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记》中,借项羽之口,表达了一个朴素、但又传承至今的现象: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富贵不忘故乡,归乡派钱派粮、兴建学堂工厂、支援养老院等,为家乡常住人口提供就业岗位,是过去两千年和现在部分发达之人,仍然在做的事。于更多的人而言,富贵是可望而不可及之事,所以无力支援家乡。为自己和家人添加一两件象征财富的用品,比如商品房、自建房、购置家具等,是很多人力所能及之事,也是正在做或已经完成的人生大事。乡村气派的自建别墅,在政策允许之下,成为很多人的选择,也带动了当地就业的增长。这种在外地赚钱、在家乡消费的模式,在过去二十年多,是人口净流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为核心的动力。从表面看,这叫打工反哺经济,更深层的,仍然是前述的衣锦还乡,归属农耕文明下的故乡情结。富贵还乡,自然会引起家乡贫穷人们的遐想,所以努力一把,利用为他人建房赚来的收入,再为自己建房买车,成为更多人的选择,这却是经济流通的一种方式。除了房子,汽车也是很多人的选择。春节之际,除了大规模的人口跨区域迁移之外,原本安静的乡村,停满了千里之外大中城市牌照的汽车。在公共交通发达便利的沿海大中城市或省会城市,开车是一件成本极高的出行方式。另外,大中城市极高的居住密度,也支撑不起所有人的开车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成了更多人经济实惠的选择。但为了一年一度的衣锦还乡,仍然义无反顾地购买一辆汽车。更有甚者,很多人的小汽车,一年只开这么一个来回,人称两箱油。在人均收入持续增长的前提下,以混合动力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正成为很多人应对返乡需求的最佳选择,这也带动了这类型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长。但是,火热的自建房和新能源汽车,还能持续多久?这是一件会发生在未来、却需要当下思考的话题。
基于常住半年以上,即视为常住人口的统计方法,可得到农村和城镇的常住人口数据。数据显示,到2024年末,乡村常住人口4.65亿人,连续两年低于1949年时的乡村人口。从比例看,乡村人口比重跌到33%,平均每三个人口,有两个人常住在城镇,仅有一人常住在农村。随着城镇化比例的持续提高,乡村人口还会剩下多少?随着婴儿潮人口的去世,还有多少人有衣锦还乡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