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焚书是烧尽了天下典籍?其实并不是,焚的书是有针对性的

楚风文史 2023-11-19 06:14:02
前言

秦始皇这个在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他究竟是一个开明的君主,还是千古第一暴君?“焚书坑儒”难道不是他暴政的铁证吗?

然而,当我们深入考究历史,就会发现事实远非表面那么简单。秦始皇焚书,其实并未彻底焚毁典籍;所谓坑儒,其实是清除江湖术士。如果抛开后世臆想的色彩,秦始皇如何,实则一个值得重新审视的问题。

一、春秋战国,法家崛起

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正值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分裂时期的春秋战国时代。在这漫长的几百年里,周天子的权威日益衰微,各诸侯国明争暗斗,这是一个腥风血雨的纷乱年代。

春秋时期,诸侯国纷纷崛起,周天子实际上只剩下了名义上的权力。周襄王时期,各国开始互相兼并,进入战国时代。燕国、赵国、魏国、韩国统称四晋,与秦国、楚国、齐国并称战国七雄,其他小国则被迫投靠大国。在长达数百年的混战中,各国进行了残酷的生存竞争。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了冲击。作为新的思想力量崛起的法家否定了传统伦理道德,提出了“以法治国”的理念。法家的创始人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日盛,逐渐强大起来。到了秦始皇时期,秦国终于完成了对六国的征服统一,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思想面临考验。商鞅提出重法轻德、去宗法的理念,主张用严酷的法律约束人民。他在秦国进行了变法,废除了世卿和骑士阶级,推行按功授爵的制度,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这使秦国国力大增,最终吞并六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

在秦朝政权中,法家思想无疑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在秦始皇看来,传统的儒家经典如《诗经》、《尚书》等对法家统治构成威胁。为了巩固法家在思想领域的统治,焚书就成为了必要的手段。

秦朝建立后,法家思想成为国家典章,其严酷的法制和重农抑商的方针,都与儒家提倡的仁政和重商思想相左。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需要一个统一的思想体系,于是决心铲除儒家经典,防止其影响法家统治的合法性。这成为焚书的政治背景。

二、针对性焚书并非销毁全部典籍

公元前213年,在丞相李斯的建议下,秦始皇下令焚毁全国各地民间所藏的诗书和典籍。这一焚书运动,确实给中国古代文化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损失。

李斯是一个儒生出身的政治家,他认为儒家典籍的存在会影响法家思想的纯正性和统治的合法性。于是他极力主张焚书,秦始皇也接受了他的建议。这场历时一个月的焚书运动,对中国文化造成了巨大破坏。

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秦始皇的焚书就是要抹杀中华文明。事实上,这次焚书是有针对性的。秦始皇下令特别焚烧儒家典籍,而实用类的典籍如农业、医药等书籍并未被焚毁。此外,李斯还留有备份典籍,并未销毁全部。

秦始皇焚书的对象,仅限于讲述历史故事、传授道德规范的儒家典籍,一些实用的技术书籍并未被焚烧。李斯也保留了备用本,以备查阅参考。所以并非彻底灭绝中华文明。这从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秦始皇的目的主要是政治目的,而非完全摧毁文化。

所以,秦始皇的焚书不能视为完全抹杀文化知识,而主要是出于加强法家思想统治,打压儒家学说的政治目的。对一个刚统一天下的君主来说,这样的作为可以理解,虽然手段过分残忍。

综上所述,秦始皇焚书并非全面焚烧,而是有选择性地焚烧儒家典籍,目的是巩固法家统治地位。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尽管手段激进,但出于政治考量也可以理解。

三、所谓坑儒其实是清除江湖术士

除了焚书之外,秦始皇还实施了所谓的“坑儒”。后世经常合并来说“焚书坑儒”,殊不知这两个事件本质上没有直接关系。

所谓坑儒,指的是秦始皇下令捕杀了几十人的术士。这些被杀的术士,并非儒生,而是一些游手好闲、行骗术数的江湖术士。秦朝崇尚法家思想,认为他们的行为有损国家法纪。

而之所以被称为“坑儒”,也是出于后世抹黑秦始皇的需要。后来儒家成为主流思想,儒家学者为了极力贬低法家和秦始皇,故意混为一谈,造成了坑儒的误传。

坑儒这个说法,明显是后世文人使用的结果。儒生与秦朝的法家思想截然不同,秦始皇没有理由要大规模杀害儒生。所谓坑儒完全是为了形容秦始皇残暴而虚构的。

事实上,秦始皇坑的是行骗为生的术士,而非真正传播儒学的儒生。这与焚书也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事件。将两者混为一谈,是后世对秦始皇的信息误读与对法家思想的刻意贬低。

综上所述,所谓坑儒其实是清除江湖术士,与焚书无关,也未真正伤及儒生。这充分表明“焚书坑儒”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四、秦始皇其人亦非暴君

焚书坑儒的传说,使很多人视秦始皇为中国历史上的暴君。然而,当我们抛开这层夸大其词的描写审视历史,就会发现,秦始皇并非是行为残忍的暴君。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没有像其他帝王那样诛杀功臣。王翦、李斯等大臣至死都官居高位,这在其他朝代是极为罕见的。秦始皇也没有因焚书坑儒而大肆屠杀儒生。

可以说,秦始皇作为第一个皇帝,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使分裂的中华大地重新统一,这在当时是非常必要的。他采取强硬手段也是出于巩固统一的需要。而“焚书坑儒”这些传说,后世则夸大其辞,以抹黑秦始皇和法家思想。

秦始皇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使中国由诸侯封建制进入了君主专制时代。他的许多做法出于这个转型期的需要。焚书坑儒则被后世夸大为暴政,这与历史事实不符。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简单以“暴君”的印象看待秦始皇。公正地说,他既有功于大一统,也有其过于强硬的统治手段。但把他看成千古一数的暴君,则忽略了历史的复杂性。“焚书坑儒”也不是那般不可饶恕的野蛮行径,需要我们在历史观上有理解。

结合秦始皇的历史背景和所处时代环境来看,他并不应被打上“暴君”的标签。焚书坑儒也非后世所想的那样单纯残忍。我们需要排除偏见,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

结语

历史并非非黑即白,秦始皇也不应被简单地定型为“暴君”。我们在审视历史的时候,需要摆脱先入为主的印象,把人物和事件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中去理解,这样才能达到对历史的公正认识。

0 阅读:4

楚风文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