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年前一群外国人逃难到中国,今成为我国一民族,称中国为祖国

方凡 2024-11-19 13:14:06

在中华民族的多彩画卷中,有一个金发蓝眼的民族。

他们从外国来,拥有不同的文化和习俗,却热切地爱着中华大地,还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后代,如今也已经成为了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这是哪个民族呢?他们又经历了什么才成为真正的中国人的?

俄罗斯族的历史渊源

1917年,俄国爆发了震撼世界的革命。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权,但随后成立的临时政府,并不能解决俄国面临的诸多问题。

持续的战争、严重的经济困境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再次引发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危机。

紧接着,十月革命爆发了。

随着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苏维埃政权建立,俄国国内局势陷入了极度的动荡。

俄国内战随之而起,白军与红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这场内战使俄国社会遭受了巨大的破坏,人民生活在战乱和恐惧之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量反对苏维埃政权或者为了躲避战乱的白俄人,纷纷逃离故土,开始寻找避难所。

当时的中国虽也处于动荡时期,对边境的管理相对宽松,且中国东北地区与其临近。

于是,大量白俄难民选择进入中国,寻求生存与安宁。

20世纪20年代,约20万名白俄难民涌入中国,主要集中在哈尔滨、天津、上海等城市。

这些难民中,有贵族、军官,也有普通百姓。

初到中国的白俄难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大多数白俄难民不懂汉语,这使他们常因无法准确表达意图,陷入误解。

这让他们在生活中,购买生活用品、寻求住所时也举步维艰。

由于中国的居住环境和卫生条件与俄罗斯不同,所以房屋结构、居住布局、卫生设施配备都需要他们适应。

而且,为了生存,他们必须寻找工作,可语言不通和文化差异导致就业机会有限。

许多男性只能从事体力劳动,这些工作强度大、报酬低,但为了生存,他们只能坚持。

女性的处境更艰难。

曾经在俄罗斯养尊处优的贵妇们习惯了奢华舒适的生活环境和高雅社交场合。

到中国后,为了维持生计,她们不得不放下身段,从事一些服务业。

她们要承受身体劳累和心理落差,还要面对社会偏见和误解,但仍在艰难环境中顽强生存。

尽管困难重重,但白俄难民们没有被击垮。

他们努力适应新环境,学习汉语,从基本用语学起,逐渐掌握交流能力。

他们了解中国文化习俗,参与当地节日庆祝,学习礼仪规范,慢慢融入当地社会。

在中国的发展与融合

随着时间流逝,白俄人在中国各地逐渐形成了不同规模的聚居地。

在哈尔滨,他们利用自己在建筑、手工艺等方面的专长,参与到城市建设中。

这些具有俄罗斯风格的建筑,不仅成为了城市的独特景观,还为当地的建筑行业带来了新的技术和风格。

在天津,白俄难民中的商人积极拓展商业网络。

一些白俄人在纺织、食品加工等领域展现出独特的经营能力,不仅将俄罗斯的商品引入中国市场,同时也将中国的特色产品销往俄罗斯或其他地区。

在上海,白俄人在艺术领域大放异彩。

许多有艺术修养的白俄人投身于舞蹈、音乐、绘画等行业。

他们开办舞蹈学校和音乐工作室,培养了不少学生,将俄罗斯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技巧传播开来。

文化上,白俄难民也逐渐与中国文化深度融合。

他们积极送子女到当地的学校学习,让孩子们接受中国文化的教育,同时也保留了自己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传统。

白俄难民与中国人的通婚现象也逐渐增多,白俄人对于中国的认同感也逐渐增强。

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们展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他们组成的归化军,在保卫新疆边境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归化军将领沃洛杜克,率领着一万余名士兵,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多次激烈的交战。

在东北,俄罗斯族难民和移民组成了抗日义勇军,由阿列克谢耶夫、伊万诺夫等人指挥。

他们利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优势,与苏联方面进行联系,为中国购买和运送了大量的抗日物资,给中国的抗日武装提供了强大的后勤保障。

