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这么快就要结束了,我总是感觉这一年才刚刚开始没多久似的。这一年我保持了每个月读5本书的习惯,截至目前为止,本年度已读过71本书。
今年读的书照例以历史书为主,尤其偏重艺术史,主要包括诗词、书画、文物等等。
下面介绍几本我今年读的感觉很值得读的书。
一,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
这本书在学界有一些争议,有些人认为作者的推论过于大胆,甚至有人认为它已经进入了“历史发明家”的范畴。
不过它的所有观点和论述都说服了我,在我看来它描述出的商代解释了我所看到的殷墟文物表现出的所有残酷、诡异和奇妙的绚丽。而它后半部分对于文王、武王、周公等人的推测,让我对于祖先们的伟大有了更小尺度的认知和理解,而且被他们感动到心潮澎湃。中华民族因为不断有这样的人物、这样既偶然也必然的转折,才会逐渐形成可以不断同化“异族”的文化,它能够不断同化“异族”,是因为这种文化中有巨大的悲悯和高贵的人文气质。
这本书的重要论点有以下几个:
1,商代是一个藐视人,崇尚鬼,以杀戮支撑的族群,而包括周在内的很多其他族群,是屈服于商之下的较为落后的部族。
2,周有过黑历史——很多年里他们作为商的犬牙,杀戮其他部族,为商提供人祭的材料,以获得自身的安全和商给他们的高科技产品——青铜器。
3,从文王开始筹划翦商,至武王完成了这一使命,文王为这一举动,经过几十年的思考,提供了意识形态的支撑。
4,文王建立的意识形态系统,由周公完善并确立,成为了此后几千年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它就是礼义、孝悌、昭穆等等这一套以亲情、宗族维系关系的体系,在它被建立起来时,是非常解决问题并且具有人文精神的,这一套在后来又被孔子完善。
5,完成“建立”之后,周公又进行了“毁弃”的工作,他把商与早年黑历史阶段的周的历史全部销毁,以免后世再恢复商的那一套残酷的文化。
——单看观点可能会感觉瞎猜,读了他的论证过程就不会这样感觉了。推荐感兴趣的人去读一读这本书。
二,无字史记——基因里隐藏的祖先秘史
近些年我读的书以学术书较多,学术书的特点就是文字枯燥,观点冰冷,不会让人动感情。而今年我有两次因为读学术书而感动到想哭,一本是上面说的《翦商》,另一本就是这本《无字史记》。
这本书所涉及的内容,是远古的远古,差不多从猴说起,讲到文字史料还没产生之前就结束了。内容的依据主要来自考古发现和基因研究,从这些这么冰冷的事实里,讲出了一个人类族群如何通过迁徙、交流、互相影响,才能在无情的大自然中存活下来并不断发展的故事。通过分析这些过程,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民族与国家不过是想象的共同体,任何族群只有在不断的交流与融合中才能共同走向进步,封闭只会通往日益落后直至毁灭。历史尺度拉到几万年、几十万年,就会发现天下大同并不是一个梦想,它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和必然。
除了主要论点外,书里还有一些有趣的小知识点,比如:
1,我们今天所有现代人都是距今14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一位女性祖先的后代。 别误会,这并不是说距今14万年前地球上只有一位女性人类生活着,当时一定还有很多女性生活在地球上,只是很遗憾,这些闺蜜的女性后代都没能延续到今天。
2,东亚直立人与现代智人之间,至少在几十万年中是各自进化、没有杂交的。于是,两者之间产生了生物学家所说的生殖隔离。面对少量的直立人邻居,智人很可能根本就没有把他们当作人,而是当作另一种猴子、猩猩。
3,其实基因分析表明,现代日耳曼人中继承雅利安人基因者只有20%左右;与古老的雅利安人血缘最紧密的现代人群,是德国纳粹从种族上进行贬低的现代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波兰人。
……
三,失落的一代 : 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 1968-1980
