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战役(2):胜利的背后,太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公子毋庸近代说 2023-11-14 09:24:00

张灵甫的副官杨占春,曾经对同僚讲述——

张灵甫的夫人王玉龄问过张灵甫:你认为共军将领中谁能与你相比?

张灵甫回答:东北的林彪没有交过手,华东共军除了粟裕,自己没有对手!

这则轶事的真伪,现今已无从考证。

假若属实,则充分说明了张灵甫的嚣张和狂妄。仅仅指挥着3万余人的一个小小师长,他竟然自比统率整个东北野战军的林彪,和指挥整个华东野战军的粟裕。

接上篇文章,本篇继续讲述孟良崮战役胜利的背后,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1947年5月,山东战场,国民党25万大军兵分三路全线推进,欲“聚歼华东共军主力于沂蒙山区”。

隶属于汤恩伯兵团的整编第74师作为绝对主力,在师长张灵甫的率领下,于5月11日从垛庄出发,向华野总部坦埠出击。其先头部队在当天下午即与华东野战军9纵打响了激烈的遭遇战。

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获悉这一情报后,当机立断,临阵改变战役决心,由原定攻打右翼桂系第7军的整编第48师,改为打击中路突进的整编第74师。

原粟裕机要秘书鞠开,回顾孟良崮战役时说道:

“粟裕自己都认为,孟良崮战役是一个险仗,很危险的一仗。你想呀,我们要从几十万敌人当中把国民党号称五大主力之首的74师消灭,不是那么容易的。

而且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把他消灭,否则就将陷入被国民党其他援军反包围的窘境之中。搞得不好,你不仅吃不掉74师,相反,你还会被他中心开花,四面突击,反而被他们吃掉。”

原华东野战军1纵司令员叶飞之子叶小琦,这样讲述当时的战场态势:

“张灵甫那个时候,他的左翼是黄百韬的25师,右翼是李天霞的83师。实际上,张灵甫离他们并不远,离25师大概也就最多不会超过5公里。

离李天霞的这个83师也不远,所以说啊,从整个战役态势来看问题的话,张灵甫并没有形成一个孤军突进的孤立态势,最多只能说稍显突出。

后来的许多战史书籍,都喜欢把张灵甫写成率74师孤军冒进,这是不客观的,是不符合史实的。”

建国后,粟裕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在后来的若干材料中,把我军捕捉孟良崮战机,说成是整编74师孤军冒进,送上门来的。这种说法是不符合战场实际的,由于敌人拟对我实施中央突破,敌74师的态势势必稍形突出。

但在战役发起前,敌两翼部队距第74师仅4至6公里。

上述说法,可能是由于不了解我们创造和捕捉战机过程的缘故……”

粟裕认为,把整编第74师说成是孤军冒进,未免把敌人想得过于愚蠢了。

事实上,内战至此时已经历时8个多月,整编第74师虽在之前与华野几番恶战,有些折损,但尚无败绩。张灵甫个人的指挥造诣以及74师官兵的战斗力,对粟裕来说,绝对是一个难啃的硬核桃。

粟裕在回忆录中总结道:

“孟良崮战役,华野是以少胜多,而不是以多胜少。在局部兵力对比上,华野对74师的确形成了绝对的兵力优势,我们是5个纵队打他一个师。

但外围呢,我们是4个纵队却要负责阻击汤恩伯集团的10万援军。除了要挡住左右两翼的黄百韬和李天霞,中路更要挡住桂系钟纪的第7军。因为在钟纪的后面,还有源源不断围拢上来的其他国民党部队。”

粟裕秘书朱楹,回忆道:

“粟裕当时考虑,我们想要改变整个山东战场上的被动局面,就必须拿74师开刀,从74师下手。

当时我们敢打74师,有着这么几个原因。一个是,整编第74师作为蒋介石的嫡系主力,在装备和补给方面大大优于其他的国民党部队,又加上张灵甫为人嚣张狂妄,因此呢,其他国民党将领大多对他怨气很深。

