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桥战役,粟裕一战成名,毛主席电报嘉奖:此人了不得,必成大器

史海任我行 2024-02-06 21:44:30

1940年7月,我国的抗日战争已经进入到相持阶段,党中央派遣陈毅大将与粟裕一起,在苏北地区开辟敌后根据地。

不同于始终在正面战场与日本军队作战的国民党军队,我军的军事装备相对落后,战士数量也不如国民党多,因此一直采用的是敌后作战的游击方略。

当然对于抗日战争的历史,想必大家都很了解。国民党率领大军在正面战场作战的时候,由于国民党领袖蒋介石热爱微操,也喜欢搞党内斗争,曾经多次害抗日将领损兵折将。

而我党在敌后战场做出的工作,则多有胜利之战,常常令日本人恨得咬牙切齿。

这次苏北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就受到了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将领的阻挠,我军在双方接战的黄桥战场,取得以少胜多的大胜利。

战后阵前指挥将领粟裕的名声传到中央,毛主席祝贺的电报中点名表扬他,说他:“此人了不得,必成大器!”

粟裕是个怎样的人?黄桥战场又发生了怎样的战斗呢?

投笔从戎

粟裕出生于1907年,是湖南省会同县伏龙乡人。他的家庭相当富有,当然,并不算是当地的世家大族,但粟裕在自己家中,也算得上是个小少爷了。

这样的人参加无产阶级革命,往往是出于对革命事业的追求,出于内心崇高的革命理想。

由于家庭富有粟裕年幼的时候从来不缺教育资源,他先是上了家乡的私塾,然后又上了县里最好的小学。这些都为他日后的工作和战斗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

那个时候学校的分级还不像现在这样明确,在上完小学之后,粟裕又在家乡念了高等小学,不久后,18岁的他就考到了湖南省立第二师范中读书。

这所学校是当时湖南省最为进步的学校之一,从中走出了许多革命先辈,可以想象,当时的时代,这所学校中聚集了许多怀揣新思想和报国理念的进步青年。

共产党长期以来,一直保持对于年轻的进步学生的重视,这所学校也有我党领导的共青团支部,在学生中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他们组建了许多读书会之类的活动,并且在学生之间传递进步书刊,有许多年轻的学生都受到他们的影响。

也正是在这所学校中,粟裕接触到了种种进步思想,尤其是共产主义思想。

他在同学组织的进步社团中,与大家一同讨论国家大事,讨论救国图存的办法,也在同学们手中看到了《共产主义ABC》、《向导》、《新青年》等革命书刊。

那个时代正赶上共产主义思想和进步书刊伴随着五四运动走入全国各地,成为一代年轻人的思想启蒙。

粟裕深受这些文章的影响,终于在1926年年末的时候,他成功加入了第二师范的共青团。

这是粟裕接触革命事业的开始,也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其实这个决定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并不容易,粟裕是个富裕家庭出身的小少爷,如果他不想参加革命,完全可以回家继承家产,而不必冒着生命危险在前线拼杀。

但是对于有知识、有文化,并且接触过新思潮的年轻人来说,一旦看到过光明,就再也无法忍受黑暗了。正如对于粟裕来说,一旦看到过共产主义,就再也无法回到过去的封建家庭之中。

但命运对于他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毫不犹豫的对共产党人举起了屠刀。

那是共产党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也是当时所有我党人士的至暗时刻,许多党员都是在那一时期动摇了革命思想,甚至产生颓败的情绪,有些投机分子还转投到国民党特务机构,对我党人员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但国民党特务的屠刀,只能吓退那些不坚定的人。对于粟裕这样的坚定共产主义战士来说,这次的教训只会让他深刻意识到,只有枪杆子里才能出政权。

当年5月,长沙发生了“马日事变”,在国民党当局的影响下,整个湖南都对共产党人发布了通缉令,通缉人员甚至包括共青团的成员。

在我党人士的帮助下,粟裕和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逃出了常德,逃往武昌,加入了叶挺组织的教导大队,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