这是一本外国人写的书,因为他局外人的视角,对当时的事情有了一种排除了个人影响,更加时代化、历史化的阐述和分析。虽然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段历史了,但他这本书依然讲出了不少咱们完全不知道的史实(具体哪些我就不在这里复述了,不然这篇文可能发不出来,想了解的话自己去看这本书吧,反正是正式出版物)。
读完这本书我产生的感想很多,包括并不限于:
1,任何时代都是大时代,谁都要认清自己只是时代的一粒沙,随波逐流没什么可耻的,努力往外跳想当中流砥柱往往只能是痴心妄想;
2,被时代裹挟的人大部分也没什么可同情的,他在时代中的表现证明没被裹挟也不会做什么有益的事;
3,某人确实是打开笼子放出野兽的人,不过笼子一开就都成了野兽,也不光是笼子的问题……
四,失败者的春秋
刘勃的书我读过好几本,有写春秋的也有写战国的,写得都很好看。以前读春秋战国史都是从《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等读的,脑海里的知识都是零碎的,某某人和某某人的事各自孤立,甚至闹不清哪些人和哪些人是同时代。刘勃的书好就好在他把孤立事件间的联系讲出来了,那段历史就变成了一个多米诺骨牌,牵一发动全身,那些著名的事为什么会发生,对后来又产生了什么影响,就都明白了。
这本书里的春秋时期,就像中华民族的少年期,有天真幼稚,也有属于少年的善良与光明,还不像后来那么猥琐。但后来的猥琐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正是在这个时期,逐步发展了起来。书里讲的,就是阴暗和猥琐是如何慢慢地长了出来。表面讲的是历史,背后讲的其实是人性。
五,傅山的世界 : 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
傅山是晚明清初的一个大书法家和画家,除了书画之外,他还有过一些侠义故事,因此徐克拍摄的《七剑下天山》里,七剑中就有他。
这本书是一个台湾的艺术史研究家写的,书中讲了他的一些经历,讲了他书法风格的发展变化,更重要的是,讲了晚明时文人们的审美取向、生活方式、社会风气,还讲了由明入清后文人们的政治活动。读完之后,除了能理解傅山的书法风格,还明白了陈洪绶、董其昌为什么会那样画画、那样写字。
他提到的几个重点:
1,明末文人追求奇、怪、丑,正正经经写字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了,越拙、朴越好,比如傅山就认为从没学过写字的儿童写的字最好看——不过这与毕加索“不好好画画”一个类型,毕加索首先是因为“9岁就可以跟大画家画的一样好了”,才能去追求不好好画画。傅山他们所谓的拙,还是要先写好了再忘掉如何写才行。
2,在追求奇怪的氛围下,晚明人喜欢写自己造的字,写根本不存在的字,还喜欢把正常的字拆开了写。但入清之后,慢慢地风气变了,写不存在的字会被人认为是没文化,书法家们就不再那么写了。
……
这本书的文字相对晦涩一些,没有前面几本那么好读。
六,千面宋人 : 传世书信里的士大夫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名女性,她在书中夹带了大量“私货”——可以明显看出她对苏轼、章惇两个人的偏爱,尤其是对章惇,她几乎要在书里大声疾呼“章惇是个好人”了。
——对这一点,我个人也是很支持的,因为我也一直为章惇鸣不平,章惇那么纯粹,那么忘我,那么为了政治信念不顾惜别人看法,凭什么被放进奸臣传里呢?!如果他真是个奸臣,他就不可能拼命阻止宋徽宗上台。
这本书里关于苏、章二人的章节几乎占了一多半的内容,除了作者本身的喜好外,苏留下的书帖多也是主要原因。写苏轼的书我读过很多了,大部分书讲的东西我都已经知道了所以读起来感觉很乏味,而这本书里写到的苏却几乎都超出了我的知识范围,里面很多很细节的小事,但体现出来的苏轼又特别有趣。比如他与宝月和尚的交往导致他对佛教看法的转变,他与表兄文同通信中表现的泼皮无赖等等,让人看完一下就明白了为什么他会那么招人喜欢。
这本书也有不少比较乏味的内容,可能是因为作者对收集到的书帖们哪个都不舍得舍弃,都要讲一讲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