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因崇文抑武而亡,这锅要赵匡胤来背吗?不争气的到底是谁?

趣史談过去 2024-09-12 13:42:48

宋朝虽然是一个统一的朝代,但其在气节方面一直饱受诟病,认为赵匡胤兄弟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

但宋朝在三百年间都没法将领土恢复到汉唐时期,再加上它灭亡于异族手中,数百年后,一直有人嘲笑它为“弱宋”。而究其原因,离不开宋朝长期推行的一项政策——“崇文抑武”。

一、杯酒释兵权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晚朝后,赵匡胤在赵普的建议下,将多位将领留下来举办了一场宴会,正当大家喝得昏昏入睡时,赵匡胤举起酒杯,对众将士的忠诚表示赞赏。

说了一会后,见大家心思不在此处后,话锋一转,表达出对军权过度集中的担忧,担心“陈桥事变”的再次上演。

他提出,将军们可以放弃军权,到地方去过富裕生活,而他将与他们联姻,以确保君与臣之间的相互信任。

直到这时,众人才意识到赵匡胤举办这场宴会的意图,纷纷表示愿意放弃军权。随后,他们被任命为地方节度使,而兵权则回到中央,由赵匡胤直接控制。

因此,在很多人看来,宋朝打压武将的第一个证据,就是“杯酒释兵权”。但如果仔细分析他收回哪些人的权力,可以发现主要为两类,一是功臣,如石守信、高怀德等人,二是前朝之臣,如符彦卿、慕容延钊等。

这件事是赵匡胤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权而采取的一项措施,主要目的并不在于打压武将,而是集中权力。

二、从“崇文抑武”到“重文轻武”

可能有人认为这两点是一样的,但事实是,并不相同。最简单来说则是,两者在程度上有所差异。

赵光义登基时,刚开始还是延续了赵匡胤的政策,对武将打压得没那么严重,但由于几次对外作战的失败,让赵光义发现,论战场功绩,难以超过赵匡胤的成绩,因此就无法证明自己继位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所以,他必须改变方向,获取另一部分文官集团的支持,提拔大量的文人和知识分子,让他得以坐稳皇位。

他在位期间,各种行为更是验证了这一点。宋太宗曾多次祭拜文庙,与此相反的是,他只去过一次武庙朝拜;他亲自操办科举,录取五百余人,是往届的几倍。

仁宗年间,在“重文”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在这时期涌现了许多名臣,他们都是以文人为主,“唐宋八大家”更是有六位出现在仁宗一朝。

三、“重文抑武”带来的后果

五代十国时期,流行的是“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也就是说,在这乱世,谁的“拳头硬”,谁才有话语权。

通过这样方式登上皇位的人,肯定也看到了这一点,不过却没有人能够真正解决这个问题。不管是柴荣还是赵匡胤,他们都相信武力带来的威望,通过不断进攻和征服,尤其是柴荣。

但作为一个篡位成功的人,赵匡胤对这些武将的戒心更是数值拉满,便有了前面的“杯酒释兵权”。

这一切,在宋太宗时期被终结。虽然他不怎么会打仗,但他清楚地看到了五代混乱时代的本质,为了将皇位坐稳当,他继续维持崇文抑武之策,在之后的几个朝代也得到继承和发展。

然而,持续推行“重文抑武”的政策也给宋王朝带来了重大的风险,这些弊端直到后来才逐渐显现出来。

时间一久,导致大宋虽然拥有庞大的军队,但战斗力却很低。既不能保护自己的国家,还加速了王朝的覆灭。

参考资料:

《宋史》

0 阅读:21

趣史談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