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网友的幽默也格外别出心裁。
2024年8月,因为一外国美女机场送别男友哭得太伤心,中国网友纷纷使用“中式英语”进行安慰。
没想到这安慰不仅有奇效,还在外网掀起了一股“中式英语”的热潮。
甚至有国外网友将“中式英语”P进莎士比亚语录。
“中式英语”到底是怎么安慰人的?外国网友又为何这么震惊?
幽默的“中式英语”
2024年8月7日,外国博主YourKris在小红书发布了一张在机场送别男友时泪流满面的照片,并配文“Bye baby”。
显然,她非常舍不得自己的男朋友。
正常来说,中国网友应该不会对一对儿依依惜别的小情侣有意见。
但问题就在于YourKris常常在社交平台分享恋爱动态,在这条图文发布的前几天还被男友气哭过。
再看看照片上精致的博主和她潦草的男友,中国网友开始了幽默爆梗。
他们纷纷使用自己的“中式英语”,一边安慰博主,一边劝她不要“恋爱脑”。
“abandon ! ! abandon him! !”(抛弃!!抛弃他!!)
“old one不go, new one不come”(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3 legs frog can hardly find, 2 legs man can easilyfind !”(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男人有的是!)
“cry what? man like taxi, one go, next come”(哭啥?男人就像出租车,一辆开走了,下一辆马上就来)
这些充满中式思维的安慰语句,简洁有力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意见。
它们不仅给人一种一种当机立断的感觉,甚至还带着一种幽默感,让人在悲伤之余,又忍不住笑出声。
没过多久,这篇帖子就被另一个外国网友搬到了推特上。
外国网友对“中式英语”的反应可谓是又惊又喜。
一位外国网友惊叹于中国网友对“abandon”的使用,因为在他们的语境里,劝分手一般使用“leave”(离开),而“abandon”更偏向于遗弃的意思。
中国网友翻译的“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更是在外网掀起一阵热潮。
“you pretty, he ugly, u swan, he frog”简单的词汇对比,极短的句子,却勾勒出了鲜明的形象。
西方语言虽然也有比喻,但像“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样具体而形象的比喻却不多见。
这也让这句“中式英语”直接成为外网火出圈的梗,甚至有人把这句话P进了莎士比亚语录。
同时,外国网友也对“中式英语”背后的文化内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时间,评论区变成了“中式英语”的展示舞台。
“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add oil”(加油)等“中式英语”表达,成为了外国网友争相模仿的口头禅。
“中式英语”的文化内涵
中式英语之所以能引发跨越语言的共鸣,关键在于它触碰到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体验。
尽管人们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各异,但在许多基本情感和认知层面却有相似之处。
像“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种简单直接的鼓励话语,传递出积极向上的情感,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能理解和接受。
此外,中式英语的创造性为跨语言共鸣创造了更多可能性。
它以独特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描述和表达,从而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例如“you can you up, no can no B B”(你行你上,不行别嚷嚷),这句话简洁有力地表达出对那些只会指责却不付诸行动之人的态度。
在生活中,无论是在工作场景还是日常活动中,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情绪体验。
正因如此,它能够跨越语言障碍,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领会其中含义。
这种共鸣打破了语言的界限,让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中式英语的世界里找到了共同的情感连接点,进而促进了国际间的文化理解与融合。
“中式英语”所蕴含的独特思维方式是其魅力的核心所在。
以“人山人海”为例,英文翻译为“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从语法角度看,这或许是不符合传统英语规范的,但它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人群像山和海一样密集的场景。
这种思维方式是中国人善于用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抽象概念的体现。
相比之下,英语文化内涵往往更注重逻辑和规则。
在英语表达中,抽象概念通常用具有明确内涵和外延的词汇来表达。
例如,描述人群拥挤可能会使用“congested”“packed”等词汇,这些词汇从词源和语义上更遵循语言本身的逻辑体系。
而“人山人海”这种表述打破了这种逻辑规则,展现出中式思维的独特性。
当外国网友开始模仿和使用“中式英语”时,他们不仅仅是在学习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更是在主动探索中国文化的奥秘。
比如,当他们说出“you are so 'niu'”(你很牛)的时候,他们开始对中国文化中“牛”所代表的厉害、优秀的含义有了认识。
