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销量暴涨300万辆,合资车企哭晕在厕所!

闹仕说车 2025-02-10 14:50:09

最近和朋友们聊起车市的变化,大家都对比亚迪的惊人增速感到不可思议。三年时间,从40多万辆到超过300万辆,比亚迪的销量增长了7倍,成功跻身全球前十。这在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绝对是个前所未有的成就。与此同时,许多合资车品牌却在逐渐失去市场优势,被自主品牌抢占份额,甚至开始利润暴跌。明明4-5年前比亚迪还在“生死边缘”,怎么就突然实现了对合资品牌的“技术压制”?内行人的一句话让我茅塞顿开,原来核心原因是这些。

比亚迪的成功,首先要归功于其强大的电池技术。进军汽车领域以前,比亚迪就是搞电池的,后来更是喊出“凭借电池技术优势,在未来让发动机变成废铁”的豪言壮语。虽然当时没人把这句话当真,但事实证明他们赌对了。电池成本占电车成本的40%甚至更多,可以说是“得电池者得天下”。考虑到这个现实问题,合资车企肯定玩不赢它。别人连车带电池,成本可能要10万块;比亚迪可以卖7.9万,还有得赚。就这种差异性,谁能和它玩呢?

早在2006年,当全球电动车还处于实验阶段时,比亚迪就发布了首款电动汽车F3e。这款车在当时的标称续航就有300公里,最高时速更是高达150公里。要知道,那时候的主流电池还是镍氢电池,价格昂贵得离谱,每度电池市场价高达1000美金(车用)。结果比亚迪就开始玩铁电池了,还玩的很好。仅看这个底蕴,合资车企拿什么去玩呢?所以,也不怪丰田都放下身段,开始用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并和比亚迪合资成立造车公司了。这叫什么?叫打不过就加入!

其次,比亚迪的产业链优势太明显了。你可以说任何车企是组装厂,但就是不能说比亚迪是。因为他家采用全产业链模式,恨不得原材料都靠自己挖。也是因为这种掌控力,让他在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上,远远领先于其他品牌。以比亚迪秦plus为例,它的售价才7.98万元起步。有人算了一下,这辆车的物料成本大概在6.2万左右。而这还不包括研发成本、人员工资、生产、物流、营销和经销商的分成。就算加上这些,比亚迪依然能保持不亏本,你就说有多牛逼吧!

说到底,这就像一个绝顶高手一样,看着每一招平平无奇。但就这平平无奇的每一招,却能击败纵横江湖的“武林名宿”,想想都令人害怕。毕竟,这个绝顶高手还没出绝招,还没“亏本占市场”,结果大家都扛不住了。如果使出绝招,甚至开始玩“赔本赚吆喝”,大家就更没得玩了!不过就算只是如此,现在国内汽车的价格,也被比亚迪卷得越来越低了。

以丰田为例,在没有比亚迪的美国市场,卡罗拉的价格几乎是中国的两倍。是它在中国不想赚钱吗?并不是!而是真的保持高定价赚不到,且压力太大了。大众汽车也是一个故事。他家的id系列恨不得只有德国售价的三分之一了,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比亚迪在内的这些对手太强了,没有办法!

最后,就是合资车企的反应太迟缓了。比亚迪强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合资车企也不太争气,反应太迟缓了。用我在业内朋友的话来说就是:时至如今了,他们还想着全球市场的一致性,不肯开发“中国市场的特供车型”,不肯给冰箱彩电大沙发。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高级配置,只有超豪华车上面才配拥有,不能乱了辈份。更无奈的是,比亚迪这样的巨头和国内的造车新势力,看到一个新的趋势出现了,可以早上开会,下午立刻跟进。但合资车企内部光讨论就要几个月的时间,等到立项开始研发,到最后投产,黄花菜都凉了。就这种效率,真的很难和比亚迪这样的公司竞争。

总而言之,或许在很多人看来,比亚迪的成功靠的是“运气”,靠的是国家对电车的支持。然而,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根本不是如此。比亚迪的成功是技术积累、产业链优势和市场反应速度的综合结果。合资车企的反应迟缓和战略失误,进一步放大了比亚迪的优势。未来,电动车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自主品牌的崛起已成定局。比亚迪的成功模式为其他自主品牌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未来的汽车市场,谁能笑到最后,还得看硬实力。

0 阅读:3
闹仕说车

闹仕说车

闹仕说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