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岁老人赵亦军,每天刺绣8小时,17年绣出一幅巨著,价值上千万

凝竹说社会 2024-07-14 15:44:45

前言:

"一日不刺绣,百日无功夫。"一针一线,传承了半生岁月。

78岁的老人赵亦军,用64年坚持刺绣的执着,展现了顽强的精神和非凡的毅力。

他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也让我们看到了"匠心"二字的真正内涵。

以绣为生:赵亦军与杭绣的不解之缘

1954年,杭州工艺美术学校刺绣班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学生——赵亦军。

这个14岁的少年,原本满心憧憬要学习木雕。可一张随意填写的志愿表,却让他误打误撞地走进了刺绣的世界。

刺绣?这个听起来有些"女气"的专业,可不是一个爱好木雕的少年该学的!赵亦军心里充满了抗拒。

他想,学校肯定是搞错了,自己赶紧去换专业吧。

可当他踏进刺绣教室的那一刻,一切都变了。

五彩的丝线,细细的绣针,老师娴熟的动作……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了赵亦军。

他惊讶地发现,刺绣远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

它需要极高的专注力,需要无尽的耐心,更需要精湛的技艺。而这些,恰恰触动了这个少年的心。

就这样,赵亦军放下了对刺绣的偏见,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学习中。

他好像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每天都在针线之间乐此不疲。渐渐地,他的刺绣技艺日益精进,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说来也巧,赵亦军的刺绣启蒙恰逢杭绣的复兴之时。

20世纪50年代,杭州兴起了一股振兴刺绣的热潮。

各路能工巧匠汇聚于此,杭绣的技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赵亦军,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与刺绣结下了不解之缘。

阴差阳错的选择,改变了赵亦军的一生。那一年,他14岁,怀揣着木雕的梦想,走进了杭州工艺美术学校。

谁曾想,等待他的,是一段长达数十年的刺绣人生。而这一切,都要从那张志愿表说起……

那张表,填写时的随意,改变时的不经意,却成为了赵亦军人生的转折点。

透支生命的执着:17年巨著背后的故事

人生无常,谁都难以预料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

2007年,正值壮年的赵亦军,突然被查出患有重病。

医生的诊断书如同一道晴天霹雳,只给了他5%的存活机率。

面对死神的威胁,常人或许会选择躺平休养,珍惜有限的生命。

赵亦军却不!他的脑海里,只有那幅尚未完成的《观经图》。

是啊,他可是在这幅画上倾注了多少心血啊!病魔怎能就这样轻易地击垮他?

病榻之上,赵亦军拖着虚弱的身躯,执拗地拿起了绣花针。

旁人都劝他好生休息,他却置若罔闻。在他看来,与其等待死神的降临,不如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自己的夙愿。

每天8小时,赵亦军都会保持同一个坐姿,专注地在绢布上穿针引线。

剧痛折磨着他的身体,疲惫抽空着他的精力,死神的阴影笼罩着他。可他依然坚持着,好似一个誓要与时间赛跑的人。

旁人不理解,为何他要如此透支自己的生命?只有赵亦军自己明白,对他而言,完成《观经图》比什么都重要。

这是他的心愿,是他与杭绣的约定,更是他这一生的寄托。

17年,6205个日日夜夜,赵亦军就这样在绣花台前坚持着。

他用一针一线,绣出了生命的延续;用执着和坚韧,谱写了一曲与死神抗争的赞歌。那一段鬼门关走一遭的经历,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从医生口中听到"5%存活率"时,赵亦军的心里或许也有过恐惧。可当他想到那幅未完成的《观经图》,一切困难都显得微不足道了。

他明白,自己必须活下去,必须完成这幅画。于是,他选择了透支生命,选择了在绣花台前坚持到底。

而这一切,又是为了什么呢?

千万巨著:《观经图》的惊世之美

17年,6205天,148920个小时……这是赵亦军为《观经图》付出的时间。

这幅巨作,凝聚了他毕生的心血,见证了他与杭绣的不解之缘。

《观经图》,一针一线皆是赵亦军的执念。为了这幅画,他几乎倾尽所有。无数个不眠之夜,无数次的推倒重来,只为求一针入魂,只为追求极致的美。

这幅画,不仅仅是赵亦军的心血,更是他毕生所学的结晶。

60多年的刺绣生涯,赵亦军早已炉火纯青。可即便如此,面对《观经图》,他依然感到力不从心。

这幅画,需要的不仅仅是技艺,更需要一种精神,一种对美的极致追求。

于是,赵亦军开始了一场与自己的较量。

他重新学习,重新探索,将毕生所学都倾注在了这幅画上。渐渐地,《观经图》在他的手下呈现出惊世之美。

那细腻入微的针法,那栩栩如生的人物,无不彰显着赵亦军的功力。

2018年,《观经图》终于大功告成。这一刻,赵亦军泪流满面。

17年,他用自己的执念,绣出了一幅旷世杰作。这幅画,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巅峰之作,更是杭绣的里程碑。

消息传出,举世震惊。有人出价千万,欲购此画。

赵亦军却一口拒绝。在他看来,《观经图》是无价之宝,是他毕生的心血,岂是金钱能衡量的?

17载呕心沥血,只为追求一针入魂的境界;穷尽一生所学,只为绣出旷世杰作。

这,就是赵亦军,就是《观经图》背后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又将如何影响杭绣的未来呢?

匠心传承:赵亦军与杭绣的未来

"我不想出名,只想安安静静地绣好自己的作品。"这是赵亦军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在他看来,刺绣是一种修行,是一种对美的追求,而非谋求名利的工具。

可现实却让赵亦军无法"安静"。

作为杭绣的非遗传承人,他肩负着传承这门古老技艺的重任。杭绣,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刺绣流派,如今却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赵亦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他的"匠心"之路。

传承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赵亦军花了毕生心血,才换来了杭绣的一线生机。

他创办刺绣学校,免费教授刺绣技艺;他倾力创作,以精湛的作品重振杭绣声威;他奔走呼号,为杭绣的保护和发展争取支持……一针一线,赵亦军将自己的心血都绣进了杭绣的未来。

2017年,赵亦军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杭绣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一刻,赵亦军热泪盈眶。他明白,这不仅仅是杭绣的荣耀,更是对他多年努力的认可。

匠心传承,这是赵亦军毕生的追求。在他看来,杭绣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传承杭绣,就是在传承我们的文化根脉。而这,正是赵亦军"匠心"之路的意义所在。

一针一线,赵亦军在传承民族瑰宝;一声一息,赵亦军在延续杭绣的生命。这条"匠心"之路,他走了几十年,也将继续走下去。

因为他明白,只有不断传承,不断创新,杭绣才能真正走向未来。

而这个未来,又将因赵亦军的努力而变得更加光明。

结语: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这是赵亦军的真实写照。他用一生的执着,诠释了什么是"专注"与"坚持"。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赵亦军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技艺的魅力,也让我们明白,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创造出真正的精品。

他的"匠心"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与传承。

0 阅读:0
凝竹说社会

凝竹说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