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北京市试行新的12年制教学大纲。新大纲增加了授课时数,加深了授课内容,同时规定每学期上课时间为21周。
对比现在的中学课时,21周授课时长似乎也算合理。但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学生不仅要上课,课下还要参加名目繁多的政治运动、义务劳动,占去学生大量时间。加上复习考试所用时间,学生真正能在课堂学习知识的时间很少,更别提德智体其他方面的发展了。
因为上课时间少,老师为完成教学进度,不得不抓住有限的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满堂灌”。实在没办法进行课堂教学时,就把本该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以家庭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在家自学,使得学生负担比以前更重了。
这种情况,让时任北京市铁路第二中学校长的魏莲一忧心忡忡。
魏莲一(左)与朋友合影(2005年)
魏莲一是湖北建始人,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命组建北京铁路实验小学,并担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55年又接受北京铁路局指派,筹建北京铁路第二中学。学校建成后,她担任校长长达11年,把铁路二中建成了北京名校。
看到学生负担过重,影响学生全面发展,魏莲一决定向上级反映,希望能够尽快解决。
她找到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邓拓,向他反映了这个问题。邓拓建议她在北京市委工作会议上提出这个问题,看看大家的意见。
1963年底,北京市委召开教育部门工作会议,十几所学校的校长应邀参加。
魏莲一刚一提出学生负担重的问题,立刻得到与会校长的响应,纷纷建议应该给学生减负。
魏莲一说,学生负担重的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学生的爱好、专长都将无法发挥,组织能力、应变能力、生活能力等都会受到束缚,就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魏莲一建议,应从改革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着手,削减理化课程,将自然科学科目与数学科目在整个中学期间错开设置,初中增加音乐、美术课程,免考政治课,等等。
会后,会议主持人、华北局宣传部部长杨述要求魏莲一把这次发言整理成正式报告,由他负责转呈华北局领导。
1964年3月的一天,铁道部教育局局长把魏莲一叫到办公室,郑重地拿出一份中共中央发来的文件给她看。
魏莲一看到,文件标题为《毛主席关于学校课程和讲授、考试方法问题批示》,内容上注明是对一封群众来信的批示,并说明写信人是魏莲一。
看到文件,魏莲一惊喜万分,她没想到主席能看到这份报告,还作了大段批复。
原来,魏莲一的报告递交给杨述以后,他立即转送给华北局领导及中央有关部门。1964年3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把她的报告编印到第16期《群众反映》上,被主席看到。
3月10日,主席在《群众反映》首页作了重要批示:
此件应发给中央宣传部各正副部长,中央教育部各正副部长、司局长每人一份,北京市委、市人委负责人及管教育的同志每人一份,团中央三份。并请他们加以调查研究。现在学校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讲授又不甚得法。考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这三项都是不利于培养青年们在德智体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
主席的批示很快被中央以正式文件的形式转发,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教育战线引起强烈反响。各地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开始纠正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转变教育思想,注重教学质量,为减轻学生负担作出很大的努力。
文革结束后,魏莲一继续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她在铁道部教育司工作时,主持创建了铁道部直属的唯一一所高等院校——苏州铁道师范学院。离休后又参加创建铁道部老年大学,并担任常务副校长。
2013年,魏莲一因病逝世,享年93岁。