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取名《神农本草经》并非出自上古神农氏之手,而是成书于秦汉时期,作者不明,因崇古以神农命名,《神农本草经》是对秦汉时期之前药物学经验成果搜集、总结、整理而成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神农本草经》该书构建了中药品质、中药分类、药性理论、七情配伍、中药应用五大体系框架,是中药学术之源和奠基之作。
一、中药品质
1、基原
具有亲缘关系的药物,在性能功用方面既有其相似处,又有其不同点。如“竹叶,味苦,平。主咳逆上气,溢筋急,恶疡,杀小虫;根:作汤,益气,补虚,下气;汁,治风,痹;实,通神明,轻身,益气。”明确药物的亲缘关系,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2、产地
《本经》说:药有“土地所出”。系指药物的分布生长都有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即药物的道地性。历代医家高度认同,极力推崇。
3、采制
《本经》曰:药有“阴干曝干,采造时月生熟。”论述了药材采集(采造时月)、加工(阴干曝干)和炮制(生熟)等与药材品质的关系。
4、贮藏
《本经》说:药有“陈新”。陈者久也,新者鲜也。说明药物采收后存在着新鲜使用或是贮藏一段时间再使用二种方式。前者称为“鲜药”,后者称为“陈药”或“干药”。
二、中药分类体系
1、三品分类
载药365种,创立了中药三品分类法。即“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种,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这种分类方法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权威的。
2、以病类药
《本经》提出了“以病类药”的基本构想。即“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痊蛊毒以毒药,痈肿疮瘤以疮药,风湿以风湿药,各随其所宜。”其中,寒(证)-热药、热(证)-寒药、饮食不消-吐下药、鬼痊蛊毒-毒药、痈肿疮瘤-疮药、风湿(病)-风湿药等,既是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又是按病(证)归类药物的基本思路。后者成为“诸病通用药”的肇端。
三、中药药性理论
1、四气
又称四性。《本经》说:药“有寒、热、温、凉四气”。宋•寇宗奭《本草衍义》认为,“凡称气者,即是香、臭之气,其寒、热、温、凉是性。”为避免误书,将“气”改为“性”,即“四气”又称“四性”,今多从之。
四气是与所治疗疾病寒温性质相对的一种药性。四气的运用,《本经》曰:“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即寒病用热药,热病用寒药,这是四气理论运用的基本大法,至今仍卓有成效地指导着中医中药的临床实践。
2、五味
人类对于滋味的感觉是与生俱来的。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是通过口尝所获得的。《本经》曰:“药有酸、苦、甘、辛、咸五味。”系指药物治疗效应的性能之味,是从临床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它脱离或部分脱离了原始的滋味,成为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曰:“凡药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泄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泄,此五味之用也”。
3、有毒无毒
毒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毒,泛指药物,或药物的偏性。狭义的毒,系指药物对机体的伤害性。在现存本草文献中,最早提出药性“有毒无毒”者则首推《本经》。即上药“多服久服”,中药“斟酌其宜”,下药“不可久服”。特别对有毒药物的使用提出明确要求。即“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既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
四、七情配伍体系
《本经》把中药临床运用的情况总结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七个方面。
1、单行: 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
2、相须: 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3、相使: 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捕,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4、相畏: 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
5、相杀: 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6、相恶: 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7、相反: 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
五、中药应用体系构建
1、功效主治
《本经》在序列中,以“功效主治”为重点统领药物和疾病。如以“功效”为主对药物进行归类,从宏观角度整体把控三类药物的功效。如上药“轻身益气”,中药“遏病补虚”,下药“除寒热邪气,破积”等。首创药物三品分类法,开药物按功效分类之先河。以“主治”为主对疾病进行归类。列举了42种病名作为“大病之主”,强调根据疾病及其变化有针对性使用药物。
2、应用原则
①辨证用药原则。《本经》曰:“欲治病,先察其源,候其病机”。大凡治病,必须先察患病之源由,明确疾病之机理,再有针对性地选择用药,体现了辨证用药的思想。又曰:“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即根据疾病的寒温属性,相机选用寒药或热药,逆病情而治。
②分层用药原则。《本经》把365种药物分为上、中、下三类,并根据各类药物的效用和毒性不同制定了用药方案。如上药“多服久服”,中药“斟酌其宜”,下药“不可久服”。
③时间用药原则。如“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本经》根据疾病的不同部位,对服药时间作出了“食前、食后、在旦、在夜”的明确规定,强调时间用药对治疗的影响。
④早治早用药原则。《本经》指出:“凡欲治病,……五脏未虚,六府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强调治病应把握疾病的发展趋势,对疾病预后作出正确评判。在此基础上,务必早治疗早用药。体现了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先进治病用药理念,实属难能可贵。
(3)用量用法。
剂量是关系到临床安全、有效用药的一个十分严谨和严肃的问题,若剂量设置过小,可能达不到临床预期;剂量设置过大,可能带来不必要的医疗风险。《本草经集注》曰:“凡此之类,皆须量宜”,可谓入木三分,深得肯綮。关键是要把握一定的“度”。即严格控制剂量,应遵循“小量渐增”与“中病即止”的用药原则,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
参考资料:
[1]周祯祥,张廷模,闵志强,李晶晶,汪琼,杨敏.论《神农本草经》对中药学的贡献[J].中药与临床,2020,11(03):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