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是一张张懵懂的白纸,也是最具学习潜力的群体。把握住学前时期开展恰当的教育,将使人一生受益无穷。
但在古代教育是一种稀缺资源,大多数儿童无法进入孺子室、邸舍、慈幼局、举子仓等“古代幼儿园”。那么他们如何发展认知能力呢?答案就是各种各样的幼儿游戏。
1、动作游戏:滑滑梯、抽陀螺、抖空竹等
事实证明滑滑梯并非现代儿童的专属游戏。早在元代的一幅《婴戏图》中就绘有一个巨大的木制滑梯,形似现代的幼儿园户外玩具。
古代陀螺是儿童游戏中的重要角色,有两种玩法。其一名为“千千车”,是一种桌面玩具,常放在圆盘中转动。其二名为“打娇惜”,常放在地面上用鞭子抽打转动。
明朝《帝京景物略》中有:“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死,踢毽子”的记载。其中“空钟”即空竹,抖空竹是靠四肢配合完成的游戏,有助于锻炼儿童的身体协调性。
2、竞技游戏:斗草、斗蛐蛐、捶丸、投壶等
斗草分“武斗”和“文斗”,武斗即儿童把在野外找到的草两两相交,用力对拉;文斗比拼的是谁找到的花草品种多,晏殊的“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就是描摹这样的场景。
斗蟋蟀最早见于《诗经》,盛行于宋。不同于王公贵族,儿童通常从野外抓来蟋蟀,用以和同伴比赛。
捶丸又称古代版“高尔夫”,在宋朝风靡一时。通常在地上挖出球洞,用长棍或木板将球击入洞中。
3、角色游戏:过家家、悬丝傀儡等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骑竹马”也是古代儿童的常见游戏。在《百子团圆图·迎状元归》中,就描摹了孩童骑着竹马扮演状元郎游街的场景。前有“仆役”鸣锣开道,后有“侍者”高举仪仗,好一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的热闹景象。
悬丝傀儡,即木偶也是古代儿童的玩具之一。宋时有专门的迷你“戏台”和傀儡供给儿童表演木偶戏。
除此之外,古代儿童也有自己的“芭比娃娃”——磨喝乐。宋朝孩子很喜欢模仿“磨喝乐”的造型:“市井儿童,手执新荷叶,效摩罗之状。此东都(汴梁)流传,至今不改,不知出何文记也”。
4、智力游戏:华容道、七巧板、九连环等
古代也有益智类玩具,如华容道、七巧板、鲁班锁、九连环等。这些玩具看似简单,但设计科学,趣味无穷。
华容道是借三国赤壁之战的典故设计的一款拼摆游戏。其中蕴含了许多数学奥秘,可以锻炼人的思维。至今国际上仍有人致力于研究它。
类似的七巧板也是古老的益智拼图玩具,可拼成各种人物、动物、桥、房、塔等,是培养幼儿观察想象力的好物件。
九连环的出现频率则更高,如《红楼梦》里就有林黛玉巧解九连环的记载,周邦彦也留下关于九连环的名句“纵妙手、能解连环”。
5、语言游戏:猜灯谜、拆白道字、诗钟、拍七、顶针续麻等
猜灯谜游戏至今仍旧流行,拆白道字即拆字游戏,如宋代黄庭坚《两同心》:“你供人女边著子,争知我门里挑心,为拆好、闷二字为句。”
诗钟是文字对仗游戏,顶针续麻即文字接龙,拍七类似于现在的“逢七过”,能够训练儿童的思维反应能力。
6、平衡游戏:推枣磨、踩高跷、滚铁环等
平衡游戏中最有特色的莫过于推枣磨。具体玩法是把两端插有枣子的竹签放在直立的枣核上,使其像磨盘一样转动起来。这个游戏最大的难点就是保持好整个设备的平衡性。
而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就较好地还原了推枣磨这一游戏。
跨越千年时光,游戏仍旧是如今儿童生活的重要部分。事实上,从当下儿童的游戏中我们仍旧能窥见以前的影子。了解更多古代儿童的生活,对于我们研究学前教育发展之路仍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