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可靠消息,我军装备的东风15和东风15A两款导弹退役了。不由得感慨时间过得太快了。作为反台DU利器的东风15导弹,1996年还作为新装备向高雄试射,到2022年飞过台北上空时就已经是在清库存了。
东风15导弹于1989年服役,它在全世界的短程导弹中都是个“异类”,因为它采用了“头体分离”的技术,这在短程导弹中是绝无仅有的。
采用“头体分离”技术的导弹,打击精度、突防能力、生存概率都得到了提高,但一般来说,短程导弹很少采用这个技术,所以东风-15一出现,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此外,东风-15采用的是固体发动机,使得弹体看上去比较“短粗”。经常玩导弹的朋友都知道,相同的技术背景下,“短粗”的导弹比“细长”的要高级。
这是因为一来直径较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制造起来要求更高,二是“短粗”的导弹发射机动性更好。此外,我们还将诸多洲际导弹上才有的技术也运用到东风15身上了。
比如诱饵气球。它可以在大气层外释放气球诱饵,由于大气层外没有空气阻力,这些气球将保持和弹头一致的飞行轨迹,以迷惑敌人的反导系统。东风15也成了世界上第一款有气球诱饵的中短程战术导弹。
此外,它在再入阶段还具有一定的机动能力,即只带一个弹头的MIRV制导舱。这是美国和平卫士洲际导弹上的技术,我们直接用到了战术导弹上。
90年代,美国的“潘兴2”和苏联的“蜘蛛”中程导弹都已经按照中导条约退役了,东风15导弹就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中短程战术导弹。
今天我们都知道东风15是反台DU利器,它几百公里的射程和较强的突防能力,打的就是第一岛链上的美军基地,和盘踞在小岛上的台伪军。可它设计之初的假想敌却不是这两位,而是苏军。
东风15的立项时间是在1985年,当时苏军的S300V防空导弹具有很强的反导能力,对美国潘兴2导弹的拦截率最高可达70%。所以东风15在设计时就特别的“卷”,把很多战略导弹上才有的技术下放到战术导弹上了。
只是没想到东风15服役才两年,苏联就解体了,北方的威胁大大减轻,东风15的目标也从北方转到了东南方,成为打击台DU势力的利器。
1996年3月8日,我国在相关海域进行了军事演习,向高雄外海发射了东风15导弹。26年后,佩洛西窜访小岛,我军组织军事演习,又发射了东风15。它飞越台北上空时留下的优美的尾迹,给了台DU分子极大的震慑。
这两次的发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1996年时它还是作为新装备来震慑对手的,到2022年就已经是在抽检和清库存了。
固体燃料的免检时间只有十年,超过这个时间,就要抽检。如果堪用就继续使用,否则就要更换药柱。只是后面东风家族不断发展壮大,光东风15就发展出高超音速的东风15B、钻地弹东风15C,以及东风16、东风17等众多新成员,再去翻新东风15和15A这样的老将就没有必要了。
国际上禁止射程超过300公里的导弹出口,老旧的东风15也不能出口去赚小钱钱,清库存、退役成了它唯一的选择。接替它位置的,将是新型PCH191火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