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看课:一堂“舒服的课”4个特征

才干王营评 2024-09-27 04:22:47

校长看课:一堂“舒服的课”4个特征

校长会

2024年09月26日 06:30 北京

以下文章来源于乡之育 ,作者乡之育

乡之育.

一名乡村教师,唠唠教育那些事

真正的好课,就是老师上得舒服、学生学得舒服的课。

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可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好课”的看法都不尽相同,各有各的评价标准、评价依据,因为每个听课人、评课人都有自己的视角,都能说出“好”的理由,“不好”的原因。

但我们都知道无论是老师的常规课、公开课,还是比赛课、展示课,其实都有一套统一的评价体系,否则就难以“评判”。当然,这是“评委”所制定也是他们所需要的。

自参加工作起,我跟所有老师一样,也经历了“被学校领导听的课”“被教研员听的课”“被同行听的课”“与同行竞技的课”“在大小平台展示的课”……这一路走来,有被批评、有被质疑、有被肯定、有被赞赏。就一堂课而言,有的老师说“好”,有的老师说“不好”;这个专家说“好”,那个专家说“不好”。有时候自己也开始迷糊——到底什么样的课是好课?有时候自己也开始疑惑——这真的是好课吗?我想这就是“专家思维”和“教师思维”的差异吧。

随着听课次数的增多,听课平台的扩大,渐渐地,我开始形成并坚定了一个观点:真正的好课,就是老师上得舒服、学生学得舒服的课。

李政涛教授说:“好课,就是艺术品。”他认为,课要有“课感”,是课堂的一种推进感、纵深感和生长感;课要有“课气”,是课堂的一种“生长的气息”。既然,好课是艺术品,我想每个欣赏者都有自己的“品味”“品感”。假如在这件“艺术品”面前放一份官方的“评价”,欣赏者可能就会被官方的“评价”代入、影响、干扰,从而导致欣赏者失去自己的“真情实感”。所谓“一时一景一心境,一花一景一世界”,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什么是“舒服的课”?我想它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舒服的课”是“享受”的课

真正的好课,一定是师生共同“享受”的课。享受,意味着投入、意味着沉浸、意味着专注;享受,意味着快乐、意味着满足、意味着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厌恶学生,那么当你工作刚开始,就已经结束了。”换言之,如果“你”(包括老师和学生)厌恶课堂,那么当“你”课堂刚开始,甚至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但,假如“你”享受课堂,你会倾心向往、倾情投入,又会全过程、全身心参与,还会沉醉于课堂,在最后收获心情愉悦、收获学习成果。

我曾经听过一堂《青春萌动》的公开课,至今课堂上的场景仍历历在目。上课教师以电视剧《追光的日子》为情境,用主人公高远和任真的故事,串起整节课。课上,层层推进的故事、人人可谈的话题,无不吸引着学生,也吸引着听课老师。教师精心巧妙的设计、抑扬顿挫的语言,埋下的伏笔、设下的悬念,让所有人被故事牵动,都在关心这两人接下来发生什么事情。甚至在课堂结束后,仍然有学生追着老师询问故事的大结局—“老师,他们最后在一起了吗?他们的结局是怎么样的?”

上完一节课,犹如看了一部电影、电视剧,真正感受到了“意犹未尽”的感觉。课后,我问上课老师:“这节课上得舒服吗?”她说:“好舒服,好享受!”我想她一定体会到好课的味道了。

“舒服的课”是“对话”的课

真正的好课,一定是师生互相“对话”的课。对话,意味着倾听、意味着输出、意味着表达;对话,意味着等待、意味着平等、意味着交流。教与学本身就是共生共存的,没有教,就没办法促进真正的学;没有学,也就不存在教。

好的课堂,一定是充满师生“对话”的过程,包含着语言的对话、眼神的对话、肢体的对话、思维的对话等,是“有问有答”“有召唤有回应”的课堂。

对话,不等于简单的问答,而是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提升的问题链,体现的是思维过程、关注的是问题结构。对话,一定是有真实情境的,一定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一定是师生皆可言说的。

我曾上过一堂《尊重他人》的展示课,其中与学生对话的情形仍然记忆犹新。这节课是以三个外卖小哥的遭遇为真实情境,在每一个环节中,我都会结合情境相应地设置一些“初级问题”“中级问题”和“高级问题”。比如:通过“外卖小哥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引发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外卖员小李为何会被打”“此时小李会是怎样的心情”“请你评析这位打人者的言行”“对小李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等问题的追问激发学生深层次思考。我会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每一个答题的学生,我会侧耳倾听着学生的每一个回答,我会用丰富的肢体语言表达学生的陈述。

“舒服的课”是“好玩”的课

好课,一定是师生都觉得“好玩”的课。好玩,意味着趣味、意味着丰富、意味着价格;好玩,意味着体验、意味着参与、意味着实践。

教育家约翰·洛克说:“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变成一种游戏。”游戏为什么会吸引学生?因为它具有趣味性、生动性、探索性等特点,当然这里所说的“游戏”并不是指“电子游戏”,亦可说也包括“电子游戏”。比如有老师利用《刺客信条》游戏上历史课,有老师将复杂难懂的《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课程与英雄联盟、魔兽争霸等游戏进行结合。

游戏不只是“游戏”,游戏还可以是一些趣味的活动、任务。我曾与一位老师一起设计一节《生活需要法律》比赛课时,在最后导行环节,我建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立法”活动;在《法律保障生活》比赛课时,我建议利用“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公开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这一背景,组织学生撰写建议。而在比赛时,这两个设计均成为了学生最受欢迎的“游戏”,真正实现了“即学即用”,达成了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助力了核心素养的培育。

“舒服的课”是“成长”的课

好课,一定是师生彼此“成长”的课。成长,意味着新思考、新认识、新收获;成长,意味着有增长、有促进、有发展。

于漪老师说:“什么是成长,教师必须与学生一起成长。”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场,唯有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了,课堂才发生了真正的教育。而这样的成长,可能发生在师生的对话时,可能发生在课堂的生成时,可能发生在任务的推进时,可能发生在上课的意外时……

如前文提到我执教的《尊重他人》一课。上课一开始,我就询问学生是否了解外卖小哥这一职业,忽然有一学生举手回答说:“我的爸爸就是一名外卖小哥。”这个“意外”当时让我又惊又喜,可以说既“打乱”了我的教学设计,也生成了宝贵的教学资源。虽然说,这节课成功地上完了,这一资源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利用,但是,这次上课也让我知道了学情分析和教学设计调整的重要性,让我增长了一定的教学机智。

对学生而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他们不仅知道了要尊重外卖小哥,还学会了举一反三的能力,将尊重他人的意识和行动迁移到其他更多“平凡人物”上。

“好课”是需要标准的,但不是一个人的标准,也不一定是一群人的标准。是不是“好课”,更应该由上课的老师和学生来评判,因为课堂是由他们建构的,是由他们完成的,他们才是最直接的参与者。

当然,课无完课,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也是上出“好课”的重要参考,否则就会陷入“妄自尊大”“孤芳自赏”。我所举例的课也不一定是“好课”,但我认为这几节课都是“舒服的课”,因为它们具备了“享受”“对话”“好玩”“成长”等特征。一堂好课,固然还有其他特征,我想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切身感受。

来源丨乡之育

责编 | 乔依 排版 | 乔依

0 阅读:50

才干王营评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