫升迁后,她的生活可以有所改善,但丈夫却告诉她:“烧锅炉的工作离家近,不耽误照顾孩子,挺好的。”锅炉房的条件并不如丈夫所说的那么“好”。

夏天炙热难忍,冬天冷风刺骨,锅炉房的一氧化碳浓度常常让她喘不过气来。

即便如此,常根秀从未抱怨,仍兢兢业业地烧好每一炉热水。

春节期间,别人家忙着团圆时,她却仍坚守岗位,从清晨忙到深夜。

直到身体积劳成疾需要大手术,常根秀才不得不离开这个岗位。

廉洁自律:清贫中的坚定

胡富国在仕途上的一大特点,是从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他当省委书记期间,有不少企业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拉近与他的关系。

有人送来礼金,有人托人情打招呼,但胡富国总是一概拒绝。

他曾对下属强调:“我们的权力是党和人民给的,不能拿它换私利,否则就辜负了百姓的信任!”

在胡富国担任省长期间,他的秘书曾向他报告:“有一家企业想捐赠一台新电脑作为办公设备。”当时,办公条件的确简陋,许多人都以为他会答应。

但胡富国却说:“接受了,就等于欠了人情;欠了人情,就难免会还。他们送电脑,是希望我们给他们绿色通道。这种事坚决不能开先例!”

不仅如此,胡富国对下属干部也要求同样严格。

他常说:“权力是最难控制的东西,尤其是对自己。我们必须像老百姓一样过日子,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苦。”

愧疚与爱:迟来的温情

胡富国也有自己的愧疚。在常根秀大病初愈后,他曾紧握妻子的手,深情地说道:“你为我们操持家庭,为我背负清贫,这些年我让你受苦了。”

常根秀没有责怪,只是微笑着说:“苦日子早就过习惯了,我只希望你能为百姓多做些事。”

这对夫妻的相濡以沫,也为山西百姓树立了清正廉洁的榜样。

在那个时代,胡富国的家风不仅是一个官员的个人选择,更是一种传递民心、稳固信任的力量。

告别之时,信念未远离

1999年6月的一个清晨,太原火车站前人头攒动,街道两旁挤满了自发前来送别的山西百姓。

从耄耋老人到背着书包的小学生,大家面带不舍却满怀敬意。

他们无言地站在那里,有人提着红绸扎成的花束,有人手持写着“胡书记一路平安”的横幅,甚至有人专门从偏远的乡村赶来,就为看一眼这位改变了山西面貌的省委书记胡富国。

这一天,是他离开山西履新之日。

火车站里,胡富国穿着一件深色中山装,胸前别着一枚小小的党徽。

他神情复杂,既有对新岗位的期待,也有对山西的不舍。

在台阶上,他和家乡父老逐一挥手,眼眶湿润却强忍住泪水。

一位老人颤巍巍地挤过人群,递上了一双千层底布鞋,哽咽着说:“胡书记,这鞋儿是乔峁村的乡亲们做的,您穿上它,就当我们一直陪着您!”

胡富国接过布鞋,用力点了点头,声音微颤:“谢谢乡亲们的心意,这份情,我一辈子都不会忘。”

布鞋在手,他仿佛又看到了乔峁村小学孩子们清澈的目光,看到了那些艰苦条件下为生计奔波的村民们。

站台上的人越来越多,人群中时不时传来“胡书记好人啊!”“谢谢胡书记!”的呼声。

一个背着书包的男孩挤到前排,将一个笔记本递上去:“胡爷爷,这是我画的画,您要记得我们!”胡富国弯下腰,摸了摸孩子的头,沉声说道:“好孩子,努力学习,将来为山西争光。”

送行的人群中,不少人红了眼眶,还有人哭出了声,而胡富国终于抑制不住,泪水悄然滑落。

他拿起手中的麦克风,向着人群用带着哽咽的嗓音说道:“父老乡亲们,感谢大家这么多年对我的支持。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能为山西做一些事,是我的本分。

我离开山西了,但我的心永远和大家在一起。

山西是我的家乡,我死后,也要回到山西。”这话一出,整个车站一片寂静,很多人掩面而泣。

他说完,将麦克风轻轻放下,转过身登上了火车。

列车员关上车门的瞬间,他用袖子悄悄擦去眼角的泪水。

火车启动了,缓缓驶离站台,但站台上的人没有离开,久久伫立,目送列车远去。

胡富国离开后,山西并没有淡忘他。

当年主持修建的太旧高速公路通车后,被许多人称为“胡书记的生命路”。

即使调任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他仍然心系家乡。

调离山西后不久,他在扶贫工作中推行了许多山西学来的经验,比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等。

而那些年,他的妻子常根秀回到山西时,有人认出了这位锅炉工般朴实的夫人,热情地请她到家中吃饭,还感慨道:“胡书记带来的变化,咱三辈子都忘不了。”

多年以后,人们仍然会提起胡富国,讲述他如何让山西的路变宽、山变绿、水变清。

他的身影在太旧高速上,在乔峁村的新学堂里,在阳城发电厂的烟囱旁……虽然他调任了,但他“把我送回山西”的愿望早已定格在每个山西人的记忆中。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果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喜欢您就点个关注!感谢您的阅读!

0 阅读:0
香之观看过去

香之观看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