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怕错过又怕选错?用一用麦穗理论的三分法

精读君 2023-03-23 16:48:10

图源Veer

选择有两难:一怕错过,二怕选错。

以结婚为例,要么一见钟情怕错过,结婚后却懊恼自己选错人;要么怕选错迟迟不定,多年后却发现错过合适人。

面对选择两难怎么办?我们来看古希腊智者苏格拉底的解决方案。

2000多年前,据说有三个学生困惑于“怎样才能找到理想人生伴侣?”问题,向苏格拉底请教。

苏格拉底带着学生们来到一片麦田前,说:“你们走进麦田,一直往前不要回头,途中摘下一支,只能摘一支,最大的麦穗。”

第一个学生走进麦田。他很快就看见一支又大又漂亮麦穗,于是就很高兴地摘下这支麦穗。可是,他继续往前走时,发现有很多麦穗,比他摘的那支要大得多。他很后悔下手早了,只好遗憾走完全程。

第二个学生吸取教训。每当他要摘时,他总是提醒自己,后面还有更好的。不知不觉,他就走到终点,却一支麦穗都没摘。他也很后悔,没有把握住机会,总觉得有更大的在后面,最后错过全世界。

第三个学生吸取前两者教训。他把麦田分为三段,走过第一段麦田时,只观察不下手,在心中把麦穗分为大、中、小三类。走过第二段时,他还是只观察不下手,验证第一段判断是否正确。

走到第三段,也就是最后三分之一时,他摘下遇到的第一支,属于大类中的麦穗。这可能不是最大一支,但他心满意足地走完全程。

麦穗理论是源于前述故事的一种决策方式,意思是:采用先观察、再定标、后选择方式,遵循“不求最好,但求更好”原则的满意决策理论。

第三位学生采用的就是满意决策方式,运用三分法,将决策过程分成三个阶段。

先观察,在麦田的第一个三分之一,只看不摘。

再定标,在麦田的第二个三分之一,确定标准。

后选择,在麦田的第三个三分之一,一有即摘。

所谓“不求最好”是指,观察定标阶段,或者摘后行走阶段,都可能有比摘的更大更好的麦穗,对这种错过不遗憾、不后悔。

所谓“但求更好”是指,摘下的一定属于大类,肯定比中小类更好,能够保障相当满意度,像第三位学生那样心满意足。最终效果是满意,而不是最好、最优,故称为满意决策。

第一位学生,采用的是“一见钟情”决策方式,第一眼看中麦穗就摘下。

如果一见钟情,钟意一生,皆大欢喜,但如果因为操之过急,后面看到更大、更好麦穗,就很容易出现遗憾和后悔,觉得早先决策标准偏低。

第二位学生,采用的是“完美主义”决策方式,总以为还有更大更好麦穗。

如果更大更好麦穗,在临近麦田终点处,那自然是好结果。但问题在于,届时才发现最好麦穗早已错过,最后都只是一般、看不上眼的,只好空手走完全程。

这两位学生如果运气好,决策效果也能令他们满意。可惜的是,出现好运气概率通常并不高。从决策效果来看,第三位学生满意决策原则和流程,得到满意结果概率最高。

世界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明天从根本上无法预测。这意味着,完美主义者追求最优决策,只能是一个妄想。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指出,人只是有限理性,不是完全理性。追求满意化而不是最优化,是综合较好选择。

麦穗理论价值正在于此,通过提供可资参考决策流程,让我们更容易实现满意决策,“不求最好,但求更好”。

以婚姻为例,如果一个人打算在20-40岁之间,也就是20年寻找理想人生伴侣。运用麦穗理论可以分成三个7年。

第一个7年,先观察,什么是自己理想人生伴侣;第二个7年,再定标,确定自己基本满意标准;第三个7年,后选择,追求符合自己基本满意标准的人,迈入婚姻殿堂。

不仅是婚姻,其它领域也可以运用麦穗理论。

以购房为例,如果你想在1个月内买房子,同样可以分成3个10天。

第一个10天,先观察,什么是自己理想房子;第二个10天,再定标,确定自己基本满意标准;第三个10天,后选择,看到满足自己基本满意标准的房子就可以谈判购买。

当然,划分阶段变量未必就一定是时间,次数等其它标准也可以。

例如,你想在看30套房子内就买房,就可以在第一个10套房时观察,第二个10套房时定标,第三个10套房时购买。

值得注意的是,三分之一这个数据只是一个参考,具体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调整。

例如,有的人一见钟情就决定厮守一生,如果这个人已经对自己满意标准早有定见,前两个三分之一阶段时间就可以缩短,一见钟情也不算武断。

相反,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依赖性较强,很少自我反思自己真正需要,三四十岁可能仍然对自己满意标准不清晰,那么,这个人即便谈了多次恋爱、有过多次婚姻,婚姻决策仍然是很随意。

以上是关于麦穗理论部分内容,更完整内容可点击阅读词条《734:麦穗理论》。

《精读君通识词典》宗旨是:每天一个认知积木,持续精进终身成长,目前已发布2000+词条。处理问题、决策行动之前,你不妨先查查通识词典。

0 阅读:29

精读君

简介:精读概念,精进自我,终身学习,终身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