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坚白
来源 | 新经济观察团
日前,国内42家A股上市银行的第三季度财报已全部披露完毕。新经济观察团此前已同步选取8家上市银行进行对比分析,以透视银行业整体发展现状。本次,我们将视角转至区域银行业,选取江苏省内9家上市银行作为标的,考察区域金融的运行生态。
数据显示,第三季度,9家银行包括江苏银行、南京银行、苏州银行、常熟银行、紫金银行、无锡银行、张家港行、苏农银行、江阴银行,业绩表现不一:资产规模整体实现正增长,但仅3家营收正增长。
净利润方面,第三季度,9家银行中有7家银行实现正增长,其中常熟银行异军突起,净利同比增幅高达16.26%。但与此同时,9家银行资产质量普遍稳定,但8家银行拨备覆盖率下滑,更凸显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净利增长的可贵。
01
总资产PK: 2家超2万亿,江苏、南京、苏州等3家双位数增长
从资产总额来看,9家银行分属城商行和农商行两大阵营。其中,江苏银行、南京银行、苏州银行3家为城商行,其余6家为农商行。类型定位上的区别,也同样清晰地反映在了规模体量上。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3家城商行总资产均超过5000亿元,其中江苏银行一骑绝尘,总资产规模高达38569亿元,南京银行稳居第二规模达到25470亿元。相比之下,苏州银行虽同为经济强市城商行,但在体量上明显逊色不少,三季度末总资产为6772亿元,不足江苏银行的五分之一,南京银行的三分之一,尚未突破万亿大关。
而6家农商行梯队,总资产规模基本处于2000亿元水平。其中仅有常熟银行规模达到3627亿元,其余5家依次为紫金银行、无锡银行、张家港行、苏农银行、江阴银行,总资产规模分别为2710亿元、2531亿元、2159亿元、2101亿元、1866亿元,整体相差不大。
在资产规模增速方面,9家银行季度末总资产相比今年年初均实现了正增长,且部分银行增速可观。3家城商行均录得了两位数的增长,其中江苏银行最高达到13.32%,南京银行、苏州银行紧随其后,分别增长11.31%、12.52%。
而6家农商行则均为个位数增长,其中紫金银行以9.41%的增速位列第一,而体量最小的江阴银行同时增速最慢,仅为0.32%。规模体量的差距之上叠加增速的差距,意味着2024年前三季度,江苏省域内上市银行在规模扩张上强者恒强的局面在延续。
不过,9家上市银行虽然在前三季度整体实现了总资产的稳健增长,但如果与上季度末数据相对比,会发现部分银行在第三季度出现了总资产增长乏力的信号。
结合各行今年半年报披露数据,可以发现,与上半年末总资产相比,9家银行中有4家在第三季度总资产是负增长,其余5家虽然保持了正增长,但最高增速也不到3%。具体而言,3家城商行仍然保持优势,江苏银行、南京银行、苏州银行分别增长2.28%、2.59%、2.68%,6家农商行中增幅最大的是无锡银行,但仅增长1.02%,而苏农银行下滑幅度最大,总资产减少3.4%。这表明,9家银行在第三季度集体迎来资产扩张放缓。
国内各大银行基本以利差业务为营收支柱,营收好坏主要取决于净息差及总生息资产规模。据新经济观察团统计,全国42家A股上市银行中,共有23家在三季报中披露了净息差数据,其中绝大多数银行净息差下降。在银行业净息差持续下降的大背景下,资产扩张疲软无疑将进一步增加江苏9大银行的营收压力。
02
业绩PK:常熟银行异军突起,仅3家银行营收正增长
在营收方面,2024年第三季度,江苏银行、南京银行仍然稳居榜首,营收规模均超百亿元,分别达到206.78亿元、123.42亿元。苏州银行、常熟银行为第二梯队,但两者营收规模已经降至30亿元左右,分别为29.01亿元、28.64亿元,与第一梯队拉开较大差距。
其中,常熟银行以不足4000亿元的总资产体量,几乎追平体量近7000亿的苏州银行,可见其资产盈利能力之强。而其余5家银行,营收规模均在10亿元上下,其中江阴银行最低为8.44亿元。
在营收增速方面,如前文所述,在净息差下滑、资产扩张遇阻双击之下,9家银行仅有3家在第三季度实现营收同比正增长,其余6家不同程度下滑,且整体下滑幅度远高于总资产缩水幅度。
具体而言,常熟银行以9.91%的同比增长率成为营收增长“黑马”,南京银行紧随其后,同比增长8.38%,而江苏银行在大基数之下也录得了相对可观的4.25%的增长。6家同比下滑银行中,紫金银行、江阴银行、张家港行下滑幅度较大,分别达到9.05%、7.97%、6.44%,苏州银行下滑幅度最小为0.59%。
而常熟银行与南京银行能够获得亮眼的逆势增长,从三季报披露的极为有限的信息来看,原因又各不相同。其中,本轮季报,9家银行中有5家披露了净息差,常熟银行高达2.75%的净息差具备压倒性优势,这成为其盈利能力较强的原因之一;而另外四家江阴银行、张家港行、紫金银行、苏州银行,净息差分别为1.74%、1.61%、1.49%、1.41%,基本在行业平均水准。
而南京银行则素有“债券之王”之称,与很多主要依赖利息净收入的银行不同,其投资活动等带来的非利息净收入在南京银行的营收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受净息差的拖累较小。2024年前三季度,南京银行共实现营业收入 385.58 亿元,其中利息净收入 196.14 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 1.36%,在营业收入中占比 50.87%;实现非利息净收入 189.44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19.84%,在营业收入中占比 49.13%。可见南京银行的营收逆势增长主要靠非利息净收入拉动。
不过,营收方面较为暗淡的整体表现,却并未传导至净利润。今年三季度,9家银行中有7家实现了净利润同比正增长。
