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一世英名,为何没提前培养豪格?争储之战让他历历在目

楚风文史 2024-06-16 06:31:16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皇太极,清朝开国之君,以其卓越的智慧和谋略名垂青史。然而,他却未能提前培养其长子豪格,为何如此?

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考量和隐情?皇太极在位时,英名远扬,治国有方,但为何在储君培养上却留下了如此大的隐患?

争储之战的阴影是否早已在他的心中埋下了深深的烙印?这一切究竟是历史的必然,还是个人的失策?

"褚英之死"——努尔哈赤时期的储君争斗

虽说努尔哈赤是后金王朝的开国皇帝,但在他的统治初期,却面临着一场持久的储君之争。

作为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在早期的战功赫赫,深受父亲信任,被视为继位的不二人选。但随着兄弟们在战场上声名鹊起,齐名的军功也让他们对褚英的"储君"地位产生了怨恨和不满。

更有甚者,那五大臣额亦都、费英东、何和礼、安费扬古和扈尔汉,虽然早在努尔哈赤创业时就追随左右,但他们也觉得褚英独揽大权,削弱了自己的影响力。

于是,这些老臣们索性与褚英的兄弟们联手,企图共同推翻褚英的地位。面对这种两面夹击,褚英也丝毫不敢松懈,趁着父亲还在世时,便开始着手剥夺那些威胁自己的人的财富和权力。

矛盾不断升级,终于让努尔哈赤不得不做出选择——选择支持储君还是支持这帮势力强大的老臣及其背后的兄弟势力。

为了后金的根基,努尔哈赤不得不狠下心,将自己亲手培养的长子褚英废黜。但这并非轻易之举,努尔哈赤并不愿意完全割弃褚英,只是想让他悔改,与其他人和解。

可褚英却头铁得很,根本不肯妥协。最终,在努尔哈赤出征时,褚英竟然企图通过诅咒等手段祸害自己的父亲和兄弟们,这才彻底激怒了努尔哈赤,被迫将其处死。

这样一场波澜壮阔的储君之争,不仅造成了皇族内部的撕裂,更让后金王朝在统治初期就陷入了危机。

努尔哈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才维护住了统治的基础,但这种惨痛的经历,也深深影响了之后皇太极的储君政策。

"代善的悲剧"——储君地位的弱化

尽管褚英的覆灭让努尔哈赤吸取了教训,但他显然还是没有放弃培养储君的想法。于是,次子代善很快被选定为新的储君人选。

与褚英不同,代善在军功和人缘方面都不遑多让,这让努尔哈赤对他寄予了厚望。为了避免再次发生激烈的内斗,代善也格外谨慎,一方面礼遇老臣,一方面与兄弟们也关系良好。

在后金建立后,代善更被封为大贝勒,成为地位仅次于努尔哈赤的重要人物。然而,当代善的储君地位逐渐稳固后,他却开始逐渐骄傲自满,甚至有些轻视努尔哈赤的权威。

比如在一次出征中,代善竟然袖手旁观,不配合作战计划,几乎让部下陷入危险。这显然已经触怒了努尔哈赤,让他开始对这个儿子产生警惕。

接下来,代善又因为私通妃嫔的丑闻而被举报,虽然最终只是处置了他的同党,但努尔哈赤显然已经对此颇有不满。

当更多负面消息开始传出时,努尔哈赤终于下定决心,要彻底削弱代善的权力。令人唏嘘的是,经历了努尔哈赤时期的悲剧后,代善竟然还是重蹈覆辙,最终也难逃被废的命运。

这不禁让人感叹,后金王朝在建立之初,储君地位竟然如此脆弱,连最亲密的皇子也很难在这个位置上坐稳脚跟。

"皇太极的谨慎" ——储君地位的虚化

代善的覆灭,让皇太极对储君问题更加谨慎。毕竟,他亲身参与了努尔哈赤时期对抗褚英的行动,对这些内斗的厉害已有身受。即便登上大统后,皇太极也没有急于确立下一任储君。

相反,皇太极采取了一种更加稳妥的策略。一方面,他放低了自己的姿态,和其他贝勒们一起共同执政,虽然自己是大汗,但在会议上也得与众人并坐。

另一方面,他又通过设立议政王会议制度,使得贵族们都能参与决策,进一步稀释了八王们的权力。

这也是皇太极的一种权力博弈手段。一方面可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也能防止任何一个人或势力过于强大,从而威胁到自己的权威。

当然,这种稳妥策略也有弊端—— 对于儿子豪格,皇太极始终没有明确的继承计划。尽管从表现来看,皇太极似乎更加偏爱儿子海兰珠的孩子,给予了特殊的恩赏。但不幸的是,这个孩子命途多舛,很快就夭折了。

至于豪格和多尔衮,虽然地位崇高,但皇太极似乎也不愿意明确立储。究其原因,皇太极应该深知,轻举妄动很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内讧,从而打乱自己谋求中原的大计。

毕竟,后金的八旗力量很难完全统一,各旗旗主的话语权都很大,一旦立储就必然会让特定旗主势力凌驾于其他人之上,这也会引发新的矛盾。

于是,在皇太极的统治时期,储君地位反而被逐步弱化。与其让自己的亲生儿子陷入危险的旋涡,不如等到中原大业完成之后,再确定继承人。

但这种虚化的储君机制,也为日后豪格和多尔衮的冲突埋下了导火索。

"豪格之死" ——皇太极突然去世引发的悲剧

然而,皇太极的谨慎最终还是失算了。他自己突然暴毙,年仅五十二岁就离世,这让本来还耐心等待的豪格和多尔衮,陷入了一场无休止的争夺。

豪格作为长子,在军事才能上绝不逊色于多尔衮,而且还掌握着户部大权。多尔衮,虽然在武艺上可能略逊一筹,但在吏部掌控下,也积累了不少政治资本。

在皇太极生前,虽然两人曾经一度因为触犯禁令而被贬为郡王,但皇太极仍然对他们寄予厚望,想让他们互相照应,最终确立一个稳定的继承人。只是,这一计划却因为皇太极的英年早逝而付诸东流。

豪格和多尔衮一时之间既无法达成共识,也不愿意服从于对方。两人激烈对抗,朝野上下也很快被卷入了这场权力旋涡。

最终,豪格悲剧性地遭到弑杀,这场内战不仅让后金王朝陷入前所未有的动荡,也成为后来清朝统一的一大阻碍。回顾整个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后金王朝从创立到鼎盛,储君之争几乎从未间断过。

从努尔哈赤时期的褚英,到代善,再到皇太极的豪格,一代又一代的皇子为了登上这个位置,不惜与父兄拼杀。这也给后金的统治蒙上了一层阴影,也让这个年轻政权始终无法摆脱内耗的困扰。

结语

后金王朝的储君之争,可以说是一桩桩悲剧性的家国难题。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一代又一代的君主都曾为此焦虑不已。

这种内耗不仅拖慢了后金统一中原的步伐,也为日后清朝的兴起埋下了隐患。究竟是制度的弊端还是人性的扭曲,让这个年轻的王朝难以摆脱这种宿命。

1 阅读:10

楚风文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