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多次零成交,谁在影响企业积极性?

环球零谈谈 2025-01-24 03:18:50

图片来源:International Battery Metals

摘要:

全国碳市场交易量低迷,只是短期内的波动。据预测,今年碳价依旧有望超100元/吨,可能出现在第二季度。

撰文 | Shushu

编辑 | Tang

→这是《环球零碳》的第1379篇原创

去年12月开始,全国碳市场交易活跃度下降,碳价呈现下跌走势,到1月中旬,甚至连续出现了两次零成交。

这是全国碳市场自开市以来首次出现当日零成交。

来源: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

来源: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

回看上一个履约周期,2024年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1.886亿吨,总成交额181.135亿元,市场交易规模逐步扩大。与此同时,该年全国碳市场年内换手率达3.5%,而2023年仅为2.0%。

然而,新的履约周期一开始,全国碳市场就出现交易量下滑,原因何在?2025年的全国碳市场是否会继续延续这种低迷状态?

01

谁在影响企业积极性?

2024年底,是一个履约周期的末尾,12月31日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3年度配额清缴时限截止时间。

随着履约接近尾声,大多数重点控排企业已完成履约要求且碳配额需求得到满足,碳配额需求减少,导致其成交量呈现出降低趋势。

相反,在履约期临近时,交易量显著增加,这是企业为了满足履约要求而提前进行交易。

图说:全国碳市场2024年12月交易数据 来源:wind、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第一财经研究院

这被称作碳市场潮汐现象,全国碳市场从2021年正式启动交易以来,已经历三个履约周期。在前两个履约周期中,交易量均如此呈现。

以2023年为例,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统计,2023年前7个月,碳配额交易低迷,8月以后市场成交量大幅攀升。一至四季度成交量分别占全年总成交量的2%、2%、25%、71%。

因此,履约期间的不同时间段,由于供需关系的突然变化,碳价可能会出现剧烈的波动。例如,在2024年12月,由于履约期临近结束,企业对碳配额的需求减少,碳价下跌至100元/吨以下。

然而,2025年的1月,属于新的一个履约期,为何成交量依旧低迷,甚至更少?

一方面是上一轮履约期已经结束,2023年度碳配额清缴完成率达99.98%,大部分企业达到合规要求;另一方面是2024年度的配额预分配尚未进行,且对延迟履约的需求相对较少。

更值得关注的是,去年生态环境部编制了《2023、2024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发电行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下称《方案》),优化履约周期安排,由两年一履约变成一年一履约。

此前,全国碳市场的第一、第二个履约周期均是两年一履约。因配额履约清缴制度改为“一年一次”,控排企业年内履约清缴配额总量降低,2024年全国碳市场交易量同比小幅下跌。

《方案》还要求将配额最大可结转量与企业净卖出量挂钩,取消配额预支机制。也就是说,配额存在盈余的企业,对于2024年度及其之前年度盈余配额需要卖出一定比例,才能将剩余部分结转为2025年度配额继续使用。

过去,盈余企业往往存在“惜售”心理,在这要求后,企业不得不出售盈余配额。因此,在当前的结转政策之下,便出现了这段时间的碳价下调。这也意味着,随着该制度的实施,市场上的盈余配额总量会逐年减小。

但是,《方案》的这些调整,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解决配额盈余企业惜售、市场交易不活跃、配额缺口企业履约压力大等问题。

因此,专业人士认为,全国碳市场交易量低迷,只是短期内的波动,待2024年度配额预分配后,又会出现新趋势。

02

2025年全国碳市场五大趋势

从2024年全国碳市场的整体数据来看,全国碳市场成交额同比大涨25.4%,交易规模逐步扩大。

与此同时,碳价再创新高,年底碳价收于每吨97.49元,比2023年同期上涨23%,最高达到106.02元/吨,多次突破百元大关,大约是全国碳市场启动时开盘价的两倍。

来源: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

2025年,随着新的配额结转政策实施和全国碳市场扩容,会出现哪些新变化和新机遇?