特别是李天霞,为了和张灵甫争夺74师师长的位置,两个人的矛盾早就摆到了明面上。如果张灵甫被围,李天霞是决计不会去拼死救援他的。而作为杂牌的黄百韬,大概率也会和李天霞一样,表面上装装样子罢了。

第二个是,粟裕当时认为,强和弱是相对的,整编74师是强敌,但这支部队是重装机械化部队。在平原上,74师他很了不起,但是进入山区之后,地形对其不利,机动性就受到了限制,重装备不仅不能发挥威力,甚至还成为了拖累,整体的战斗力就被削弱了。

但是,当陕北中央知道了粟裕决心打当面最强之敌,整编第74师时,就连主席都感叹道:这个粟裕呀,他的胃口是越来越大了。”

据张灵甫的副官杨占春讲述:

张灵甫的第四任夫人王玉龄曾经问过张灵甫:你认为共军将领中谁能与你相比?

张灵甫轻松地答道:东北的林彪没有交过手,华东共军除了粟裕,自己没有对手!

这段问答如果属实,则充分说明了张灵甫的嚣张狂妄。他仅仅是一个统领3万余人的中将师长,竟然就敢自比统率整个东北野战军的林彪,和指挥整个华东野战军的粟裕,这足以证明张灵甫的桀骜不驯。

此时的张灵甫43岁,粟裕39岁,两个人年龄相差不大。张灵甫依仗着装备优势,此前在苏北战场上所向披靡。而粟裕也曾在苏中打了个七战七捷,两个人在各自阵营中的声望都是一路走高。

国防大学编研室研究员周秉青对记者讲述:

“自内战爆发后,张灵甫率领整编第74师出南京,从六合打到涟水,从淮南打到淮北,一直都在充当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急先锋。

两战涟水,粟裕吃了张灵甫的大亏,不仅打了败战,华野6纵还被74师俘虏了500多人。而即将到来的这次决战,将是华东野战军一雪前耻的生死较量。”

建国后曾任福州军区空军参谋长、原华东野战军6纵16师46团3营营长恽前程,谈到粟裕时,这样说道:

“他(粟裕)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立足战区这个位置,胸怀全局地去看问题,无论什么样的形势,他都能够看得清清楚楚,分析得明明白白。

他不是个唯上的人,往往当自己对战局的看法与中央不一致时,他都敢于提出来,甚至是一次两次,三番五次地把自己的意见向中央提出来。”

孟良崮战役前,粟裕手中握有华野10个纵队20万人马,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约为32000人。而外围的敌军则足足有着20余万兵力,粟裕的布局是以5个纵队,外加特种兵纵队围歼74师,另以4个纵队负责打援。

就连粟裕自己也觉得这是一个既有取胜把握,但又要冒极大风险的战略决策。

陈毅之子陈丹淮回忆:

“当时,我父亲形容这个打法为“虎口拔牙”,粟裕为此解释说,老虎的嘴巴并不是完全张开的,只要有那么一点缝隙,我们就要想办法硬楔进去。

就好像天桥耍把式的师傅,拉硬弓把敌人上下嘴唇撑开,从左右两颗牙齿中,把最中间的这颗牙齿,74师,从敌人的重兵集团当中剜出来,把它连根拔掉。

我父亲感叹,这是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啊!”

