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明清都亡于特权阶级的疯狂扩张?

柳纬随心趣事 2025-01-04 15:30:36

有明一代共册封亲王86位,传国至明亡之际尚存32个亲王世系,分别是秦王、晋王、周王、楚王、鲁王、蜀王、代王、素王、庆王、明王、韩王、沈王、唐王、赵王、郑王、襄王、荆王、怀王、德王、崇王、吉王、辉王、益王、恒王、荣王、禄王、福王、瑞王、惠王、桂王、定王、永王。

而其余54个亲王世系未能传国至明亡,除了靖难削藩、宁王谋反以致国除以外,大部分都是因为后代绝嗣导致无法继续传袭。倘若明代帝王个个都像开国之君朱元璋那般能生,估计大明王朝也就只能传承个三五代。

一代皇帝就册封二十几个亲王,亲王嫡长子袭封亲王,余子皆封郡王。不出五代,亲王、郡王就有成百上千个,要是碰上个能生的皇帝,可能两三代就能孵化出几千个亲王、郡王。不事生产却又敲骨吸髓的人多了,老百姓自然就难以为继,革命、起义也就应运而生。

一如太平天国,原本占据了我国东南半壁江山,全是举国最为富庶之地,本可以凭借领先的经济优势北伐清廷,改天换日,奈何革命尚未成功,太平天国的领导人就开始沉酒享乐、纵情声色,短短十来年的时间就册封了大大小小2700多个王,比清廷册封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这些宗室爵位加起来的总数都还要多,如此之大的财政供养负担焉有不亡之理。

再来看看清廷这边,直到1912年宣统帝逊位,满打满算也就册封了12个世袭罔替的亲、郡王爵位。其中顺治定鼎中原后册封的8位战功卓绝的王爵分别是礼亲王、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肃亲王、承泽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

此后雍正、咸丰、光绪又先后给予了4位宗室世袭亲王的恩封爵位,分别是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这四人中除庆亲王奕劻以外,其余三人也算是有功之臣。

怡亲王胤祥是雍正朝的常务副皇帝,恭亲王奕䜣是辛酉政变的功臣,助两宫太后成功将权力从顾命八大臣手中夺回。醇亲王不仅是道光帝第七子,更是光绪帝之生父,因此,这三人恩封世袭罔替之铁帽子王也是理所应当。

而庆亲王奕劻恩封铁帽子王则就非常名不正言不顺了,论血缘关系和光绪帝早就出五服了,换做其他宗室子弟顶多也就是一个辅国将军的爵位,本身也没有治国理政的能力,只会一味投机钻营,贪污腐败。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宗室街溜子居然混成了有清一代最后一位铁帽子王,也是最有钱的亲王。当然,从庆亲王奕劻被恩封为铁帽子王的那一刻起,清廷的覆灭就已经是注定的结局了。无论是明亡于清还是清败于革命党,究其根本就是吃闲饭的人太多了,特权阶层的群体越来越庞大,以至于国家财政和底层老百姓不堪重负,最终大厦倾倒。

0 阅读:23
柳纬随心趣事

柳纬随心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