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探讨境外诈骗和解救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基本立足点:我们是在基于真实世界的逻辑进行思考,还是沉浸在虚构的、充满英雄主义的“爽文”情节之中?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因为不同的视角会导向截然不同的结论和解决方案。如果我们身处一个虚构的世界,一切都可能按照我们预想的美好方向发展,各种看似不可能的任务都能轻而易举地完成。然而,现实世界远比虚构的故事复杂得多,它有着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制约因素,我们必须正视这些现实,才能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如果我们把问题放在“爽文”的框架下进行构想,解决境外绑架和诈骗问题似乎就变得异常简单和直接。各种天马行空的设想便会涌现出来,例如:派遣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特种部队,在夜幕的掩护下秘密潜入敌方腹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展开一场英勇的营救行动,将受困同胞解救于水火之中,并对犯罪分子予以严惩。又或者,调遣一支由重型轰炸机组成的强大编队,飞临犯罪分子所在的区域上空进行威慑性的巡航,以此给对方施加巨大的心理压力,迫使他们屈服。甚至可以想象,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对方不战自溃,我方军队势如破竹,长驱直入,彻底肃清该地区的犯罪势力,实现最终的“解放”。这些情节在虚构的故事中或许屡见不鲜,能够满足人们对于英雄主义和快速解决问题的渴望。
此前,在某知名网络问答社区上,曾出现过一些获得大量点赞的回答,其中一种观点认为,解决境外绑架问题非常简单,只需要我方基层警务人员向对方发出一个通知,对方就会乖乖地将人质送回。这些言论初看之下似乎令人感到振奋和自豪,但实际上却隐藏着极大的误导性和危害性。它们容易给公众造成一种错误的印象,即国家拥有轻而易举解决境外问题的能力,却因为某种原因而选择不作为。这种认知上的偏差不仅与事实严重不符,也可能引发不必要的社会情绪和对政府的不信任。它忽略了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解决跨国问题所面临的诸多实际困难。
与上述观点类似,还有两类不甚理性的言论在网络上流传,它们同样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公众的认知。其中一类人主张,应该派遣我国最先进的第六代战斗机前往缅甸进行威慑,以此迫使缅方彻底清除境内的电信诈骗产业。而另一类人则对此表示不解,他们认为既然我国已经拥有了如此先进的军事技术,为何在解决境外诈骗问题上仍然显得“束手束脚”,感到“憋屈”。这两类观点虽然出发点不同,但其根本问题在于缺乏对国际关系和实际操作的基本常识。他们将复杂的国际问题简单化、片面化,未能充分考虑到国际法、国家主权以及地缘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解决境外此类问题为何如此困难,那就是:任何国家,未经他国政府的明确允许,擅自进入其领土进行执法活动,都将被视为是对该国主权的侵犯,构成非法入侵。而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决不会做出此类违反国际法的行为。我们尊重每一个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是我们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原则和底线。
如果一个人沉迷于“爽文”式的虚构故事,可能会产生一种误解,认为“入侵”他国领土并无不妥,甚至认为这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然而,现实世界并非如此简单粗暴。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始终高度重视并严格遵守国际法准则,坚持在国际规则的框架内处理各种事务,即使面对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我们也会秉持同样的原则。此外,东南亚地区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起点和关键区域,与周边国家保持友好合作关系对我国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绝不希望因为个别事件而与这些国家的关系产生裂痕。特别是此次事件中处于风暴中心的泰国,更是东南亚地区与中国关系最为密切的国家之一,我们更不可能与其发生任何形式的冲突或对抗。维护与泰国以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友好关系,符合我国的长远利益和地区稳定发展的需要。
那么,在国际框架下,处理此类跨境问题究竟遵循什么样的规则和程序呢?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理解这些规则有助于我们更理性地看待和分析相关事件。