军旅之路

在叶挺组织的教导大队中,粟裕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如周总理、叶挺之类我党领导人,都曾经在这支教导队中演讲,粟裕如饥似渴的吸收着军事知识。

对于训练中的体能要求,粟裕也以军人的标准要求着自己,每天10多公里的跑步、抢占山头等军事操练从未缺席,从教导队中离开的时候,他感觉和同学们手持武器的样子,与两个月前学生的样子全然不同了。

离开了叶挺组织的教导队,粟裕很快就参与到南昌起义之中,他担任的是前敌委员会警卫队班长,在朱德总司令的领导下,全程参与了南昌起义。

这次起义对于他的影响十分深远,他亲眼见证了朱德总司令攀岩峭壁的姿态,心里燃起无限豪情。

不久之后,朱德总司令和毛主席在井冈山胜利会师,这个时候的粟裕已经被调到第五,联担任政治指导员的职务,他跟随朱总在井冈山参与了第四军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会议上听到了毛主席对于“三大纪律”和“六项注意”的演讲。

1929年,由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对井冈山根据地的“围剿”,红四军展开战略转移,粟裕参与了针对国民党追兵的伏击战,并顺利取得了战役的胜利。歼灭两个团大部分敌人,并且俘虏了800余人。

这场战斗的胜利,极大的鼓舞了粟裕在军队中的作战意志,他意识到即使我军装备落后,战士的人数也常常少于敌军,但依旧可以凭借顽强的战斗意志取得最终的胜利。

同时,他也从这次伏击战中意识到地形地势对于战争的影响。

自那之后,我军面对的就是国民党军队一次又一次的围剿,而粟裕也多次参与反围剿作战,并且越来越多的参与到指挥当中。

1931年11月,粟裕成为了红四军的参谋长,后来在中央红军政治学校担任教学任务,他就常常和学校中的教员学生们一起讨论战术相关的话题,分享指挥方面的方法和经验。

1933年,粟裕担任红十一军参谋长,再次参与反围剿作战,并且直接接受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指挥。在他跟随毛主席和朱总司令作战期间,一直在如饥似渴的学习两人的指挥经验,那段跟在朱毛身边的日子,令他受益匪浅。

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粟裕曾经担任过红七军军团参谋长和第12师师长,后来又成为红十军的参谋长,在他的军旅生涯中更是多次参与反围剿作战,一次又一次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围剿”我军的野心。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粟裕第一时间发表挺进师抗日宣言和通电,后来率队开赴皖南,加入了新四军的战斗序列。

1940年7月,新四军中进入江北的部分成立了苏北指挥部,陈毅与粟裕分别担任了正、副指挥,这时候,苏北指挥部指挥下的战士只有7000多人。

黄桥之战

黄桥之战的背景有一点特别,它特别之处就在于,在全面抗战的大背景下,与我军交战的对手并不是日军,而是国民党军队。

1938年9月开始,我党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就在考虑过全国抗战局势的基础上,决定巩固华北,发展华中和华南。

当时国内的大局势是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也就是日军大规模进攻的脚步逐渐延缓,与国民党政府的接触也逐渐增多。

也许在许多人看来,这算是我们抗战取得阶段性的战果,并且全国局势逐渐好转的象征,但是这一时期,对于我党的抗战人士是非常艰难和痛苦的。

因为日军也不是傻的,他们之所以在正面战场逐渐停住脚步,就是因为我军在敌后战场对于日军的骚扰作战,取得显著成果,日军决定,先暂缓交战,将矛头对准我军,企图分裂我们的抗日统一战线。