1947年4月11日,张灵甫率部向坦埠出击之前,他命令部队沿孟良崮西麓修造临时道路,方便整编第74师的车马辎重通过。

张灵甫的这一部署,被后来的“事后诸葛亮”们所诟病,称这一行动暴露了整编第74师的作战意图。

而事实上,孟良崮战役,粟裕早就已经从秘密渠道获知了汤恩伯兵团的整个行动部署,粟裕对对手的全盘计划已了然于心,急造公路所“暴露的军情”,其作用微乎其微。

垛庄,位于孟良崮西南方向五公里,是一个地势平坦的小村落,这里不仅是整编第74师的师部,它还是74师重炮部队的炮兵阵地,以及整个74师的军需存储基地。

张灵甫离开垛庄前,因为急造公路尚在修建中,所以,他让重炮部队在垛庄留守,除此之外,仅留下了一个团的兵力负责保护军需存储。

当时的张灵甫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个关乎他本人及整个74师命运的决定,将是他失败的开始。

从汤恩伯兵团的作战部署来看,张灵甫如此安排看似也有些道理。

整编第25师和整编第83师,分别负责张灵甫74师的左右两翼安全,这两支友军,李天霞的83师离垛庄最近,仅仅5公里。而黄百韬的25师离此也不过十公里之距。

张灵甫如此部署,本意是将自己的重炮部队和军需补给基地的安全交由83师和25师来保障,并且也在发给汤恩伯的电报中讲明。

然而,令张灵甫没有想到的是,李天霞和黄百韬却根本靠不住。

出发之前,张灵甫对于自己的整编第74师还是相当自负的。

就算留下了重炮部队,该师仍然携有步兵炮、山炮、迫击炮400多门,轻重机枪1400多挺,冲锋枪、卡宾枪7000多支,步枪万余支,机动车300余辆,骡马上千匹。

然而,这样一支重装机械化部队进入山区,其装备优势却大打折扣。在山间崎岖小道上,74师的车马辎重显得笨拙不堪,经常陷入坑中造成道路堵塞,无法发挥快速机动的特长。

对此,专门写过《山地战之研究》,并将此书呈送国防部的张灵甫心知肚明。

张灵甫曾经向陆军总司令顾祝同打过报告,申请调离沂蒙山区,想去平原地区作战。理由正是整编第74师的重装备不利于山地作战。

然而,顾祝同说了不算,他也要听命于国防部,听命于蒋介石。于是,张灵甫的申请被顾祝同转交上去以后,就被参谋总长陈诚搁置下来了。

为此,张灵甫曾对随军行动的第一绥靖区第二处处长,保密局特务毛森大吐苦水,满腹怨气地讲道:

“我是重装备部队,如在平原作战,炮火能发挥威力,陈粟就算三十万人都来打我,我亦能应付。现在迫我进入山区作战,等于牵大水牛上石头山,有人跟我过不去,一定要我死,我就死给他们看吧。”

不过,牢骚归牢骚,作为一名职业军人,命令还是必须服从的。

5月11日,汤恩伯命令:

以整编第74师为中心,整编第25师和整编第83师为其左右两翼,限令张灵甫于12日攻占坦埠。

张灵甫遂命令炮兵部队将随行的300余门步兵炮、山炮统统抛下,全师火速向坦埠攻击前进。至此,整编第74师的炮兵部队仅携带剩下的100多门迫击炮跟随步兵部队轻装疾进。

而奉命与74师一同行动的黄百韬的整编第25师、李天霞的整编第83师却动作迟缓,使得处于中路的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像支箭头一样的突然凸现,就由此刻开始,张灵甫部与友军的距离逐渐拉开了。

这恰好给了苦寻最佳战机的粟裕一个机会,粟裕立即以5个步兵纵队,1个特种兵纵队张网以待,在局部形成了5:1的绝对兵力优势,采用正面反击,分割两翼,再以另外4个纵队断敌退路、坚决阻援的战法,对整编74师形成了合围之势。

原华东野战军1纵司令员叶飞之子,叶小琦讲述:

“但是,你想要歼灭74师这样一支号称国民党头等主力的部队,粟裕还需要有一支强有力的队伍从敌人的整个密集中心地带穿插过去,把74师和国民党的其他部队彻底割裂开来。

所以,穿插就变成是很关键的一步棋,从那个围棋术语上来讲呢,这是一招胜负手。”

