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人毙9名印军,62年对印作战:印军尾随掉队新兵,班长带人全击毙

正观历史 2024-12-06 21:41:42

1962年10月17日,中央军委决定对印度实施自卫反击作战,1962年10月20日,中国边防部队在边境地区向入侵印军发动自卫反击作战。在中印边境交火的1个月时间内,解放军边防部队在第二阶段的作战中,曾经创造了2人击毙9名尾随印军的战果,事情的具体经过是怎样的?

从目睹事件发生整个过程的老兵回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的信息。

1962年10月10日,鉴于中印边境地区局势越来越紧张,中央军委决定增强克节朗地区兵力。随后,解放军陆军第11师师长余致泉、副师长王晓一、副政委秦明、参谋长王国旺、政治部主任杨占林5人组成轻便指挥所,率领11师步兵第32团(欠1营,配属步兵第31团1营)、步兵第33团(欠1营,配属步兵第31团2营),奔赴主要方向反击作战前线。

11师是1932年在陕北地区诞生的一支部队,非边境地区部队。1959年3月,11师进入西藏地区平定叛乱,西藏解放后于1960年10月转入西藏军区。在长期作战的过程中,解放军陆军11师作风好、战斗力强,勇于打硬仗、打恶仗。经过在高原地区驻扎的几年时间,来自中原地区的第11师战士们已经习惯了高原地区高寒缺氧的气候条件,自然被选为参战部队了。

11师接到的命令是以步兵第31团(欠1营、2营)并指挥第32团1营、第33团1营,开赴亚东方向,牵制印军行动,准备反击印军可能从锡金方向的入侵。随后,11师按照命令前进至指定战斗位置。

1962年10月20日,中印两军在克节朗地区交火,解放军11师列入参战部队名单,其余兄弟部队负责参加克节朗地区的战斗。当时张国华将军给11师下达了两个任务:第一,在达旺方向实施机动作战;第二,在克节朗方向担任战役预备队。

接到命令后,11师师长余致泉进行了战斗部署,由指挥所率领步兵第33团在错那构筑阵地,威慑驻扎于棒山口、达旺地区印军,以保障我军向克节朗方向进攻的友军侧后方安全,随后根据战斗需要,向达旺方向进攻,扩大战果。以步兵第32团担任克节朗方向战役预备队,在战役发起之前,全团归西藏军区前指直接指挥。

战斗开始后,第11师各部按照预定计划执行任务。战斗一直进行至1962年10月28日,在8天的战斗中,解放军率先对入侵红山头等地区的印军发动进攻,后向印军设立的据点进行多路进攻。经过几天激烈作战后,印军第一道防线崩溃,多个武装据点被解放军占领。

第一阶段作战结束后,中国有意和印度进行和平谈判,但印度尼赫鲁政府不接受中国的和平建议,反而在中印边境加派兵力。

无奈之下,中国不得不继续和印军作战。

在第二阶段的作战中,印军增派了兵力,解放军和印军的作战更加激烈。即便如此,解放军仍然凭借着过硬的实力在和印军的作战中占据优势。根据原解放军第11军33团老兵吴宝来回忆,我们可以了解到2名解放军击毙9名尾随印军的全部经过。

1962年11月10日,解放军11师33团接到指挥部命令,深入敌后配合友军部队对印军阵地进行内外夹击。

接到命令后,11师师长余致泉、副师长王晓一和副政委、副参谋长等一行人组成师前指,率领第32团、第33团5000多人以及952名支前民工出发。当时11师驻扎于达旺地区以东6公里的劳村、次姆村地区。

出发时,11师全体战士还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这次大纵深迂回行动将会被载入史册。

根据解放军在中印边境总指挥部命令,11师需要徒步穿越250公里,深入敌后180公里进行作战,这次行动不仅穿插距离深,且十分艰险。老兵吴宝来当时是一名刚加入部队的新兵,11月10日接到穿插任务时,吴宝来刚刚和班长杨若泉熟悉起来。但军情不等人,接到命令后吴宝来就跟着班长一起出发了。

根据吴宝来回忆,一路上他们5000多人翻越了5座海拔4000-5000米的高大雪山,穿过2个冰川山口,爬过7座陡险峻岭,通过5段危险的绝壁栈道,攀越了数十段陡峭的石峡阶梯,涉过了1条寒冷刺骨的冰河。碰到条件差的地方,比如从波辛山口到拉干村的60多公里路途中,没有任何水源,战士们就忍受着干渴,顶着浓雾严霜一路前进。