因此,日军在正面战场减轻了对国民党军队的压迫,并且频繁和国民党中的顽固派联络,试图推动国民党投降、反共。

不得不说这一手策略对于国民党部分人士来说是十分奏效的,在他们看来,既然已经在正面战场取得成果,不如先把共产党消灭。

国民党顽固派很快就在日军的促使下联络在了一起,并且形成了消极抗日的主张,不但在政治上持续反攻,加大了对我军的限制和防备,并且还在军事上对我军进行打击。

当时固守苏北的国民党军阀韩德勤,就是顽固派的一员。在抗日事业上,韩德勤十分消极,他的军队不但每日消耗大量抗日物资,还对日军对苏北的占领不管不顾。

大概在他看来,只要日军没有全面占领苏北,侵犯他掌控下的地区,他就依旧能握着当地的军政财大权,做一做自立为王的土皇帝。

但是在反共一事上,韩德勤却十分积极,我军的抗日军队刚刚进入苏北地区,韩德勤就组织了3万人马,向驻守黄桥的我军扑来。

一开始的时候两方以军事摩擦为主,我军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大举进犯,一般都是采取自卫还击的态度,为了避免摩擦、顾全大局,还撤出了江堰。

但韩德勤不但没有停止,反而还将我军撤军的举动看作软弱败退,更是对我军所在地进行大举侵犯。

敌人率领的大军足足有3万余人,并且装备精良,物资补给充足,而我军后勤则被日军封锁,整个部队也不过7000多人,其中更是有2000人无法参与战斗。

但黄桥地区的战略意义十分重要,能够顺利拿下黄桥,就可以在当地展开根据地建设,为我军建设好在苏北地区的敌后战场。而一旦黄桥被敌军拿下,我军的联络就会被截断,其他友军就可能面临危险。

这一场仗该怎么打,至关重要。

以少胜多

在确定了黄桥战役必须打以后,陈毅与粟裕两人很快就对敌我双方的局势进行了分析,敌军无疑是装备精良,补给顺畅,而我军装备落后,重武器只有少量山炮,炮弹也很少。

人数上,我军更是处于劣势,哪怕有江南地区的新四军作为友军,但路途遥远,他们也被日军纠缠,而且江面上的路也被截断。

面对我军如此艰难的局势,我军军中主要存在两种作战方针,一种认为我们可以适当放弃黄桥,趁着敌军来攻打,带兵北上,攻敌之不备。而另一种则认为既然准备在黄桥一带对抗敌军,就应该在当地修筑防御工事,与敌军正面作战。

这两种办法都有不小的问题,在会议中,粟裕提出的另一种方法。

他认为与其考虑正面作战,不如在黄桥附近埋伏。

粟裕是一个很喜欢观察地形的将领,他在军中素来有“活地图”的称号,几乎每到一地都会观察当地的地形地势,并且将路线情况牢记心中。

在观察过后,粟裕发现黄桥之战有几处地方很适合打伏击,于是派我军第二纵队埋伏在道路狭窄处,用枪声干扰敌军,让敌军以为中了埋伏,又且战且退,将敌军引入真正的埋伏圈。

这一场战斗自然取得了大胜利,而在另一边,粟裕带领我军一总埋伏韩德勤的精锐部队,趁着敌军在不到一米宽的土路上摆出一字长蛇阵的时候,率部冲入敌军队伍,将敌军分割。

敌人在这样特殊的环境里被我军冲散,自己先乱了阵脚,我军靠着坚定的作战意志与敌军展开近身肉搏战,很快就歼灭了敌军主力。

这一场以少胜多的大战,令粟裕一战成名。

18 阅读:1400
评论列表
  • 2024-06-24 08:44

    他用脚测量每一个地形,他用心训导每一个新兵的政治课。他的兵团源于扎实的基本功。

  • 2024-07-07 19:29

    战神粟裕

  • 2024-03-16 00:38

    👍👍👍👍👍👍👍👍👍

  • 2024-06-24 08:49

    我们新中国的将领全都得到过私塾蒙学的熏陶

史海任我行

简介:每一段历史都该被铭记,我要做的就是让历史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