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的“澶渊之盟”,双方为何能保持一百多年的和平?

新蕾谈过去 2024-05-29 01:57:44

“澶渊之盟”为何可以使宋辽双方能保持一百多年的和平呢?

澶渊之盟是北宋于辽在经过多年战争后签订的盟约,这个盟约竟然使天下人实现了多年的梦想,那就是和平,不仅实现了还维持了一百多年。那么宋辽为什么会签订这个盟约呢?盟约的内容又是什么呢?

契丹族本是鲜卑族的一支,他们以游牧为主,居住在辽水上游,全族分为八个部落,辽国一开始不叫辽,他的原名为契丹国,耶律阿保机就是他们的开国君主,与公元916年建立,后来才将国号定为辽,辽在短时间内进行了社会过渡,从原来的部落氏族过渡到了奴隶制社会,并同时向封建社会跃进,后来了辽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但还是比较落后,领土也较少,后来后晋的辽太宗石敬瑭为了报答所谓的父亲也就是辽国,要知道辽国比后晋还要小十岁呢,割让了长城以南的幽云十六州给了辽国,扩大了辽国的疆域,直至长城沿线,这块土地约十几万平方公里,大过了韩国的面积。

从此以后,辽从一个落后的少数民族部落政权,蜕变为一个能与中原地区相抗衡相鼎力的大国,因为取得了燕云十六州,辽国的骑兵得以轻松跨越长城这道防线,随意进入中原地区进行掠夺,也使中原地区暴露在了北方少数民族的铁骑之下。那么北宋是怎样建立的呢?提起北宋我们就能想到赵匡胤,赵匡胤在陈桥驿兵变后黄袍加身,一跃成为了皇帝。周世宗驾崩后她七岁的儿子周恭帝即位,七岁小儿毕竟只是小孩,这让一些人就趁机掌握了权力,就比如殿前都点检。

以及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将领等一些人趁机掌握了兵权,又有传闻契丹族联合北汉南下攻击周,宰相也未辨真伪就焦急的命令赵匡胤率军北上进行御敌,等到周军走到陈桥驿附近时,赵匡胤与其他人进行密谋策划,想要夺得皇权,从而发动了兵变,众人将黄袍加在赵匡胤的身上,共同拥立他为皇帝,后来赵匡胤率领军队回师,回到京城时守将开城迎接,并胁迫周恭帝让位。赵匡胤即位后,将国号改为宋,仍然定都在开封,帮助赵匡胤夺得皇位的众将领皆被授予节度使的封号,这就是所谓的黄袍加身。

后来赵匡胤又进行了杯酒释兵权,赵匡胤在篡位登基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将皇位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也为了历史不再重演,他采纳了赵普的建议,在一次宴会上对着帮助他夺权的这些大将进行威逼利诱,目的就是让他们交出兵权。他说的也好听,表面上说想让他们不再奔波劳累回家养老,实际上就是想要收回他们的权利,将这些权利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解除了这些节度使的兵权后,职位上也不能空缺,因此,他挑选了一些较易于操纵的人来担任禁军将领的角色。杯酒释兵权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内方略,这是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和平措施,既能不伤君臣之间的和气,又能收回兵权,可谓是一举两得,从而成功防止了军队的政变。

但遣散了这群有能力的将领,也使得军队兵权分散,经常违背军事纪律,严重性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也是后来北宋在战争中常年处于不利地位的重要原因。从燕云十六州被割让给少数民族之后,中原人民就从来没有放弃过想要收复回这块失地的想法,因为这块土地不仅仅是汉族的领土,更是中原的要塞。北宋建立后第一件事便是进行统一,北宋先对五代十国剩余的割据政权进行了统一,后来宋以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主要方针实现了大一统,因为宋朝定都在开封,北面就是黄河,没有可以防守的地界,长江一带便是以往汉族防守少数民族最主要的生命线。

于是宋太宗在解决掉北汉政权之后,趁热打铁,趁着胜利的余力,决定北伐攻辽,夺回燕云十六州。宋太宗也做了两手准备,打下来或是买下来。他积攒了每年国库盈利后余下来的钱,决定在攒到一定程度时便向辽国赎回燕云十六州,如果辽国同意自然是好的,虽然花了钱但是避免了战争,换来了太平,也算得上是一笔划算的买卖,如果辽国不同意让宋朝赎回燕云十六州,那就只能硬打,宋太宗想要攻打辽国但并没有进行充分的部署,前面也说过他想要趁热打铁,这个想法也是在灭掉北汉后的临时起意,也归结于一些大臣因打了胜仗想要顺从皇帝的内心想法进行的吹捧。

宋太宗觉得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因为是临时起意所以计划肯定不是那么周密,宋太宗满脑子里只有趁热打铁,但他没考虑到战士们已经经过了几个月的战争,身心俱疲,突然的通知也让战士们根本没有心理准备,仓促的上了战场,再加上遇到的是辽国的精兵,更是有名将的领导,所以在这场战争中北宋有着绝对的劣势。

在战争中辽军为掩其锋芒,选择暂退自守,宋太宗觉得机会来了,连夜下令攻城,这也恰恰正中辽国下怀,辽国军队镇定指挥,一直防守,只确保不失城池即可,就这样耗了宋军半月有余,宋军在半月内没有进展,粮草也耗尽了,士兵们非常疲惫。就在这时辽军大将及时赶到,他先诱敌后又率领精兵对北宋进行猛攻,本来宋军已逝强弩之末,怎会经得住辽军对猛攻,在辽军的多方夹击之下,全线崩溃,宋太宗也因大腿中箭无法骑马,辽方将领也因混战受伤无法骑马,但他依旧没有放过宋太宗,驾乘着一架马车追赶宋太宗,虽没有追上,但导致宋军上下都恐惧辽的进攻。

七八年的战争让宋军元气大伤,几乎是打没了家底,损失了近三十万精锐,这些年不但没有收复会燕云十六州,更是让宋再也没有信心去北伐,此后在朝堂上,众大臣不再主张收复失地,而是大肆宣扬和平的好处,武将们也不再愿意流血沙场,他们都觉得反正现在日子过的挺好为什么偏偏执着于那块失地呢,就连皇帝都觉得这想法很不错,后来在宋太宗之后更加没有人提及燕云十六州。辽为了报复,多次对宋边境进行侵扰,陆续派兵在边境进行挑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边境地区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虽然在宋军将领的镇压下状况减轻,但辽骑兵进退速度非常快,且战术灵活,给边防地区也带来了极大压力。

再后来就进行了著名的澶渊之战,辽朝的萧太后与皇帝率领大军攻打宋朝,宋朝虽顽强抵抗但进展还是不顺利,于是宋朝的大臣主张南逃,此时宋真宗已经继位,他也想南逃,后来在宰相的力劝下,才亲自到达澶州进行督战,皇帝亲自领兵极大的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但宋真宗只是在北城露了一次面,就立即逃往南城,在对峙过程中辽军痛失主将,使得辽军士气低落,萧太后见此次战争难以胜利,就放出来和谈的信号,进行了澶渊之盟,宋每年给辽岁币,布匹换来了两百年的和平,两国礼尚往来,互相通使,辽国发生饥荒时,宋国也会主动伸以援手,宋真宗驾崩后辽国也进行了哀悼。

宋朝给辽岁币布匹看似屈辱,但却换来了国家的安定,百姓的幸福生活,且辽国所需的东西比如茶叶就必须向宋朝购买,宋朝所纳的岁币也在一次次的交易中赚了回来,双方多次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融合,属于双赢之盟对,双方都有利!

0 阅读:10

新蕾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