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精准地反映了天文气象的变化规律,更如同一把把钥匙,开启了中医养生的智慧之门,为人们在不同时节调养身心提供了详尽而科学的指引。
立春,标志着春天的伊始,阳气开始从沉睡中苏醒,缓缓上升。此时,人体犹如大地回春,新陈代谢逐渐加快,养生重点在于助力阳气的生发。饮食上,可适当多食用一些如韭菜、豆芽、香椿等具有辛散之性的食物,它们就像春天破土而出的嫩芽,能唤醒身体的阳气;运动方面,选择户外散步、踏青等活动最为适宜,让身体沐浴在春日的暖阳下,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促使气血畅通,如同春风拂过湖面,泛起层层涟漪;作息也需相应调整,早睡早起,使身体的生物钟与春日阳气的升发同步,迎接新一天的活力。
立夏,夏日的热情扑面而来,气温升高,万物蓬勃生长。人体阳气此时最为旺盛,新陈代谢达到高峰,心脏负担加重,养生重在养心安神。饮食宜清淡,多摄入如莲子、百合、绿豆等清热解暑、养心润肺的食物,宛如夏日里的一缕清风,给燥热的身体带来丝丝凉意;运动要避免在烈日当空时进行,以防中暑,可选择清晨或傍晚时分,进行如瑜伽、八段锦等较为缓和的运动,在锻炼身心的同时,避免过度耗损心气;作息上,适当午睡片刻,就像给忙碌了一上午的心脏按下暂停键,稍作休憩,为下午的工作学习养精蓄锐。

立秋,虽暑热尚未完全褪去,但秋意已悄然降临,阳气开始收敛,阴气逐渐生长。养生应遵循 “收养” 之道,为即将到来的秋冬季节做好准备。饮食上,可多吃些梨、银耳、百合等滋阴润肺的食物,缓解秋燥对身体的侵袭,如同给干燥的秋日注入一泓清泉;运动方面,依旧选择较为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慢跑、太极拳等,避免大汗淋漓,以免阳气外泄过度;作息要逐渐调整为早睡早起,顺应自然界阳气收敛、阴气渐盛的变化,让身体在季节交替的过程中平稳过渡。
立冬,冬季的大幕缓缓拉开,天气寒冷,万物蛰伏,人体阳气潜藏于内。养生以保暖防寒、滋养肝肾为主。饮食中,羊肉、核桃、黑芝麻等温热滋补、补肾填精的食物成为主角,它们如同冬日里的暖阳,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能量,抵御外界的严寒;运动不宜过于剧烈,可选择室内健身操、瑜伽等,微微出汗即可,避免阳气因过度运动而散失;作息更要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在静谧的冬日里休养生息,如同动物冬眠一般,为来年的生机积蓄力量。
在每个节气转换之际,人体的生理机能都会随之发生微妙变化,若能精准把握这些变化,顺应节气特点进行养生保健,就能更好地维护身体健康,达到事半功倍的养生效果。
(二)睡眠调节:遵循昼夜节律昼夜交替,阴阳更迭,如同天地间一场永不停息的韵律之舞,而人体的睡眠节律与之紧密契合,深刻体现了 “天人合一” 的智慧。

