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烈士长眠上甘岭七十载,朝鲜义女从花季到耄耋祭奠未断

围讯见闻 2023-01-25 09:17:10

在朝鲜半岛元山市,老百姓口耳相传一则“断发岭下朝中友谊花盛开”的跨国遗闻逸事。

这则流传了半个多世纪的故事,由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张子丰和朝鲜小姑娘金玉莲, 采金为丝,妙手编结,生动诠释了人间自有真情在: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1951年11月,时任68军606团政委的张子丰,率领部队打到朝鲜东海岸的江原道金化郡。

团部临时驻在这个被金刚山环抱着的花坪里小山村。

张子丰有文化,悟性高,多才多艺,入朝半年,朝鲜话说得很溜,战斗间隙,他学会了不少朝鲜民歌,尤其是用凤凰琴弹奏的《春之歌》和《花朵》,比演奏家还专业。朝鲜族人民能歌善舞,经常和志愿军官兵举行联欢。平时,每当张子丰弹起凤凰琴,村里男女老少都随着琴声翩翩起舞,每当看到中朝军民其乐融融的情景,村里几位耄耋长者总是朝着张子丰竖起大拇指:"酷露琪!酷露琪”(好样的)

一天上午,一辆运粮的牛车从村外公路驶来,这时,空中飞来一架敌机,牛受惊后狂奔起来,赶车的九岁小学生金玉莲,死死拉住牛缰绳,在半空如同荡起了秋千,千钧一发之际,正在山上组织部队防空的张子丰见状,拼命向牛车追去,敌机尖啸着俯冲下来,一排排子弹在他前后左右开花,直打得砂石土块飞溅四起,但他全然不惧,终于跃上前一把拽住牛车,躲到安全处,保住了粮,又救了人。小玉莲拉着张子丰他的手,感动地流下两行热泪,她用半通的中国话喊道:“中国……满赛!(万岁)”

这天,张子丰从前沿阵地巡视回来,发现一位阿爸基头顶一大梱干柴,踏着没膝的积雪,踽踽而行,他急忙跑过去,接过柴禾,帮老大爷送到家。第二天,张子丰又带领官兵,为全村每户院子堆满了过冬的干柴, 乡亲们感激万分,争先磨豆腐慰劳志愿军。

一天晚上,房东女儿金玉莲突然发病,高烧不退,当时团卫生所医护人员全部下连巡诊,孩子生命危在旦夕,张子丰和警卫员背上金玉莲,翻山越岭把她送到志愿军医院,像父亲一样守候在孩子身边,直到翌日凌晨金玉莲才脱离危险。房东一家人对张子丰感激不已。

几天后,金玉莲的父母抱着一束金达莱,来到张子丰面前,说什么也要认他这位救命恩人为干爸爸。

"张爸爸!"

这一声甜蜜稚嫩的"张爸爸",尽管语气期期艾艾,却是音若天籁!

张子丰扶起跪拜在地的小金莲,昂头哈哈一笑:好啊好啊!我在中国有俩个儿子,现在又有了一个朝鲜的乖女儿,这不成就了人人羡慕的儿女双全啊!

1953年7月15日,美军8架轰炸机狂轰烂炸上甘岭志愿军阵地,数枚重磅炸弹炸塌了六〇六团指挥部,年仅31岁的团政委张子丰和40余名官兵被埋在坑道里,全部牺牲。此时,距离朝鲜停战协议签订只剩下12天。

团政委张子丰牺牲后,这位受到金日成接见,被授予朝鲜二级国旗勋章的英雄,安葬在朝鲜金化郡。

半个多世纪以来,每逢清明节,金玉莲都会按照中国习俗,头戴孝带,带上几束洁白的金达莱国花,备好烟酒和点心糖果,为"张爸爸"蔡扫陵墓。有时独自一人,有时带上丈夫和子女,到了墓地,点上三柱香,双手合十,双膝下跪,口中喃喃细语:张爸爸,女儿看你来了,您在那边还好吧……

金玉莲年过八旬后,实在走不动山路了,她叮嘱五个子女在清明节这天,接替自已继续祭奠义父。

从1953年至今,近70年从未间断。

人间有大爱,骨肉何必亲。

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

世间臻美亲情,万水千山隔不断,雷鸣电闪拆不散。纵使海天之遥,魂牵梦萦;否则,咫尺之隔,无情也枉然!

几十年来,心细如丝的金玉莲心中一直有个念想,义父生前曾说他有两个儿子,如何与两个远隔千山万水的“弟弟”取得联系呢?

天公作美,就在义父牺牲十年后的一天,正在元山百货公司当主任的金玉莲,意外收听到朝鲜中央广播电台播放的一档长篇通讯节目,里边提到义父之名,他惊喜不已,屏息静气,原地站立,足足听了近一个小时,禁不住喜极而泣:"中国弟弟,终于有了消息!”

