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有底线,这些人绝不能心慈手软

情感深度小课堂 2025-03-06 10:50:06

周末聚会上,小李突然脸色铁青,很少看到他这么生气。

原因是他的老同学王某,一直借了他的钱不还。

更让人气愤的是,王某竟然还理直气壮地表示:“我们这么多年的朋友情分,难道你这么紧吗?

”这时候,这个不还钱的老朋友还在卖惨,说什么借钱是因为家庭困难,玩起了情感牌。

小李感到自己已经忍无可忍,面对这样的朋友,他真的不能再心慈手软了。

这种场景并不少见,善良也是要有底线的。

不要对“伤害你一次”的人心软

老话说,家暴只有零次和无数次。

同样的道理,别人对你的伤害也分零次和无数次。

就说小王吧,他曾有个很好的同事,每次工作犯了错误,总是把责任推到他头上。

第一次他没说啥,想着算了,可第二次、第三次,真是让人忍无可忍。

这让小王成了大家眼中的“背锅侠”,责任越推越多,活也越来越重。

久而久之,同事们也习惯了这种“安排”。

大家常说,亲戚之间较劲最麻烦。

表妹小丽就遇到过这种事。

她表姐第一次向她借钱,小丽想着大家都是亲戚,借了。

可谁知过了一个月,表姐又找到她,开始向她借更大数目的钱。

小丽觉得,亲情关系真是抵不上金钱,所以再也不借了。

说是亲戚,也得分清什么该帮,什么不该帮。

避免“见不得人好”的人

人的劣根性,包括“见不得人好”。

李大姐就是一例,本来勤勤恳恳做生意,这几年赚了些钱,买了套大房子。

结果,邻居成天拿她家来说事,一会儿说她赚的钱来路不正,一会儿说她不老实。

邻里街坊一传十,十传百,搞得李大姐家里成了“大众话题”。

小孩子也这样的。

我家这边有个小孩,学习一般,但长得非常健壮。

有一次,班里来了个新同学,谁知家里条件好,穿的用的都比他们强。

结果,这小孩子就找那新同学的麻烦,处处刁难。

新同学也没得办法,最后还是转校了。

这就是典型的“见不得人好”。

尽量远离那些嫉妒成性的朋友和亲戚。

他们怎么说也没用,你过得好,他们心里就憋着一口气,即便不直接对你下手,也会在背后捅你刀子。

警惕“无事献殷勤”的人

常言道:“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有次,朋友公司的销售经理老赵,对他忽然热情起来,频频请他吃饭,还有小礼物相送。

朋友很纳闷,和经理平时并没有多亲近。

结果,后来经理让他帮忙走后门,找个客户引荐下。

朋友只好帮了,但事后发现,这客户投诉多,不靠谱。

还有次出差,陌生人突然上来搭话,言语殷勤。

起初我没多想,聊得挺开心,结果人家最后向我推销保险。

人总是“无利不起早”,许多“热情”都是带有目的的。

所以,当你遇到那些突然特别热情的人,不要立刻放松警惕,小心背后的“阴谋”。

没有平时的交情,突然的殷勤多半是别有用心。

防备“道德绑架”的人

最令人困扰的是“道德绑架”。

有次老张过生日,他的亲戚老王借机向他借钱,张口就是一大笔。

这时,老王还说:“我们都这么多年的亲戚了,难道这点小忙都不帮吗?

”老张实在是不愿意,但看着在场的亲戚朋友和一顶顶“道德帽子”,只能打落牙往肚子里吞,借了。

这钱一出去,老王倒好长时间也不还。

不久之后,老张的亲戚又来了新要求,索性借各种情感牌,打的就是“你帮我就是好亲戚,不帮就是冷血”。

渐渐地,老张也看透了,开始勇敢拒绝那些“道德绑架”。

在这种情况里,最好的办法是同样勇敢地拒绝,不要让别人的感情勒索控制你的决定。

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别人愿意扣什么帽子是别人的事,跟我们无关。

在面对那些“道德绑架”的人时,学会说“不”,才是真正保护自己的方式。

善良当然是好事,但也得有底线。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让我们犹豫不定、不知如何处理的“人情世故”。

有的时候,把善良、无私当作理所应当的他们,反而会利用你的底线,来反复伤害你。

记住,友谊也好,亲情也罢,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做主,善良需要建立在原则之上。

那些该拒绝的人和事,我们应当果断而坚定,将有限的善意留给真正需要并值得的人。

0 阅读:0
情感深度小课堂

情感深度小课堂

专注情感疗愈,帮你走出伤痛,重拾爱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