中医理论认为,白天为阳,夜晚为阴。清晨时分,阳气渐盛,人体如同被阳光唤醒的大地,生机勃勃,此时应按时起床,迎接新一天的活动。适当进行一些晨练,如散步、拉伸等,能进一步激发阳气,让身体充满活力,就像为一天的生活注入了能量源泉。
到了夜晚,阴气逐渐占据主导,尤其是子时(23 点至 1 点),阴气最盛,阳气开始初生,如同冬末春初的微妙时刻,此时人体应进入深度睡眠状态,让气血归于肝脏,进行滋养、修复,为第二天的阳气生发积蓄力量。如果长期熬夜,错过这个黄金睡眠时间,就如同春天错过了播种的时机,肝脏得不到充分的休养,气血亏虚,不仅会使人面色晦暗、头晕目眩,还会影响整个身体的正常运转,导致免疫力下降,各种疾病也容易乘虚而入。
现代研究同样证实了良好睡眠节律的重要性。长期作息不规律,频繁跨越时区旅行或倒班工作,打乱了人体的生物钟,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生物钟基因的表达紊乱,使得身体内分泌失调,激素水平失衡。皮质醇,这种与压力应对和新陈代谢密切相关的激素,在本该处于低谷的夜间分泌异常升高,导致入睡困难、睡眠浅、多梦等睡眠障碍;而褪黑素,作为调节睡眠的重要激素,分泌也会受到干扰,无法正常发挥诱导睡眠的作用。长期睡眠节律失常,还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如同在身体里埋下了一颗颗定时炸弹。
为了遵循昼夜节律,提高睡眠质量,人们可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电子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如同给即将入睡的身体泼了一盆冷水,让人难以入眠;营造安静、舒适、黑暗且温度适宜的睡眠环境,就像为身体打造了一个宁静的港湾,有助于放松身心,进入梦乡;养成固定的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起床,让身体的生物钟如同精准的时钟,有条不紊地运行,保持良好的睡眠节律,守护身心健康。
(三)情绪调适:顺应天时的心灵呵护四季更迭,不仅带来了自然景观的变换,更如一首无声的乐章,奏响了人体情绪的变奏曲。中医深刻洞察到这一规律,倡导顺应天时调节情绪,以达到身心的和谐与平衡。

春季,阳气上升,万物复苏,大自然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春季气候多变,乍暖还寒,人体的阳气也在努力冲破冬日的阴霾,向外发散。此时,肝气最为旺盛,若情绪调节不当,容易出现肝气郁结的情况,表现为抑郁、烦闷、易怒等。就像春天里的花草,需要阳光雨露的滋养,也需要微风的轻抚,人们在春季应多走进大自然,欣赏繁花似锦,聆听鸟儿欢鸣,让身心沉浸在春日的美好中,疏肝理气,疏散郁结之气;也可多与亲朋好友交流沟通,分享生活的点滴,将内心的烦闷倾诉出去,保持心情的舒畅与豁达。
夏季,骄阳似火,阳气达到鼎盛,万物繁茂。但炎热的天气也容易让人心情烦躁,出现 “情绪中暑” 的现象,表现为心烦意乱、爱唠叨、容易激动等。此时,养心安神尤为关键。可通过听舒缓的音乐,让悠扬的旋律如清泉般流淌过心田,平复燥热的情绪;练习书法、绘画等静态活动,能让人在专注中忘却暑热的烦恼,宁心安神;还可以适量食用一些如西瓜、绿豆汤等清热解暑的食物,从内而外缓解身体的燥热,为情绪降温。
秋季,金风送爽,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开始收敛。此时,人们的情绪也容易受到影响,产生凄凉、忧郁之感,尤其是肺气虚者,面对秋风冷雨、万物萧条,更容易陷入悲秋的情绪中。为了调适情绪,可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登山赏红叶,感受秋日的壮美,开阔心胸;也可进行冥想、深呼吸等练习,如同秋风扫落叶般,将内心的忧愁一扫而空,平静地接纳季节的变化;饮食上,适当食用一些如百合、蜂蜜、梨等润肺生津的食物,滋养肺脏,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让情绪更加稳定。
冬季,天寒地冻,万物蛰伏,阳气潜藏。人体的新陈代谢减缓,户外活动减少,容易出现情绪低落、慵懒等情况。此时,应注意保暖防寒,让身体感到舒适温暖,为情绪提供稳定的基础;多晒太阳,阳光如同冬日里的温暖怀抱,能促进人体分泌血清素,改善心情,驱散阴霾;阅读一些温馨励志的书籍,或与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温馨时光,让内心充满温情与喜悦,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新的一年。
顺应天时调节情绪,不仅能让我们在四季的流转中拥有平和的心境,更有助于身心健康,提升生活的品质。当我们学会与自然的节奏共舞,用心灵去感受天文气象的变化,就能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一片宁静的绿洲,让生命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