原来,张子丰牺牲后,留下五本近十万字的战地日记。1962年初夏的一天,烈士之子张津得在翻阅父亲日记时,偶然发现朝鲜还有个比自己大六岁的姐姐,突然萌发了寻找金玉莲的心念。

于是他给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写了一封信,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的信在千里之外的朝鲜引发了巨大反响。

1962年年底,朝鲜中央广播电台发表题为《断发岭下朝中友谊如花盛开》长篇广播特写:

“亲爱的中国听众,亲爱的张津得同志:前不久,收到你的来信后,我们探访了江原道金化郡,雅致的新式的住宅鳞次栉比,到处有一幢幢漂亮的建筑物,朝鲜俗语说‘十年江山变,何况战后已经20年之久,自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年的党支部书记李东春老人说:我们把志愿军当作亲生儿女;他们也把我们认作亲骨肉。玉莲这孩子就是张子丰救下的。后来,志愿军要走了,村里的人几个月和他们在一起,大家都依依不舍。那天,玉莲这孩子抓住张子丰的衣服,硬要跟他们走。不管怎么劝她、哄她,也无济于事。张子丰无可奈何,只好把玉莲拉上了车。这么一来,帮助志愿军医务工作的女孩子们,也一窝蜂地跳上汽车。这下可更为难了。怎么能把他们带到激烈的战场上呢?汽车开转,停一下,开转,又停下,这样反复了好多次。好说歹说,好不容易才把玉莲和女孩子们拉下了汽车。“

” 听到老人这番话,我们恨不得马上和玉莲见面。我们决定先探访张子丰壮烈牺牲的金化。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翻过高低不平的山岭,来到了金化。1953年6月,志愿军勇士们不惜生命,保卫这座高地,建树了丰功伟绩。“

”金玉莲现在元山市地方工业品商店工作,听到张津得的消息,她高兴得不知所措,激动地说:‘得知张津得的消息,说实在的,我不知亲如弟弟的津得今天的心情怎样,但我知道他已经成为中共党员,我实在太高兴了,感到骄傲!“

”直到深夜,金玉莲还谈了很多。我们在这个时间里,不能全部传达玉莲的话,决定推到下一个机会。让我们传达玉莲最后一段话:‘张子丰在世的时候,我和津得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如今分别站在革命岗位,在共同战线上一起战斗。如果张爸爸还活着,看到这一情景,该多好啊……”

同年,《新朝鲜》杂志转发题为《永恒的友谊》的文章,对张子丰烈士的事迹进行了报道,摘录如下:

北京第四十七中学高中三年级张津得同学,我们看到了你的来信。你父亲张子丰在抗美援朝的神圣旗帜下,跨过鸭绿江,来到朝鲜。1953年,在朝鲜战争胜利前夕,他壮烈牺牲了。我们知道你跟你父亲一样,愿意和朝鲜金化郡花坪里人民建立友谊,感到心里有股暖流在激荡。

我们带着你那封信去长县里。尽管路途遥远,爬山越岭,但我们并不感到疲倦。相反的,心情都很愉快。汽车刚爬上龙岭,长县里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我们在村子里遇见一位老大爷,谈起来才知道他是附近合作农场的养蜂工人。我们问∶“您认识张子丰吗?”老大爷眯缝着眼睛想了一会,说∶“啊!我想起来了!他的脸盘有点长,戴眼镜,朝鲜话说得很好。我们都称呼他是‘会讲朝鲜话的科长。部队转移后,我们听说他牺牲了。多可惜啊!”

找到了熟识你父亲的人,我们真是高兴极了。我们把你来信的事向他说了一遍。我们到达长县里委办的时候,正赶上晌午休息时间。人们起初是三三两两,后来成群结队,越来越多,纷纷要求把你的信念给大家听。于是,党委书记吕丙铉就一遍遍念了起来。

正当我们同村里的人们滔滔不绝地谈论着朝中友谊的时候,忽然有一位姑娘跑了进来。这个姑娘就是张子丰在日记里提到的金玉莲。她说:“我认识张子丰叔叔的时候,正上小学三年级。有一天,我放学回来,走进大门,看见一位穿着志愿军军装的叔叔,他正在用一把凤凰琴弹朝鲜歌曲,他弹得那么好,那么津津有味,把我迷住了。我呆呆地站在那里,他看见我就说,小同学你也来,好吗?从那以后,我们就经常在一起玩儿,叔叔弹琴,我跳舞。有时候我的祖父也参加吹箫。”

时间过得多快啊!这位曾经在张子丰身旁翩翩起舞的小玉莲,在3年前就成了幼儿园里教育可爱的孩子们的阿姨了。几年来,玉莲进步很快,1961年她光荣地加入了朝鲜劳动党,成了党的女儿。

我们来到了张子丰和这个村的孩子分手的桃坡。从这里向远方望去,高压输电线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整个村庄的美丽景色都展现在眼前。玉莲望着村庄的景色说﹕“在我们村驻过的志愿军要是看到我们村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那该多么好啊……”

通过朝鲜广播电台,张津得与金玉莲取得了联系,从信中得知,金玉莲已40多岁,当了教师,组建了家庭。每年清明节,她都会到上甘岭为张子丰烈士扫墓,并寄来了她和女儿扫墓时拍的照片和热情洋溢的慰问信,来信称张子丰是“我们的父亲……”。