解决跨国问题,必须遵循一定的外交和法律程序。通常情况下,当一国公民在境外遭遇不测时,该国政府需要通过正规的外交渠道,例如通过驻该国的大使馆或领事馆,向事发国政府提出正式交涉,阐明诉求,并要求对方采取相应的行动进行调查和解决。以这次事件为例,中国政府正是通过驻泰国大使馆向泰方提出了严正交涉,要求泰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救受困公民。泰方也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并可能因此调动了一定的资源和力量,最终促成了人质的成功解救。如果事发国自身无法有效解决问题,或者需要更进一步的合作,可能会邀请受害国进行联合执法,共同打击犯罪活动。例如,去年在中国和缅甸边境地区发生的电信诈骗案件,由于缅甸方面自身难以有效控制局势,因此与中国进行了联合执法行动,共同打击了该地区的电信诈骗犯罪。
然而,实际情况往往更加复杂。如果事发国政府在处理相关问题时态度消极,或者由于各种原因未能采取有效行动,那么受害国能够采取的手段就相对有限。电影《湄公河行动》展现了一次成功的跨国合作办案,堪称典范,但即便如此,现实中仍然存在许多难以尽如人意的地方。众所周知,湄公河惨案的罪魁祸首是糯康犯罪集团,但调查显示,真正幕后操控者却是泰国军方的一些人员。虽然最终糯康及其部分同伙被抓捕并引渡到中国接受审判,但涉案的泰国军方人员却逍遥法外,尤其是那些位高权重的军方高层,更是无人提及,不了了之。这充分说明了跨国执法合作的复杂性和局限性。
以上所述的这些,原本是一些关于国际关系和跨国执法的基本常识,然而,近年来流行的网络“爽文”却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人们的认知,使得一些人对现实世界的复杂性缺乏清晰的认识,容易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些“爽文”往往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忽略了现实中存在的各种制约因素,从而误导了公众。
或许有些朋友会感到疑惑,记得去年曾有报道称已经彻底清剿了诈骗园区,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这里需要进行一些澄清。
这种说法主要来源于一些自媒体的报道,与官方的正式公告存在一定的偏差。事实上,官方公告中一直强调的是“中缅边境”地区,也就是说,此前打击的主要是位于中国和缅甸边境一带的电信诈骗园区。而缅甸这个国家,正如前文所述,拥有大量的“边疆地带”,这些地区常常处于政府管辖的边缘,治安状况较为复杂,周边环境也相对不太平稳。
这次王星失踪的地点与之前清剿的区域相距甚远。为了更直观地说明这一点,我特意在地图软件上截取了一张图片,图中清晰地显示出,妙瓦底位于地图的下方,而之前清剿的区域则在上方,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地理距离。
从地图上可以明显看出,缅北地区相对而言更容易逃脱,因为一些电信诈骗园区距离中国边境哨所只有十公里左右的距离,这为受害者逃脱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然而,妙瓦底的情况则截然不同,该地区地理位置偏远,逃脱的难度极大,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我还顺便查阅了一下臭名昭著的“KK园区”的相关资料,其外貌大致如下
从表面上看,它像是一个普通的工业园区,内部林立着大量的建筑物,初看之下似乎具有一些工业风格,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建筑的布局和结构更像是监狱,给人一种压抑和不安的感觉。
这个园区的建立时间并不长,最初是由中国的一家企业投资兴建的,其最初的设想是将其打造成为一个集国际物流和金融服务于一体的中心。然而,园区建成后,并未吸引到预期的投资,最终沦为了线上赌场的聚集地,并逐渐演变成了电信诈骗活动的温床。相较于缅北地区,这个园区的地理位置和安保措施相对“安全”,这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诈骗团伙入驻,导致该园区的规模不断扩大,目前仍在持续扩建中。
该地区实际上处于缅甸政府管辖的边缘地带,很大程度上由克伦族地方武装势力控制。虽然该地区与泰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电力和水源等基础设施主要由泰国提供,但这并不意味着泰国政府可以随意在此进行执法活动,因为该地区并非泰国领土。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泰国政府可能也并不愿意主动介入此事,毕竟该地区的经济活动与泰国有着密切的利益关联。
因此,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如果想要彻底解决境外电信诈骗和绑架等问题,恐怕仍然需要遵循正常的国际合作和法律程序,通过外交途径与相关国家进行沟通和协商,寻求共同解决方案。
听到这里,或许有些人会感到不满,认为这样的处理方式过于繁琐和缓慢,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如果按照这样的程序进行,解救行动岂不是要耗费很长时间?