5月13日夜,粟裕一声令下,华东野战军各纵队星夜兼程赶赴预定作战位置。

华野1纵是担任主攻的部队之一,1纵历来擅长打穿插,素有“穿插王”之称。后来在淮海战役中,一夜穿插赶到窑湾,全歼黄百韬兵团第63军陈章部近两万人,就是叶飞1纵的大手笔。

原华东野战军1纵机炮连指导员姚永钦,回忆道:

“我们一个晚上跑140里路啊,这一般都比较少有的。我们平时一晚上就跑70里路,而且我们这次跑140里路呢,不是跑到一个地方去停下来,而且要跑到敌人的阵营里面去实行分割包围。”

在粟裕的作战方案中,1纵如同一把尖刀,负责切断张灵甫与黄百韬的联系,还必须阻击蒙阴整编第65师东援。

而在战役打响后,1纵还要担任从西向东的攻击任务,1纵所担负的任务可谓相当艰巨。

然而,5月13日夜,惊险的一幕发生了,就在华野1纵向预定位置急行军途中,在老鼠峪子,1纵竟然与张灵甫的部队碰上了。

建国后,原福建省委书记兼福州军区政治委员叶飞,回顾这段战史时说道:

“敌74师在山顶行军,我们在山脚行军,他们(74师)的位置高,我们是在山脚下的谷地里头,位置比较低。敌人居高临下,一旦接上火,那肯定是非吃大亏不可。

敌我双方的脚步声,甚至连说话的声音,彼此都听得见。他们只要开口询问,一问口令,我们就会立刻暴露。

然而,他们竟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而是和我们就这样一高一低的平行开进。

当时雾霭浓重,视线不清,这机会是稍纵即逝的,绝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犹豫。如果犹豫了,部队停下来,敌人就会发觉我们不是友军,火力一压,处境就十分危险。

战后,俘虏告诉我们,他们当时把我们误认为是整编第25师。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张灵甫麻痹大意,但可以肯定,在这场战役中,他就此错失了第一个可能扭转命运的机会。”

粟裕曾经说过,在孟良崮战役中,动用隐伏于鲁南的王必成的6纵,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棋。

这时候,先前寻不到战机,原本打算南下,佯攻陇南,直击苏北的6纵,这支远离孟良崮战场的部队,被派上了大用场。

6纵在司令员王必成的率领下,犹如神兵天降,出现在了整编第74师的大后方。

粟裕机要秘书鞠开讲道:

“张灵甫的74师和我们华野是结下大仇的,特别是和王必成的6纵。二战涟水时,6纵吃过他的亏。所以,王必成得到这么一个机会,那就不只是猛,那真是猛虎下山。”

华东野战军6纵的前身是新四军6师,是一支善打硬仗恶仗的主力部队。王必成外表看上去很斯文,却有着一个与外表极不相符的绰号“王老虎”,他带领的部队勇猛异常。

原华东野战军6纵作战科测绘参谋张宏献,回忆道:

“1946年10月,张灵甫率整编第74师一战涟水,与我们6纵首次交手,双方都领教了对手的厉害。

那一仗,虽然我们最终挡住了74师,没有让他们攻占涟水,但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们6纵在此前的作战中,几乎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战损。

过去,我们在苏中消灭敌人一个旅,伤亡四五百人就已经是重大损失了。而这次涟水一战,光我们6纵下面的一个旅,就伤亡了一千多人,我们就感觉到啊,这个74师,与别的国民党部队不太一样。

这个部队呢,他能够集中使用炮火,过去和我们交过手的其他国民党部队,他们的炮兵总是分散使用,而74师却是集中使用,集中射击。

进攻的时候,74师会集中炮兵打击一个要点,造成突破。防御的时候呢,他又会集中炮火进行拦阻射击,炮火一段一段地拦阻射击,让你攻不进去。”

原华东野战军4纵12师34团6连指导员张优,回忆道:

“直到现在,我仍对整编第74师印象深刻,清一色的美械装备,官兵都头戴墨绿色钢盔。士兵训练有素,战术动作纯熟,冲锋格外凶狠。

这个74师呀,比抗战中的日军还难打,他那个部队相当沉着,班排战术相当娴熟。一个排上来,每个班,队形怎么散开,一个兵和一个兵的间距有多远,那都是按着他们的战斗条令来进行的。

怎么运动,怎么前进,怎么迂回,怎么包抄,单兵的作战技能和战斗力都是很强的,和其他的国民党部队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1946年11月底,张灵甫率整编第74师卷土重来,二战涟水。他本人在南面指挥部队强攻,主力却出现在城西,出其不意,很快就突破了我们的多重防线,攻进城内。我们来不及撤走的战士以及轻重伤员,被74师一下子俘虏了500多人。

二战涟水,我们6纵和74师是结下深仇大恨的。”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前,粟裕派1纵、6纵、7纵南下鲁南、苏北,企图调动国民党军分兵回援。

后因主席没有批准这个作战方案,粟裕遂收兵回撤。然而,当时的6纵已经行进到了陇南,粟裕于是命令6纵就地隐伏。

王必成担心今后打张灵甫没有6纵的份,粟裕向他保证,打整编第74师,一定少不了你们6纵。

粟裕没有忘记他对王必成许下的承诺,在围歼74师的计划中,6纵将要执行一项关键任务,配合1纵和8纵抢占垛庄,切断整编第74师的退路,彻底封闭包围圈。

5月12日16时,一份陈毅、粟裕联名签署的电报发到了王必成手中,电报命令6纵昼夜兼程北上参战。

原华东野战军6纵司令员王必成,回忆道:

“一说打74师,大家的情绪马上就上来了,都想报两战涟水之仇。战士们行军走路也不喊累了,吃不上,睡不上,也不叫苦了。两天两夜的急行军啊,一天120华里,就一直走,根本没有休息。

行军的时候要快行,要急行,肚子饿了,前面打前站的人,就准备了一些花生米啊,黄豆啊,红薯啊,到了那就抓一把,一边走,一边就往嘴里塞,部队始终一刻不停,就知道往前走。”

后来,王必成撰文回忆孟良崮战役经过,他用了“飞兵激渡”四个字来形容当年行军的紧急程度。

张灵甫接到率74师向华野总部坦埠攻击前进的命令后,他只留下了一个团和重炮部队负责守备垛庄。

但守备垛庄军需大本营的这个团是一个辎重团,战斗力并不强,防御力量也十分有限,若遇攻击,将很难单独坚守。

张灵甫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是因为垛庄左右及后方几十里范围内,并无华东野战军的部队。且负责掩护整编74师左右两翼的友军,整编第25师和整编第83师距离垛庄都比较近。

张灵甫千算万算都不可能算到,他的老对手,王必成的6纵竟然会从100多公里之外的陇南,两天两夜不眠不休,日夜兼程突袭垛庄。

能否短时间内拿下垛庄,彻底切断整编第74师的退路,成为了整个战役的关键环节。

粟裕在回忆录里讲道:

“6纵12号下午16点出发,15号夜里3点钟,部队到达了垛庄周围。从国民党25师和83师防区中间插过去时,遇到了83师的一个连,几下子就被6纵打垮了。部队不敢耽搁,继续急行军,终于按时赶到了垛庄。”

5月15日拂晓,6纵在1纵的协助下,成功攻占了垛庄,封闭了包围圈,完成了华野部队对整编第74师的合围。

王必成彻底堵住了张灵甫的退路,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复仇机会,他将率领6纵加入到围攻张灵甫的战斗中去,再次与这个老对手在战场上一分高下。

但是,这一次,不仅仅是分高下,还要决生死!

(篇幅有限,未完待续,正在努力更新中。)

1 阅读:120

公子毋庸近代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