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一个叫“大只”的博主发布的视频,评论破10万。
197斤,穿着一身女酋长的衣服,她站在空旷的大地上,张开双臂,眼神坚定地看着天空呐喊:
“加入姐的部落,姐保护你。”
没忍住,看了好多遍,看完后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她网友们亲切地称她为“大地之母”。
这种“地母系美人”让人感受到的是力量感、安全感和话语权。
网友说:“这分明是来整顿“白幼瘦”的。”
诚然,保持年轻态,是每个女人都渴求的。
但,美到底谁定义的?从什么时候开始,女人开始公认“白、瘦、少女感”就是最美的呢?
为何我们会主动为这种单一审美买单,真的是我们不够美吗?
地母系的美,
才是女性骨子里的原始生命力
从小到大,很少有人会真诚地对我们说:“你出厂设置的样子,就很美”。
取而代之的是要求,要求你高瘦、白净,性格好。
于是,怕老怕丑怕不被人爱,成了女性内在最深的隐痛。
直到近几年,“地母系审美”开始流行。我们终于发现:
女性的真正的美,不是桎梏与迎合,而是活出自己的生命力。
当女性真实的力量被展示出来时,美的实相才会逐渐显露。
(1)骨架宽大的女人,更有力量感
早在母系氏族社会,粗壮结实的女人就被认为具有生存和生育之美。
那时候条件很艰苦,强壮的女性可以良好生育,为族群创造更多劳动力。
回到现实生活中,这同样也承载着女人作为一个母亲,哺育过新生命的美。
而怀孕后的变胖或是浮肿,不仅是身体对女性特殊时期的保护,也是女人一生中最美丽的轮廓,是母性的骄傲。
更大的骨架,尤其是宽大的骨盆意味着什么?——更大的承载能力。
这是每个女性在成为母亲后,身体表达的柔和包容之美,它会给予孩子最有力的安全感。
(2)小麦色皮肤的女人,更健康自然
前短时间53岁的瞿颖在微博晒公园散步的照片。
最让人惊讶的是,她小麦色的肌肤在阳光下闪耀着健康的光泽。
曾有人在节目上问她是否是专业美黑,瞿颖笑着坦言:
“自己就是喜欢晒黑,有一年去海边晒黑了,自己觉得特别得意,古铜色的肌肤多好看。”
当你敢于跟自然链接时,它会回馈给你松弛、健康。
当一个女人开始不惧怕阳光,才能坦然行走在自然之间,感受世间最治愈的能量。
小麦色皮肤,是阳光沐浴的痕迹,也是岁月馈赠的礼物。
甚至,它是更多维生素D的补给,和更抗衰老的信号。
(3)壮实的女人,看起来气血充足,更具生命力
知名社会学学者朱虹曾提过:
“我特别讨厌一个词叫什么中年少女,中年就是中年。”
当我们贴出少女标签的时候,其实就是对中年的挤压。
我们本身就应该有社会尊严的老去,结果我们特别不尊重,一个人容颜的衰老。
比起被夸“你长得真年轻”,“你气血很足,有种月经规律的美感”才是对中年女性更高级的肯定。
说到气血感,就不得不提凤凰传奇主唱玲花,有网友调侃她“玲花的大姨妈一定很准时”;
还有人感叹“我也好想被人这样夸一夸”。
人到中年,我们更想追求“不失眠、不痛经、月经规律、气血充盈”的美感。
而且在职场上,如果我们看起来更成熟,在商务交流中也更具说服力和信任度。
当然,地母系之于中年女人的魅力不仅关乎长相体型,更是一个女人走过的路的外显。
电影《好东西》里的王铁梅,就是一位有地母气质和超强内核的女性。
有网友看完后强烈表示:好想让铁梅当我妈。
她像大地妈妈一样具有极强的承载能力,略带诙谐地接住生活的鸡零狗碎。
在被婚姻折磨时也能承接住,勇敢地选择离开,自体性并未受到任何损害。
虽单亲带着女儿,但是她从不卖惨,也不憎恨前夫。
她放弃了职业理想,但永远不会失去生活的勇气。
用自己的生命能量教导出“正直勇敢”的女儿,尊重她的选择。
遇事沉着冷静,帮小叶赶跑夜路尾随男,庇护着她身边的所有人。
在履行妈妈职责的同时去做一个自由洒脱的自己。
她干得了男人的体力活,有苦不言苦,有累不言累。
也可以像男人一样为了身体的欢愉取悦自己。
离婚后她把自己的感情经历发到网上,被人诟病,但她毫不犹豫地怼回去:
“我正直勇敢有阅读量,有什么可怜的?”
你在她们身上看不到讨好的痕迹,只看到眼神里的坚毅,脑海里不会充斥“别人怎么看”的嘈杂声音。
生活中还有很多像铁梅一样的女性,她们不再被“母性”和“妻性”所束缚,她们只做自己,在“爱己感”和“爱人感”之间找到了平衡。
正如张爱玲在《谈女人》中描述的:
女性美为“地母系”,代表一种原始的生命力,不动声色却自有磅礴之力,从而给世间苍生带来安详和沉稳的力量。
所以,地母系美女的特质,无论哪一项单拎出来,都能吊打白幼瘦的美感。
白幼瘦,到底是谁在给女性设立枷锁?