金玉莲不会中文,张津得也不会朝文,但即使这样,两家人从1962年至今,在长达54年的时间里,始终坚持着书信来往,从无间断。生活中遇到什么大事,张津得都会写信告诉金玉莲姐姐。在张津得心里,已经把这个大他6岁的朝鲜姐姐当成了自家亲人,60多封书信让这对异国姐弟的感情越来越深厚。

“姐姐在信里告诉我,我的照片还上过朝鲜当地的新闻呢!”张津得自豪地说。原来,1963年他当兵以后,曾把自己的照片和情况写信寄给金玉莲,后来他收到来信说,当地记者了解情况后,写了专访,还把他穿军装的照片登上报纸,金玉莲也为这个中国弟弟感到自豪。

虽然经常通信,但要看懂金玉莲用朝鲜文字写的来信,对张津得却是很大的难题。“每次收到朝鲜姐姐的信,我都很激动,但找翻译却很费劲。”由于懂朝鲜文字的人很少,找个翻译很不容易,于是他就拿着信到处求助。后来在朋友介绍下,他认识了本市某厂两个懂朝鲜文字的职工,很长一段时间,这些来信都是在这两个人的帮助下,翻译成中文的。后来人家调走了,张津得就到韩国人比较集中的餐馆去找人帮他翻译信件,由于翻译水平不一,信里的一些内容他也看不明白。

但无论如何,每封信开头的几个朝鲜字都非常熟悉,那是汉语“弟弟”的意思。张津得很喜欢这个称呼,因为他感觉他们其实就是一家人。

2005年1月3日,金玉莲的大儿子金昌浩在给张津得的信中说:“去年我父亲去世了,母亲也年事已高,现在委托我和姐妹兄弟们去祭奠张子丰爷爷的墓地,我们会世代相传地祭拜下去,如果张叔叔还有什么要求希望告诉我们。”

张津得说,当他看到这封信后,热泪盈眶,对朝鲜姐姐一家十分感激。“要是能在有生之年去看看父亲墓地,去探望一下姐姐,该多好呀!”一个愿望突然从张津得的心里迸发出来,并且越来越强烈。

2006年3月,张津得把自己的想法写信告诉了金玉莲。5月他收到金昌浩的回信,信中说他们一家很希望张津得能去朝鲜,现在他们几个兄弟已去相关部门办理手续。后来,张津得再次收到朝鲜姐姐来信,信中说,朝鲜方面已经同意张津得赴朝,并安排了接待方案及参观路线。

接到来信,张津得欣喜若狂,立即赴京到朝鲜驻中国大使馆办理签证,并给朝鲜姐姐买了礼物,谁知办事人员不在,他只得扫兴而归。

后来,因为家里出了一些意外,张津得只好遗憾地取消了行程,中朝两家人跨越半个世纪的相聚未能实现。

如今,张津得已经84岁,母亲和弟弟张德顺已先后病故,朝鲜姐姐金玉莲也已90高龄了,有时在睡梦中,张津得常常梦到父亲的墓地开满鲜花,朝鲜姐姐慈善的笑脸。“真不知道今生是否能见上一面。”摸摸自己已经花白的头发,张津得动情地说,他期盼着这一天早日到来。

自古道皇天不负有心人。

2018年9月中旬的一个傍晚,在朝鲜东部海滨城市元山市一家酒店门口,中朝两位老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久久不肯松开。

“舅舅,你好!我们可想念你们了!”金玉莲的儿子金昌浩对烈士张子丰之子张津得连声激动地说。

张津得更是泪流满面地颤声说道:“是呀,我们早该来看你们,早该来了。”随后,他焦急地询问:“你妈妈呢?”

“妈重病在身,不能亲自前来看你,就让我代表她老人家来跟你团聚。”

团聚,是一根无形的金丝银线,将虽无血缘却胜似同胞的兄弟姐妹拉扯在一起,是浓浓的亲情牵挂,是诉不完的思念,是道不尽的衷肠。

张津得和金玉莲这对异国“姐弟”,相识60年,60多封两地书,见证了两国人民唇齿相依血浓于水的永恒友谊。这正是:泪墨洒为书,两地万里亲,书去魂亦去,跨国情谊深。

在两位主人公眼中,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父亲和义父以及他的几百万志愿军战友的光辉别一样的深沉,不只是专一于自己的亲骨肉,而是广博到对世界人民的爱。英雄的舐犊之情,化作了护花的春泥,深藏心底。

在亲人与天下人之间,义父和父亲以及他的几百万志愿军战友做出了无悔的抉择,无需他人堆砌的神坛,他们的抉择,他们的初心,足以将人性的神圣留给身后无限的时空……

本文摘自军旅作家马文科报告文学《中国人民志愿军后代不为人知的故事》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联系删除。

4 阅读:404

评论列表

白驹过隙

白驹过隙

2023-01-25 11:11

很感人。

用户10xxx25

用户10xxx25

2023-01-25 10:35

向先烈致敬。祖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的功勋。

围讯见闻

围讯见闻

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