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一次拯救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战争淝水之战

猫猫看史 2020-04-10 19:26:05

中国古代有三次以少胜多的重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淝水之战逆转的过程最为简洁迅速。对战双方是东晋和前秦,面对北方前秦的87万大军,仅以一击就打出了潮水决堤般的史诗级大胜。一战就使得庞大的前秦帝国陷入崩溃,被迅速灭国,看起来不可思议,却也在情理之中。

东晋退守东南,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都承载健康就是今天的南京。东晋天安逸于安上了60多年,北方则陷入混战,先后出现20多个国家相互吞并,最后都败给了一位超强选手。     前秦的君主苻坚有野心也有能力,不但平定了北方中原,还东取辽东,西通西域,统一了整个北方和西南,只剩下东南的东晋,前秦的国号为秦,始称前秦,从国号就能看出国家的志向,要效法大秦帝国,横扫六合,并吞八荒,而看起来不堪一击的东晋,却继承中原的正朔,占据富庶的江南,仍在那里垂死挣扎。

符坚怎能停下征伐的脚步?他决心以全国之力,以百万大军的绝对优势一举荡平东晋。到那时提前统一天下的就是他苻坚,也就没有他隋朝杨坚什么事了。符坚是个急脾气,他下令全国每10个男丁就要出一人当兵,共征发了87万大军,浩浩荡荡,绵延千里。从长安、幽州、凉州,各地向淮河一线的东晋边界杀来,骄傲的苻坚志得意满豪迈的说。我的大军每人扔下一根马鞭,都能阻塞长江的水流,量它东进怎能抵挡?这就是成语投鞭断流的出处。

军情传来,东晋朝野震惊一片恐慌,因为东晋根本拿不出对等的兵力与前秦的大军抗衡,看来胜负好像有了定局。但是东晋不能投降,不光皇帝不愿投降,连大臣们也都坚决反对投降,这跟东晋的政体有很大关系。        东晋是门阀世族统治的社会形态,门阀就是掌握大权的大地主家族,不但拥有大量的土地,还垄断了做官的资格,甚至有自己的军队称为步曲。这些门阀士族在地方就是土皇上,在朝中就是豪门派系,几乎满朝文武都来自门阀,连皇帝都要敬他们三分。这样的门阀士族最怕外部的入侵。

你想想,符坚带来87万大军,人吃马喂搭着弓佩着箭,肯定不是来慰问送温暖的。一旦攻克东晋,所有的利益、资产、待遇、特权都要落到苻坚兜里。东晋的门阀士族作为敌国降降,能不能活都难说,那还会有半点好处。        既然这样与其等死,还不如奋力一搏。

当时东晋有三大门阀士族,解家、王家、桓家,这三家的子弟不是做宰相,就是做大将军,比红楼梦里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可牛多了。而更牛的是东晋的宰相谢家的谢安。谢安虽然是富N代,生活极为优越,却没有公子哥的习气,与生俱来就有管仲乐毅的范儿,声名远播,被皇帝为以重任,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他素以老成持重、镇定冷静著称,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气度。曾以一人之力挫败大将桓温的政变阴谋,智略超群,性格坚毅。

他看出了前秦的软肋,要以少胜多打败前秦。谢王桓这三家也很给面子,谁都不再计较往常争权、夺利、明枪暗箭的积怨,达成空前的团结,一致对外,桓家与王家鼎力支持,谢安全心听从调遣。谢家最大,当然得挑重担子。谢安一面举荐自己的弟弟谢石侄子谢玄为大将,防御淮南,一面令谢玄在广陵挑选贫苦百姓的子弟,以严苛的强化训练,打造了一支8万人的特种部队,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神兵劲旅北府兵, 也是东晋对抗苻坚的主力军。

谢安面对强敌镇定自若,从容排兵布阵,将士们见谢像如此淡然,定是胸有成竹,还怕什么?干就完了。前秦那是87万大军,铺天盖地,气势汹汹,接连攻克了襄阳、南阳,又越过淮河、攻占寿阳,直奔东晋的都城建康。谢埘、谢玄率领北府兵也不含糊,主动出击,迎敌而上,挡住了前秦禁军的兵锋,双方在淝水两岸隔河对峙,一场大战就此展开。