其中,常熟银行增长最为强劲,净利润同比增幅高达16.26%,不过其规模相对仍然较小,第三季度净利润为12.41亿元。而两家头部银行江苏银行和南京银行,则紧跟其后,分别取得了10.08%、10.02%的同比增长,第三季度净利润分别达到95.04亿元、50.68亿元。
排在第四位的苏州银行,虽然也取得了8.73%的同比增长,净利润达到12.27亿元,但由于不及常熟银行更为强势的增长势头,在净利润这一关键指标上已经被后者反超。
余下5家银行,三季度净利润均低于10亿元,与头部银行相差较大。其中,张家港行、苏农银行分别为5.4亿元、5.07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1.39%、5.21%,紫金银行、无锡银行、江阴银行分别为4.4亿元、4.34亿元、4.02亿元,同比增幅则分别为-7.96%、-2.56%、0.7%。
03
资产质量PK:整体表现稳健,8家拨备率下降,头部频领罚单
资产质量方面,9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升有降,整体未出现显著趋势性变化。
其中,江苏银行、苏州银行、苏农银行等3家银行,三季度末不良贷款率均与年初持平,分别为0.89%、0.84%、0.91%。
南京银行、无锡银行、张家港行、江阴银行等4家均有所下降,三季度末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83%、0.78%、0.93%、0.90%,分别较年初下降0.07、0.01、0.01、0.08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的仅2家银行,常熟银行由年初的0.75%升至三季度末的0.77%,而紫金银行则由年初的1.16%升至三季度末的1.30%,无论是上升幅度还是不良率绝对值,均为9家银行中最高。
紧接着再看拨备覆盖率。拨备是为了应对不良,是反映银行抵御潜在信用损失的重要指标。在这方面,常熟银行以528.40%的拨备覆盖率遥遥领先,远超其他银行,显示出在风险准备金计提上的审慎态度。江苏银行、南京银行覆盖率均超过300%,苏州银行、无锡银行、张家港行、苏农银行、江阴银行覆盖率则均超过400%。而垫底的紫金银行拨备覆盖率则仅为215.10%,与其他银行拉开明显距离。
此外,从利润表的角度来看,拨备是银行利润表的减项,直接影响着当期利润,因此,拨备覆盖率变化同时也是考察银行净利润含金量的重要指标。三季报显示,9家银行中有8家的拨备覆盖率都出现了下滑。
比如,常熟银行虽然三季度末拨备覆盖率高达528.40%,但较年初仍然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而江苏银行由年初的389.53%下降38个百分点至三季度末的351.03%,南京银行由360.58%下降20个百分点至340.4%,苏州银行更是从522.77%下降至473.66%,下降幅度将近50个百分点。
调降拨备覆盖率为银行做厚当期利润腾挪了空间,9家银行在营收普遍乏力之下整体取得较为亮眼的净利润增长,某种程度而言也得益于此。这反映出在当前经济环境下,银行们在平衡风险防范与利润目标之间的艰难选择。
而在加强金融监管的大背景下,部分银行年内频遭行政处罚。
今年以来,江苏银行及相关人员累计罚款金额已经接近 500 万元。其中,1 月7日,因运营管控不到位、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淮安监管分局对江苏银行淮安分行共罚款 95 万元。紧接着1月30日,因违规发放房地产贷款、挪用贷款资金等问题,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镇江监管分局对江苏银行镇江分行进行行政处罚,罚款合计超 300 万元。
同样频遭处罚的还有南京银行。今年4月,南京银行宿迁分行因“固定资产、个人贷款贷款贷后管理不到位;流动资金贷款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不到位;违规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银行承兑汇票业务”被罚200万元。5月底,南京银行淮安分行因“票据业务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查不严;贷后管理不到位,贷款资金未按约定用途使用;虚增存贷款规模”三项违规共计罚款265万。
作为江苏省内唯二的两家万亿级城商行,江苏银行及南京银行频领罚单,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其在规模扩张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内控、合规等问题。而随着这两家区域重量级银行相继被纳入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其在内控合规方面有望进一步提升完善。
整体来看,江苏省GDP总值多年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广东,是全国唯二GDP达10万亿元量级的省份。雄厚的经济财政实力,为区域银行的业务开展提供了优渥土壤。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区域内9家A股上市银行仍然取得了相对较为亮眼的增长,展现出了经济大省区域银行业的经营韧性。但面对净息差下行的大环境以及行业内部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如何平衡好风险和利润,如何在传统的利差业务之外开辟新的增长点,仍需继续探索。
*声明:新经济观察团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构成任何建议。原创文章未获授权不得转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