穿越地区多年以来都是中印边境地区的无人区,基础建设很差,几乎没有公路,吴宝来和战友们一路上都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羊肠小道和乱石路中行走。在整个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跟随第33团尖兵分队一起前进的第11师工兵分队共爆破隘路开道78处、修补隘路72处、开辟急造道路5段、架了14座新桥、修了4座旧桥。

当然了,11师所需要面临的困难远远不止这些,11师的任务是穿越到印军后方,其中危险不言而喻。

根据吴宝来所述,当时在穿插过程中他们曾穿越过一片印军的炮区,由于是新兵,没有什么作战经验,这对吴宝来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过炮区的时候班长拽着我,炮一响,咱也不知道该往哪跑了,反正拽着你就跑,当时我看见一个背着步话机的人就给炸死了”。

不仅是吴宝来,就连参加过红军长征先锋连连长的11师师长余致泉对这次行动也表示:“比红军长征时走的路难走多了”。

当时解放军没有多余的车辆、空投用于部队穿插,所有的物资都是靠人背马驮。再加上每个战士身上背着的干粮、熟粮、枪、子弹、TNT炸药块、炮弹等物资,第33团在人均负重60斤以上的情况下穿插,机炮分队的人均负重更是达到了80斤。

在有些地方,解放军只能单人攀着岩缝勉强通过。根据33团老兵李兴亚回忆:“马不会走山路,出发没多久,不是摔向万丈深渊,就是被炮弹压垮累死”。仅一晚上,李兴亚所在的11师师部警装连就摔死9匹马。“损失一头牲口,炮身、炮架、炮弹都得人来背”。

在人背马驮的情况下,经过7天5夜急行军后,吴宝来和第11师的战友们到达则拉山口附近。从则拉山口至登班村的一段山路被英国、印度殖民者称之为“贝利小道”。按照计划的路线,11师用不了多久就能够到达指定战斗位置了。

当时印军第4师师长帕塔尼亚少将猜测中国部队可能会从“贝利小道”迂回穿插,但不敢相信会有几千人之多,只是在此地部署了1个多营部队,企图阻止解放军通过“贝利小道”实施纵深迂回攻击。不知情的11师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入了印军的埋伏阵地。

1962年11月17日,解放军11师先头部队33团进入“贝利小道”,随后,早已经做好准备的印军第4师向我军发动了突然进攻。遭到印军突然进攻后,解放军11师33团立即对印军进行反攻。

印军当时已经在“贝利小道”附近做好战斗准备,印军在贝利小道布设了密集的火力点,尽管进攻困难,解放军仍然顶着印军密集的火力拦截和封锁,突破了第一道封锁线。由于是新兵,战斗又比较混乱,导致吴宝来在战斗中和33团失去了联系。

随后,11师33团7班班长杨若泉发现刚入伍的学生兵吴宝来不见了,在战斗中全程都没有看到吴宝来,这让杨若泉很是担心,最起码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丢了算怎么回事?思虑片刻后,班长杨若泉顾不上还在进攻的印军,带着一个战士就离开了阵地前去寻找吴宝来了。

在班长杨若泉寻找吴宝来的路上,发现印军已经尾随而至,鉴于形势紧急,杨若泉掏出一个手榴弹趁敌人不备扔向了敌群。随后,班长和随行战士趁敌人慌乱之际拿起冲锋枪扫射。

这些情况都被距离只有几十米的吴宝来听到了,当时因为道路弯曲,班长杨若泉看不到吴宝来,便觉得这个学生兵在作战的时候丢了。殊不知,当时吴宝来就在部队的几十米后,只是由于体力不支,加上部队一直是机动作战,导致他赶不上部队的行进速度,始终都距离几十米远。

听到手榴弹爆炸的声音和冲锋枪射击的声音后,没参加过真实战斗的吴宝来心中更加紧张,加快步伐向前赶去。等到他赶到连队的时候,才从其他战友口中得知班长去寻找自己的消息,他这才反应过来,刚开的枪声可能是班长遇到敌人了。吴宝来想再去寻找班长,但他才刚走出不远,便发现枪声停止了,又过了几分钟,吴宝来在路上和班长杨若泉相遇。

从班长的口中,吴宝来得知,班长杨若泉和战友在寻找他的过程中,2个人只用了几分钟时间就消灭了9名印军。后来每次回忆起这件事的时候,吴宝来都会感叹“感谢班长一辈子!”

击溃贝利小道一道道封锁后,印军高层依然不相信,贝利小道能通过几千人。解放军11师33团没用多长时间就到达了此次任务的目的地——邦迪拉。1962年11月17日,解放军11师33团提前一个小时到达指定战斗位置,随后完成进攻印军第48旅的战斗部署。

0 阅读:65
正观历史

正观历史

先辈用血肉,筑起我们今日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