淝水是淮河的支流,由南向北流入淮河,河西是前秦军占据的寿阳城,河东就是东晋军的大营,淝水并不是大河,但渡起来也不容易。这边先头部队被击溃,骄横的符坚犹如浇了一头冷水,他登上寿阳城,望见北府兵,军容严整,山上草木摇动,好像都是东晋的兵马,不禁惊呼,东晋是劲敌,怎能说他们弱呢?竟然有了畏惧之色,这就是成语草木皆兵的出处。

曹刿论战说,夫战勇气也,主将心中动摇,前秦军队的士气更是折损大半,大战一触即发。       首先发起挑战的不是强势的前秦而是弱势的东晋,谢玄派出使者过河,要求苻坚把军队向后退一退,腾出一块地方,好让东晋军队渡过淝水进行决战。符坚听了心中暗喜,又恢复了骄横的自信,心想这东晋军真是缺心眼,半渡被击和背水而战都是兵家大忌。      就东晋那点兵力,如果在河对面死扛,前秦的大军还真得下点本钱出点血。没想到他们自己往嘴里送,趁东晋军队忙着渡河的时机发起总攻,赢定了。

于是欣然同意,下令军队后退,这正中了谢安,谢玄制造混乱,隔岸观火、瞒天过海,以乱制乱,乱中取胜,一锅乱炖之计。      就在后退的命令发出后,历史上最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

那个年代可没有手机、微信、高音喇叭,下达军令都是靠人口口相传。前秦军中的士兵来自各地,说着各种方言各种口音,军令传着传着就发生了变异,后退变成了败退。当时也没有现场直播,后方的士兵根本不知道前方发生了什么,只看见前边的士兵一个劲的往后撤,嘴里还喊着败退,当然信以为真。

将军朱旭作为东晋的内应,跟着在后方造谣,秦军败啦,想活命的快跑,前秦的大军,如多米诺骨牌一般,瞬间崩溃。        再加上前秦军队大多是从各地强征而来,都是苻坚吞并的敌国降军,没人真心给符坚卖命,一听说败了,第一时间扔下刀枪,拿出百米冲刺的速度掉头就跑。

东晋的北府兵抓住机会渡过淝水,发起总攻,杀声震天,刀剑飞舞,冲进前秦混乱的大军。北府兵本来就战斗力极强,追杀这股溃兵更适宜,当时如同砍瓜切菜。前秦军队被斩杀的自相践踏而亡的,四散奔逃而失踪的不计其数。

前秦军被吓破了胆,听到呼啸的风声与鹤的叫声,都以为是晋兵杀到,一路向北溃逃不敢停歇。苻坚身中一箭与部队跑散,独自逃过了淮北,战报飞马传到健康,谢安正在与宾客下棋,看过战报就按在桌上,扔下棋局,快步向房门走去。过门槛时,由于站立不稳,竟把脚上穿的木屐齿都折断了。众宾客心中咯噔一下,一项沉稳的谢安现在如此失态,不用问,肯定是惨败。赶紧打开战报细读。竟然是大胜,还是排山倒海般的大胜。这种大反转太刺激了,有几位心脏不好的当时差点抽过去,如此悬殊的对决,谢安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如此酣畅的胜利,谁都难掩激动的心情,众宾客冲出门去欢庆胜利,大街小巷一片欢腾,这就是著名典故、屐齿之折和东山报捷的出处。

经淝水之战前秦元气大伤。东晋乘胜北上,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疆土,前秦境内的鲜卑军和羌军也趁机反叛,原本统一的北方再一次陷入混战。两年后符坚兵败被杀,曾经的一代霸主落得个悲惨收场。       淝水之战对于我们太重要了,其价值和贡献不可估量。他保护了东晋传承的中原文化,使中华文明的主基调得以延续,并且兼容并蓄,为隋朝的统一和更灿烂的大唐奠定了基础,影响可谓极其深远。       淝水一战也给后世留下了许多成语和典故,东山再起、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机齿之折、东山报捷,至今还闪耀在中华文化的灿烂星河之中。

2 阅读:1014
猫猫看史

猫猫看史

一家之言,愿与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