此外,俄罗斯族还利用自己的农业和畜牧业技能,生产了大量的食品和衣物,为中国的抗日军民提供了温暖和饱食,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据统计,在抗日战争期间,俄罗斯族的抗日武装共有近千人牺牲,数千人伤亡。

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抗日赞歌,为中华民族的抗战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林虎将军是俄罗斯族在抗战时期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自幼便投身于八路军,在抗日根据地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

在山东沂蒙山区的战斗中,他是一名小小的勤务员。

但是,即便处于最基层的岗位,他也怀揣着对抗日事业的无限热情。

他在战争中不断成长,无论是作为通讯员传递重要情报,还是作为宣传员鼓舞军民士气,亦或是后来担任教员培养更多的抗日力量,林虎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

在胶东、鲁中地区的历次反“扫荡”中,他穿梭于枪林弹雨之间,与战友们并肩作战,为保卫根据地付出了艰辛努力。

他参与的讨吴、解放临沂等战役战斗,更是彰显了他的军事智慧和战斗勇气。

在这些战斗中,林虎深刻理解了抗日斗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当他后来有机会学习航空技术时,他如饥似渴地钻研,因为他知道,掌握制空权对于抗战胜利的重要性。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他与美军先进战机的空战中取得佳绩,而这一切的起点,都源于抗日战争时期他所积累的经验和培养出的战斗精神。

民族认定与民族认同

在民国时期,俄罗斯人被称为“归化族”。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细致的民族识别,他们被正式定名为“俄罗斯族”。

从此,这些曾经漂泊的人们真正成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他们和中国的其他民族一样,拥有了平等的权利,也肩负起了应尽的义务。

随着与汉族等其他民族长期的共同生活和交流,俄罗斯族的文化习俗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从前他们过复活节、报喜节,现在他们和汉族人民一样,开始过春节、包饺子。

但同时,俄罗斯族也保留了许多自己独特的文化风俗。

他们大多信仰东正教,教堂在他们的生活中有着特殊意义,是宗教活动的核心场所,也是婚礼举行的浪漫之地。

在建筑方面,木刻楞这种传统的俄罗斯风格建筑在聚居地依然存在。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木质结构和工艺,展现出古朴的韵味。

现在,一些新建或改造的木刻楞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像增加了保暖设施、优化了室内空间布局等。

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风貌,又满足了现代生活的需求,成为当地独特的景观,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美食也是俄罗斯族传承民族特色的重要部分。

列巴作为传统食品,一直深受喜爱。在俄罗斯族家庭里,制作列巴有着代代相传的工艺。

面粉的选择、发酵的技巧、烤制的火候,每一个环节都有讲究。

现在,列巴已经走出家庭,在当地市场上颇受欢迎。

许多游客来到这里,都会品尝这种有着浓郁麦香和独特口感的面包,它成为了连接不同民族的美食纽带。

新一代的俄罗斯族人,从心底里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快手网红彼得洛夫董德升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董德升大叔是俄罗斯移民的第四代后裔,家族历史承载着先辈逃难的艰辛。

当年,祖上赶着马爬犁逃离战乱,一路颠沛流离。

后来,曾奶奶改嫁山东董姓人,全家从此姓董。

岁月流转,战争的硝烟散去,他的家族也在这片土地上扎根。

董大叔虽然长着俄罗斯人的面容,但骨子里是地地道道的东北人。

过去的四十多年里,他去俄罗斯旅游过两次,现学了一句俄语:“我是中国人”。

像董大叔这样的新一代俄罗斯族人还有很多,“我是中国人,俄罗斯族”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也是他们民族认同的真挚体现。

他们也积极参与国家建设,有的投身于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有的在文化交流领域贡献力量……

他们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和其他民族一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结语

俄罗斯族作为中国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发展历程,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体现。他们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与其他民族携手共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包容性。

【参考文献】

澎湃新闻-2020-09-03——《100年前,一群老外逃难来到中国,后代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