这种跨文化的语言融合打破了文化隔阂,让不同国家的人们在欢笑和好奇中拉近了距离。
再看“no three no four”(不三不四)这个词,用简单的数字组合创造出了一种对行为不端、不正派之人的描述。
这体现了中国文化中数字所承载的特殊意义。
在英语文化中,数字虽然也有象征意义,但与中国文化中的数字含义大不相同。
这种差异反映在语言上,就使得“中式英语”对外国使用者来说新奇有趣。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中式英语”在影视、文学等作品的国际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
比如武侠片中的“wu xia”(武侠)概念,让外国观众了解到中国独特的武侠文化,包括侠客的形象、侠义精神等。
这种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中式英语”词汇,在传播过程中,与西方文化中已有的英雄概念等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中国文化内涵的独特魅力。
“中式英语”与文化自信
中式英语的爆红现象背后,也深刻体现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回溯过往,人们往往更执着于遵循英语的传统规范,这是为了保障交流的“正确性”。
但随着中国文化不断复兴与发展,中国人对自身文化价值的理解和认同愈发深入。
如今,中式英语已不再被看作是一种“错误”,而成为了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英语的积极探索。
比如“lose face”(丢脸),它简洁明了地传达出了那种因尴尬或失败而感到羞愧的情绪。
在国际交流的情境中,“lose face”的使用频率非常高。
它将中国人对“面子”这一文化概念的重视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给了世界。
外国人在理解和使用这个词的时候,也开始对中国人的面子文化有了更深入的感知。
这种文化自信还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智慧和价值观的展示方面。
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上,我们用“harmony in diversity”(和而不同)向世界传达中国古老且深邃的哲学思想。
而“win-win cooperation”(合作共赢),则精准地概括了中国在国际合作中的理念,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互利互惠的态度。
除此之外,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也让国际世界更加认同“中式英语”。
“Long time no see”和“add oil”,还有一些其他的“中式英语”都被逐渐确立为英语的官方用语。
“中式英语”的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中国文化持续创新和对外交流的深化,更多富有内涵的“中式英语”表达将应运而生。
比如在新兴科技领域,随着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的发展,相关的“中式英语”词汇可能会出现,并成为国际科技交流中的一部分。
“中式英语”也将在教育领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全球的英语教育可能会逐渐将“中式英语”纳入教学内容,而不仅近是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讲解。
学生会学习到“中式英语”如何巧妙地融合了两种文化元素,以及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准确地运用这些表达。
这将有助于培养出更具全球视野和文化包容心的国际人才,进一步促进国际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
借用网友说的话:既然有“美式英语”、“英式英语”,那为什么不能有“中式英语”呢?
在国际语言融合的大趋势下,“中式英语”有望成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分支,与其他英语变体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它可能会推动英语在词汇、语法甚至是表达习惯上发生更多适应性变化,为全球语言的多样性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每一次的交流与传播中,“中式英语”都将让中国文化的魅力深深扎根于国际友人的心中。
结语
“中式英语”是文化交融的产物,它以一种充满趣味和创造性的方式在国际文化舞台上绽放光芒。它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独特名片,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
从官方用语到民间表达,从商业外交到娱乐教育,从旅游文化到社交媒体,“中式英语”无处不在,它正以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促进着国际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我们的世界带来更多的欢笑、理解和文化的繁荣。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式英语”将继续在文化的长河中掀起新的波澜,创造更多的惊喜。
【参考文献】
河南卫视-2024-08-27——《“You swan, he frog! ”中式英语成海外爆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