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拎出两个显眼包:挣脱形式主义枷锁,让调研与家访回归初心

京都闻道阁 2025-02-12 11:02:37

文丨崔桂忠

春节假期甫过,两则新闻恰似巨石投入舆论的深潭,激起千层巨浪。

日前,中央层面通报3起形式主义典型问题,其中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调研组赴基层调研搞层层多人陪同一事备受瞩目。据报道,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一行3 人前往某省两个县区开展劳务品牌建设工作调研。在此期间,对基层陪同人数把控失严,省、市、县、乡层层安排多人陪同,有时一个调研点的陪同人员就近10人。

另一则是,春节过后,新学期即将开学,上海的中小学教师已着手筹划家访。然而,多位班主任表示,部分家长和学生以种种理由婉拒老师上门。同时,深圳一位家长在网络发声,强烈建议取消家访。该家长列举了当前家访存在的诸多弊端:形式大于实质,打乱家长正常工作与生活节奏,容易暴露家庭隐私等。相关话题“班主任寒假家访遭各种理由拒绝”登上各大平台热搜榜,引发网友热烈讨论。

这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场景,实则都被同一种无形的力量 —— 形式主义所束缚。

调研,本应是深入基层、洞察实情,为科学决策提供坚实依据的关键手段。通过与一线人员直接交流,掌握真实数据与鲜活案例,进而制定出贴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政策。可如今,“层层陪同”的调研却让这一过程偏离正轨。3人调研竟有近10人陪同,表面上各方高度重视,场面热闹非凡,实则是层层包裹,使得调研人员难以触及真实的基层状况。上级调研人员尚未抵达,下级便已提前知晓,有充足时间准备“亮点”,掩盖问题。如此一来,调研获取的信息皆是经过筛选与美化的,无法反映真实情况。这样的调研不仅徒耗人力、物力、财力,还会误导决策,使政策与实际需求背道而驰,损害政府公信力。

再看家访,这是家校沟通的重要桥梁,目的是让老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背景,以便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过去,家访发挥着重要作用,老师走家串户,与家长面对面交流,拉近了家校距离,让教育更具温情。但时过境迁,如今的家访却遭到家长婉拒。究其根源,形式主义是一大症结。有些家访流于表面,沦为相互客套、拍照填表,老师为完成任务,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无法与家长进行深入有效的沟通;有些家访打乱家长正常生活和工作节奏,增加家长负担;还有些家长担心家访会暴露家庭隐私,影响孩子在学校的教育公平。当家访不再以孩子成长为出发点,而变成一种形式上的任务,其意义便荡然无存。

无论是调研还是家访,深受形式主义之累,根源在于观念偏差与执行扭曲。调研时,部分上级领导追求场面与声势,沉醉于被簇拥的感觉,却忽视调研本质;基层干部则担心招待不周,通过层层陪同表达重视,同时也期望借此拉近与上级关系,获取更多资源。在家访中,学校过于注重形式与指标,要求老师拍照留痕、统一着装等,让家访变成一场“打卡秀”,老师和家长都苦不堪言。

要破除调研和家访中的形式主义,需多方协同努力。就调研而言,上级调研方应端正态度,明确调研目的,提前规划好调研内容、范围和方式,主动告知基层所需陪同人员信息,表明反对层层陪同的坚决态度;同时,创新调研方式,多采用随机调研、暗访抽查等形式,不给基层“作秀”之机。基层干部也要树立正确政绩观,把精力聚焦在解决实际问题上,而非搞接待、走形式。

在家访方面,学校要摒弃形式主义要求,尊重老师和家长意愿,不搞“一刀切”。老师家访前应与家长充分沟通,了解家长需求和顾虑,制定个性化家访计划,注重家访实质内容,而非表面形式。家长也应正确看待家访,积极配合老师,共同为孩子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无论是调研还是家访,只有挣脱形式主义的枷锁,回归为人民服务、为学生成长服务的本质,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正如开头提及的调研层层陪同问题,只有破除形式主义,才能让调研获取真实信息,制定出利民政策;而家访只有摒弃形式主义,才能让家校沟通更顺畅,助力学生健康成长。让我们秉持务实态度,采取切实行动,摆脱形式主义羁绊,让调研和家访重新焕发出活力与价值,为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注入强劲动力。

☆作者简介:崔桂忠,曾任某部队政治委员,海军上校军衔。现任大连市旅顺口区委办公室二级调研员。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1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