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车热潮背后的无奈:车企的“短期行为”?

闹仕说车 2025-02-10 14:50:46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马路上的增程车越来越多了?零跑、阿维塔、甚至连小鹏、小米都开始决定搞增程了,仿佛一夜之间大家都奔向了这条路。而真正坚持纯电的国产品牌,貌似只剩下了蔚来和极氪两个“孤独斗士”。这让我不禁想问:这股增程热潮,真的是正确的方向吗?会不会有一天我们回过头来看,发现其实走了一段弯路,被特斯拉这样的品牌占了先机?提到这个问题,很多人可能觉得我在杞人忧天。毕竟“可油可电”,最符合现在的市场需求,何乐而不为呢?然而现实很残酷,事实上看,在整个新能源车的市场中:纯电的占比最高,其次是插混,最后才是增程。这可不是随便说说,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纯电车型的销量是255.3万辆,插电式混动车型的销量是192.2万辆,两者相加占了90%的市场份额。而增程式电动车的销量是多少呢?上半年只有46.9 万辆,大约是插混车型的四分之一,离纯电动车的销量就更远了。

听上去有点意外,市场份额这么小,为什么大家还要扎堆进入呢?深入分析背后的原因,会发现很多车企也是出于无奈。说难听点就是,搞这个方向,能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结果,而且竞争烈度没那么高。毕竟,增程式电动车的技术相对简单,既没有复杂的变速箱系统,也不像插混那样有多层级的动力切换。只要是个车企,都能尝试制造这种车型。因此,我们看到了深蓝的加入,零跑的崛起,哪吒的奋力一搏,都是从增程开始的。包括现在风头正劲的理想汽车,当初也是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选择了增程路线,实现了突破。

但纯电和插混就不同了。要进入这些市场,车企都要问自己:能撼动比亚迪的统治地位和特斯拉的领先优势吗?似乎太难太难!当然,更重要的问题还在于,选择增程更容易实现智能化。因为这点,就更加不得不选增程了!毕竟,除去这点,新势力车企在其他方面并没有太大优势,全靠冰箱彩电大沙发,智能驾驶顶呱呱了。这可不是我在“瞎掰扯”,因为但凡研究一圈车市,就能得出一个结论:靠谱的智驾技术,只在增程和纯电车上能看到——油车和插混上基本不行。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和动力结构有关。简单点说就是,“智能驾驶”依赖精准的控制和响应,这是电机的先天优势。但放在插混和纯油车上看,就很麻烦了。毕竟,变速箱的精准度拍马都赶不上电机,及时性就更差了…考虑到这个问题,大家更要“一条路走到黑”!

那这么干,会是国产新能源车的弯路吗?我的答案是:很有可能!不是对增程车有意见,或者歧视这种技术,而是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增程车是真不行。论油耗和动力表现,增程车比不上插混车型;论能耗和充电效率,又赶不上纯电动车…换句话说,插混车型在努力降低油耗,提升动力性能;纯电动车在优化能耗表现,推进车身轻量化和电池技术。而增程呢?反正我给你油箱了,给你个不小的电池了,就不要奢求太多。往这个方向继续发展,能有多大意义呢?

更糟糕的是,增程车还背负着“过渡产品”的标签。从政策方向来看,全球各大国家和地区的环保法规越来越严格,推动的是纯电动车的普及,燃油的使用注定会逐步被淘汰。而增程车的油耗并不低,这让它在未来的市场中的不确定性也更高。所以,很多车企选择增程路线,表面上看是为了兼顾市场需求和技术实现的平衡。但实际上,只是在规避纯电路线的高投入和高风险罢了…

总的来说,增程车的火热更像是一种短期的市场行为,而不是未来的技术方向。如果我们把过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增程车上,无异于在弯路上越走越远…因此,还是希望各大车企都争点气,多把精力放在纯电或者插混身上。多思考下固态电池的研发,电池能耗的降低,以及如何用插混征服国际市场…而不是抢国内这“一亩三分地”。这才是我们应该走的“王者之路”,不是吗?

综上所述,增程车的火热现象背后,更多是车企在技术和资金上的无奈选择,而非市场的真正需求。尽管增程车在智能化上有一定优势,但在油耗、动力和能耗表现上均不如插混和纯电车型,技术上存在明显短板。全球环保法规的趋严,使得增程车的未来市场前景不明朗,车企需考虑长期技术方向。建议车企将更多资源投入到纯电和插混技术上,关注固态电池研发和能耗优化,而非在增程车上浪费资源。车企应更多思考如何通过插混技术征服国际市场,而非在国内市场的增程车上浪费资源。希望各大车企都争点气,多把精力放在纯电或者插混身上,走上真正的“王者之路”。

0 阅读:35
闹仕说车

闹仕说车

闹仕说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