在“白幼瘦”审美的攻势下,我们很难对这种扎根于自然的健康之美产生坚定的自我认同。
从古至今,女性为了变美吃过无数的苦:
从裹脚布、束胸衣,到双眼皮胶、卷发棒、亮片指甲;
再到各类医美,从头发丝武装到脚趾,女人不放过身体每一寸变美的机会。
而当我们被集体意识的信念推动时,我们是否想过:
是谁在制定女人美丽的规则?女人为了美又遭了多少罪?
上野千鹤子说:
“很多女性一生都在竭力证明两件事:
一是自己很漂亮,二是有人爱自己,让异性青睐和让同性羡慕。”
当我们追求“被爱”和“被认同”时,就已经把“美”的标准交给别人了。
因为“幼态美”从来不是女性美的终极指向,它只属于女性青春萌芽期,那种“少女初长成”时独有的美。
——但这本应只是女性之美的开始,而非终点;我们却卡在此地、停滞不前。
我们为何会被“幼态美”洗脑呢?
其一,“幼态美”是部分男性的病态审美情结和资本浪潮推动的结果。
60年代美国“洛丽塔”审美影响了美国几十年;70年代,这种审美又刮到日本替换成“萝莉”。
而近些年,“漫画脸”、“A4腰”、“筷子腿”也开始渗透在国内互联网,并成为“网红美”风向标。
但在我们的东方传统审美里,我们一直更偏爱“珠圆玉润”、“面若银盘”的女性;
甚至在某些朝代,我们喜欢“微肌”“环肥”的体态。
从历史上看,幼态美,在我们历史审美里,是非常短暂而畸形的一段。
地母系审美,才是有源头可追溯的,源自基因里真正喜欢的美。
而另一方面,“白幼瘦”审美其实是在迎合男性对女性的掌控欲。
很多符合白幼瘦审美的美女,事实上也确实非常受异性的欢迎,她们被称为“好嫁风”。
这样的女人,看起来“人畜无害”、没有攻击性,所以会让男人觉得更有自信、力量感。
本质上,是男人觉得这样的女人好驾驭。
男人越自卑,越喜欢在驾驭女人上获得成就感。
而真正有力量的、尊重女性的男人,会更喜欢脚踩大地,有成长性,有丰富精神面相的女人。
所以,当我们迎合这种低质感的审美时,其实也是在默许女人筑起限制自我力量的囚笼。
约翰伯格在《观看之道》中提到:
“女人看自己被看的样子,不仅决定了大多数男人和女人的关系,也决定了女人和自己的关系。
不管外界声音如何,其实能困住女性的只有女性自己。
当你能够褪下自我保护的外衣,你会看到,除了迎合标准,你还可以开创创新的标准。”
就像歌手华莎,曾因为黑皮肤,粗大腿被网暴6年,有人给她取外号“黑金”,可她却勇敢地反抗主流审美,告诉所有人:
“如果我不符合大众审美,那么我就来成为美的标准!”
戒掉白幼瘦的执念,
大胆做地母系美人
不管是“大只”、“铁梅”、“华莎”,还是其他类型女性,地母系审美重回大众视野,代表了大众独立审美意识的觉醒。
也代表着女性开始逐渐找回了那份丢失的中年女人应有的自我认同。
所以,当你感觉自己不够美时,你需要做的就是给予更多的看见:
1.做身体最好的朋友,而非审判它
试着更多关注身体能给你带来什么,而不是“我看上去怎么样”。
腿是人生的基本盘,粗壮了就可以看更多的风景; 厚实的背部,是因为可以自我依靠,而非寻求保护; 肉肉的小肚子,保护和温暖着我们的子宫;如谷爱凌曾说过:
“当我看到我的腿,我不是想我的腿漂不漂亮,瘦不瘦,而是想我的腿能为我做什么,我能凭借它们跑的多远,跳的多高。
它们让我成为了世界冠军,也让我越来越自信,在我看来,这才是漂亮。”
我们的身体真的每天都在为自己做很多的事情,学会去感激它。
2.更多的关注情绪和身体感受,多问问自己:
我的身体感觉怎么样?
身体一直在承载我们的情绪能量。
审视一下,如果我们一味地迎合外界的审美而让自己的身体不断受苦,我们是否考虑过身体的感受呢?
因为节食减肥的尽头可能不是瘦,而是内分泌科; 过度美白的尽头可能不是白,而是皮肤科; 中年幼态的尽头可能不是幼,而是心理科。当我们相信自己,是独一份的美好存在,放下“只有白幼瘦才算得上好看”的限制性信念,身体自然会回馈给我们最美的状态......
“白幼瘦”是众多美好的一种,我们可以欣赏但不崇拜;而所谓多元化的美,是发自内心地庆祝彼此的不同。
《听姐说》中傅首尔说:
“人生中最大的遗憾,就是在我的少女时代,从来没觉得自己漂亮。而这几年最大的成就就是学会欣赏自己。”
当你终于能和当下的身材和解,更关注你的身体感受和情绪流动,你会感受到从未有过的自由;
和身体带给你的无限力量与底气,它们鼓舞着你去追求自己的话语权。
最终,你会忠于自己,为自己而活,让所有的美好都回流到你的身上。
*本文由蝎子的瞳孔和张德芬主笔团共同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魏夏
编辑丨李小豆
主播丨宁语
副主编|花花
总编|康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