非常遗憾的是,跨国绑架案件的解决通常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并非中国独有的问题。其他国家在处理类似案件时,也往往面临着同样的困境,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解决。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一点,我给大家举一个实际发生的案例。2021年10月,在海地,一个黑帮组织绑架了17名美国和加拿大人,并索要高达1700万美元的赎金。按照一些好莱坞电影的情节,人们可能会想象美国会采取强硬的军事行动,例如派遣B21隐形轰炸机前去威慑海地黑帮,或者派遣精锐的海豹突击队进行突袭营救,从而在几天之内迅速解决问题。
然而,现实并非“爽文”,也不是好莱坞大片。美国政府并没有采取武力营救的方式,而是通过漫长而复杂的外交谈判途径来解决问题。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与海地政府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反复磋商和谈判,最终才成功解救了所有人质。我仔细查阅了相关资料,并没有找到关于美国政府是否支付赎金的明确信息,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并没有像电影中那样采取武装营救的行动。
大家如果去搜索其他类似的案例,就会发现,处理跨国绑架事件的基本流程大同小异,通常都是首先与事发国政府进行外交交涉,如果对方有能力处理,则由对方负责解决;如果对方无法有效处理,则可能会进行联合执法,共同解决问题。
事实上,就本次王星的遭遇而言,他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他被绑架到了缅甸,而幸运的是,泰国军方与缅甸当地的势力之间存在一定的沟通渠道,这为解救行动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如果他不幸被绑架到墨西哥的诈骗园区,情况可能会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解决。要知道,即使是像美国这样强大的国家,在墨西哥也经常面临着人员失踪后难以寻回的困境。
或许有些人不太了解,包括之前的缅北地区,高达90%甚至更高比例的诈骗分子最初都是自愿前往的。他们中的许多人背负着沉重的债务,听信了“高薪招聘客服”的虚假宣传,便乘坐大巴前往那些地方。然而,到达目的地后,他们才发现实际情况与之前的承诺大相径庭,不仅需要完成严苛的业绩考核,而且一旦业绩不达标,就会被限制人身自由,实际上沦为了被绑架的对象。
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诈骗这种犯罪行为是很难完全根除的。其根源在于人性的弱点,即好逸恶劳的心理。诈骗犯希望通过不正当手段不劳而获,而受害者往往也抱着侥幸心理,希望通过某种“捷径”获得利益,双方的这种心理正好“一拍即合”,使得诈骗行为屡禁不止。
去年中缅两国进行的联合执法行动,确实有效地打击了一部分犯罪团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正如我之前在文章中提到过的,那些在缅北那种环境恶劣的地区从事诈骗活动的人,通常只是诈骗集团的中下层人员,真正的幕后操控者和高层管理者则一直都在海外进行遥控指挥,以逃避法律的制裁。
因此,从长远来看,这种犯罪活动是难以完全根除的。即使清剿了缅北的犯罪窝点,他们也会转移到缅甸南部,如果缅甸无法继续立足,他们还会转移到墨西哥、非洲、印度、斯里兰卡等其他地区,呈现出一种“打地鼠”式的转移态势。我们普通民众能做的,就是提高警惕,切勿贪图小便宜,避免落入诈骗陷阱。潜在的受害者越少,诈骗集团的生存空间就会越小,他们绑架勒索的动机也会相应减弱。
现实世界并非“爽文”,它充满了各种摩擦和阻力。除了长胖和赔钱之外,任何事情的成功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克服重重困难。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提高警惕,增强自身的防范意识和常识水平,避免成为诈骗活动的受害者。只有当大家都提高了防范意识,让诈骗分子无机可乘时,诈骗集团才会逐渐失去生存的空间。
此外,这次王星的遭遇最让我感到不安的一点是,他并没有犯任何错误,却莫名其妙地被带到泰缅边境地区并遭到绑架。这在一定程度上让人感到防不胜防,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境外旅行安全的担忧。因此,我建议大家在今后的旅行中,尽量避开一些安全形势较为复杂的国家和地区。如果确有必要前往,也务必尽量避开各国的边境地区,也包括美国的边境地区,因为这些地方往往是犯罪活动的高发地带,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