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云淡,岁在初冬,
老詹随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考察团赴赣考察。
考察之余,到革命老区参观学习。

井冈山归来,很是感慨,
撰写一短文,贴上微博:
参观井冈山,颇为感动。
为毛泽东朱德等一大批革命先烈的精神和意志所感动!
遥想当年,红米南瓜,勉强裹腹。破衣草鞋,难以蔽体。
敌兵压境,重重围剿……
如此境遇下,红军官兵矢志不移,激情昂扬!
倘若没有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如何能坚持下来?实在令人感动!
博文发出以后,引起读者反响,
有深表同意的,也有提出疑问的。
一网友留言发问:
假如毛泽东不上井冈山,在国民党那儿干,
不会比蒋介石地位低多少。
朱德在国民党部队是大官,
周恩来是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
这么多红军官兵,为何要冒着生命危险,在井冈山坚持武装斗争呢?
此一问题,发人深思。
凡到红区根据地参观,
大都会产生类似疑问。
井冈山之谜,答案何在呢?
一路上,与同行考察的委员们讨论、交流,
向当地领导和纪念馆工作人员请教、学习。
大家一致看法是,
人,总还是要有点精神的,也总是会有所追求的。
当年能够在井冈山坚持斗争的革命先烈们,
正因为有坚强的革命意志,高远的理想追求,
坚信革命一定能够胜利,
才能在那么恶劣的条件下毫不动摇,坚持到底。
以上看法,虽然不无道理,
但是,总觉得是就事论事,
讲的是大道理,难以服人。
几天后,来到此行最后一站,瑞金。
夜里回到宾馆,看到桌上放有《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
随手拿起,翻开目录:
《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一篇篇文章,题目很吸引人,
要回答的,不正是几天来我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疑问吗?
于是,开了台灯,坐在桌前,细细品读。
在《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毛泽东写道:
“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
接着写道:“有些同志在困难和危急的时候,往往怀疑这样的红色政权的存在,而发生悲观的情绪。这是没有找出这种红色政权所在发生和存在的正确的解释的缘故。我们只须知道中国白色政权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不断的,则红色政权的发生、存在并且日益发展,便是无疑的了。”
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毛如此分析:
“……如果我们认识了以上这些矛盾,就知道中国是处在怎样一种皇皇不可终日的局面之下,处在怎样一种混乱状况之下。就知道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是怎样不可避免,而且是很快会要到来。中国是全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星火燎原’的话,正是时局发展的适当描写。”
……
毛的文章,层层剥笋,
条分缕析,非常深刻!
不由心生感慨!
在那样一个资讯并不发达的年代,
年仅三十多岁的毛泽东,
竟然能够把纷纭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分析得那么深刻,那么透彻,
对中国武装斗争的前景与对策,指点那般清楚,那样明晰!
如此卓越睿智、出类拔萃者,
历数中华数百年,堪与比肩者,能有几人!
突然间,似乎有所顿悟!
我们所苦苦追寻的答案,不正在这里吗?
红军官兵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一批卓越超群的领袖人物!
一个团体,一个军队,一个政党,
总是由领袖人物、中坚骨干、基本群众三部分人组成。
而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领袖人物。
只要他们素质足够优秀,头脑足够清醒,立场足够坚定,
并且,有足够的能力和智慧,
说服和团结队伍中的中坚骨干,也建立起同样的信念,
保持同样清醒的头脑,
进而带动千千万万基本群众,让他们明白,
自己到底是在干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干,
究竟应该怎样干,才能取得最后胜利。
那么,这个团体,这个军队,这个政党,
就会沿着一个共同的目标,
坚韧不拔,矢志不移地走下去!
真是这个道理吗?
当然是这个道理!
为什么同样是井冈山农民,
跟着绿林头目王佐和袁文才干,
只能是打打打杀杀的山中土匪,
而跟着毛泽东和朱德,就成了意志坚定的红军官兵?
关键的关键,
在于群众到底跟着谁干,
由谁来统领!

由此联想开来,岂但战争时期如此呢,
和平建设时期,领袖人物的素质、水平和品德,
不也与一个政党和国家的成败兴衰息息相关吗?
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封建社会相当漫长,
一向缺少民主传统,
广大民众随时需要“伟人指引”的国度。
正因此,
领导者一切为了人民,
老百姓就能安居乐业。
反过来呢,
也是一样。
纵观中国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
不是一次又一次向我们演绎和证明这个道理吗?
思考至此,不禁有些兴奋。
抬腕看表,已是凌晨一点。
清早起来,就要离开瑞金。
一边收拾行李,一边将桌上之书,悉数纳入囊中。
匆匆赶至前台,按着书上标价,
掏出人民币81元,
将《毛泽东选集》四卷,全部买下。
此时,委员们已坐在车上,
见我匆匆赶来,有人问道,
老詹呀,买了什么好东西,
竟然把你高兴成这个样子?
我说,一件宝贝。
非常珍贵,
此行的最好纪念。
(写于 2010年11月,井冈山考察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