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弘扬和传承地名文化,讲好地名故事,让群众留住乡愁记忆。日前,武侯区民政局联合簇桥街道办事处、龙井社区居民委员会、龙井社区经济合作联合社在龙井文化记忆馆开展了一场名为“”地名文化进景区活动。通过专题宣讲、游园活动、设计特色文创产品等方式,让地名文化走进群众、深入人心。
据了解,“簇桥”是武侯区一个历史悠久的街道,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而簇桥二字的得名是与古代重要的工业生产桑蚕养殖分不开。自秦汉以来,成都平原养蚕丝织业发达。而簇桥周围盛产蚕丝,而“簇”字正是供蚕吐丝作茧的用具。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bb490132a07a6463ccf948c39df6f00.png)
在活动现场我们看到,这里不仅有许多有关簇桥历史的图片,资料,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知识蕴藏在里面,其中很多都是前来参加活动的市民朋友们第一次了解到。
据龙井社区的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成都古代的商业基本是围绕十二月市展开的,其中比较出名的就有三月蚕市,根据汉代的成都地图所事,锦官城就设置在西南门,也就是现在的簇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2fc6c63ac542dabf9d94bdda1bd82a2.pn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0d6ee7d20f26a549a51020d7139d91c.png)
据了解,秦汉时期,人们取区域内大河上的竹索桥名“笮桥”为地名;区域因植桑、养蚕和丝绸生产交易而闻名,东汉时期,这里就有“小成都”之称。唐宋时期,区域内形成专营桑蚕、丝绸的交易大市,人们因此将“笮桥”又称为“蔟桥”(也称“茧桥”)。明惠帝建文年间,笮桥改建为5孔石拱桥,取繁荣集聚之意,场镇和桥名均改“蔟”为“簇”,称“簇锦桥”简称“簇桥”自此簇桥这个地名便延续至今。历史上,簇桥不仅是古时成都西通康藏、南接滇缅的重要通道,也是南丝绸之路的第一驿站。而这里也真真正正的有那么一座桥。
据龙井文化记忆馆的工作人员介绍,康熙初年,当地民众在簇桥地区修了一座石拱桥,取名“望锦桥”,也是印证了簇桥桑蚕丝绸业的繁盛。今天簇桥街道,望锦西街等含有“望锦”二字的地名,均得名于此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558ba3a56aef7d7197b486fba77eeda.jpg)
(图据武侯地志办)
在现场我们看到,二楼展厅的中央,一张巨幅的簇桥版《清明上河图》引发了大家的兴趣。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c47a1eed9054522afab3c7945f22317.png)
“我家就在这里”前来参加活动的簇桥老居民郑婆婆激动地指着展厅里的簇桥版《清明上河图》说到。
作为南丝绸之路的起点,昔日的簇桥汇集了全国各地的商人,多个省份地方在此建设了会馆,多种文化在此融汇发展。簇桥版《清明上河图》就是再现了古时簇桥繁华的景象以及当时丝绸文化的繁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ee7294c3668f6999013ec52f922e6b0.jpg)
(西南丝绸之路简图 图片来源:武侯发布)
武侯区民政局近年来,高度重视地名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积极探索各种方式挖掘和传承地名文化的普及和发展。在活动现场,武侯区民政局为此次活动,特别推出了以“簇桥八景”为主题的丝巾文创产品。
武侯区民政局工作人员记者,通过这些带有地域特色的丝巾,他们希望将地名文化植根于群众心中,增强群众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获得感和归属感。让每一条丝巾不仅成为生活中的实用饰品,更是文化传承的象征,使地名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的活力。
据悉,未来武侯区民政局还将继续深入推进地名文化“五进”活动,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引导辖区群众参与地名信息的采集、保护和利用,共同传承发扬地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