1/ 全国碳市场可能将在二季度上涨

从碳配额来看,根据国泰君安唐惠珽团队测算,2024年约有60%的强制流通配额流入缺口企业,2025年将剩余40%的强制流通配额估计只能满足部分市场需求,约有0.5~0.6 亿吨的市场需求或由盈余企业自愿卖出配额来满足。

还有人预测,今年碳价中枢有望达101元/吨。2025年第一季度可能会延续2024年12月以来的低迷状况,然而,随着强制流通配额耗尽节点的到来,可能在今年第二季度出现上涨。

2/ 三大新行业将在2025年完成首次履约

2024年9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将在2025年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约工作,新增重点排放单位约1500家。

在这三大行业被纳入全国碳市场后,覆盖排放量占比将过半,管控资源更庞大,交易格局将重塑。

不过此前生态环境部已经明确,新纳入碳市场的企业将有三年时间用于熟悉市场规则和提高碳排放管理能力,期间履约压力将被控制在较小的范围。也就是说,未来几年内这新的三大行业的配额交易量可能比较有限。

据了解,除这三大行业外,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高排放行业也将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容量。

3/ 新CCER交易量将参与履约

2025年,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即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下称“CCER”)开启第二年,虽然去年一批批项目紧密跟进,看似需求旺盛,却面临着无新签CCER减排量以及实际CCER交易清淡的问题。

根据全国碳市场信息网披露的消息显示,虽然首批四个方法学下已有超40个新CCER项目挂网公示,但并没有新签发的CCER,市场交易仍集中于2017年3月前签发的“旧”CCER。

不过,根据公开数据整理计算,2024年度CCER成交量超1959万吨,同比上涨29%,大量存量CCER被用于清缴抵消,预计2025年存量CCER供给继续减少,价格可能上升。

如果已挂网公示的新CCER项目顺利进入全国统一市场交易,将能够有效缓解存量CCER被大量消耗的情况。

图说:CCER总成交量的年度变化(单位:万吨) 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4/ 金融机构碳交易业务资格扩容

2024年底,西南证券、广发证券、国信证券等10家券商均发布公告称,收到证监会复函,公司自营业务可在境内合法交易场所参与碳排放权交易。

截至目前,共有18家券商的自营业务获准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券商这一业务资格扩容,对碳市场发展、碳定价机制都具有积极作用。

短期内,由于全国碳市场还不允许投资机构和个人参与交易,但券商会在地方试点市场、自愿碳市场瞄准“首单”碳金融创新。

5/ 越来越多企业靠“卖碳”获利

2024年,无论是在全国碳市场还是CCER方面,多家上市公司公告卖碳成果或交易计划,交易金额在数亿元以上。

去年9月,山鹰国际拟出售碳配额约100万吨,出售价格不低于90元/吨(含税),交易总金额约9000万元。

据今年1月该公司公告称,已累计出售碳配额77.52万吨,预计影响2024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126.55万元。

同样是去年9月,首钢股份旗下迁钢公司与多家受让方签署《碳排放权交易协议转让合同》,转让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148.72万吨,转让均价96元/吨(含税),转让价款达到1.43亿元,预计影响公司利润约1亿元至1.2亿元。

在强制流通配额制度和碳市场扩容下,将有更多的碳配额在市场流通,更多企业参与到碳市场,也会有更多大单出现。

-------

参考资料:

[1]国泰君安期货:CCER重启一周年:市场活力逐步点燃 未来发展需多方合力

[2]卓创资讯:2025年“双碳”新看点一:CCER

[3]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IIGF年报 | 2024中国碳市场年报

[4]中国证券报:碳交易年度成绩单:市场活跃度提升 多家企业获收益

[5]证券日报:CCER重启一周年:市场活力逐步点燃 未来发展需多方合力

[6]NorthHead:2025,中国碳市场的变革之年

[7]第一财经研究院:第一财经研究院碳市场月报:2024年12月全国碳市场交易活跃度下降,碳价呈现下跌走势 | 碳看

[8]零碳知识局:全国碳市场再度零成交

[9]碳交易碳资产:2024 碳市清缴结束,2025 碳市将何去何从?

免责声明:

本文仅用于学术交流和传播,不构成投资建议

0 阅读:0
环球零谈谈

环球零谈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